于靜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060-0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小學階段是學生發(fā)展語言的最佳時期,低年級則是發(fā)展語言的關鍵時期,因此,在低年級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對低年級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僅靠四十分鐘的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敢說、愛說、多說、會說,日積月累,對學生的語言發(fā)展一定會有很大幫助。
1.培養(yǎng)自信,讓學生敢說
學生的自信直接影響他們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的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樹立一方面與以往成功和失敗的體驗有關,另一方面與成人的期望和評價有關。因此,我們要想相信孩子能行,鼓勵孩子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獨立交往,練習說話,體驗成功,樹立信心。比如,鼓勵學生上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對舉手積極的學生給予表揚。剛入學時,我只要提問問題,雖然大家都會回答,但很少有人舉手,我就鼓勵學生說:"上課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說明你上課認真聽講了,并且動腦筋思考問題了。打錯了沒關系,只要動腦筋想問題了,老師就表揚你。"一席話后,舉手的人果然多了一些,我又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這更增強了他們的信心。這以后,舉手的學生逐漸增多了,學生只有樹立了信心,才能說出來,只有敢于說出來,表達出來,才會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同樣也不能在別人面前說:"這孩子膽小,不敢說話,不愛說話"等,是學生受到暗示,而不去努力學習說話,更不能代替孩子說話,是孩子產生依賴心理而不想說話。
2.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愛說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它們的學習往往以興趣出發(fā),若運用外部壓力迫使學生被動的說話,往往會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引起厭學情緒。因此,我們應在隨意、自然、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激發(fā)學生說話的興趣,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或是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講述在兒童讀物上獲知的有趣的事情和在電視、廣播中看到、聽到的新聞;讓孩子談感興趣話題;有時在課余時間我還讓孩子說一說自己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
3.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多說
對低年級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要堅持不懈。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如每周一參加完升旗儀式后,下午班會讓孩子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有時我還利用班會時間組織故事會。剛剛開始組織故事會時,要上前給大家講故事的孩子很少,而且他們講的故事又短又不完整。我就找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講給他們聽,我講完故事,剩下的時間讓舉手的孩子講故事,并和老師比比賽,看誰講的故事好聽。一開始一節(jié)課我要講三、四個故事,找一個或兩個孩子上前講故事,逐漸我發(fā)現(xiàn)我講的故事越來越少,孩子們講的故事卻越來越多。一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許多。
4.訓練思維,讓學生會說
語言的發(fā)展與思維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聯(lián)系,要讓低年級學生會說,還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定向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訓練,養(yǎng)成他們說前先想的習慣,把想和說有機的結合起來。針對低年級學生說話不連貫,經常是一問一答的情況,可以采取提供連貫性的詞語成句子的方法,使孩子把問題割裂開來的思維連貫起來。針對孩子說話缺乏邏輯性的特點,可以用提問的形式調整他們的思維。如在指導低年級學生看圖說話時,可以按照"誰在什么時間,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的順序來表達。運用這種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使他們初步掌握按照順序、有條理的說幾句話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用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等方法來敘述,做到言之有序了。
美國一位學者提出,有六種才能會在兒童時期顯露出來,如能及時得到鼓勵和引導,這些孩子就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杰出人物。這六種才能中,首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這更可見其重要性。因此,我們應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