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郭曉飛(1988-),男,漢族,籍貫:山西省陽泉市,碩士研究生,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摘要:林煥平生平事跡名冊國內(nèi)外,本文總結了他的翻譯成就和譯論,并與魯迅在翻譯選材上進行對比研究,從而在喚眾悟、啟民智兩個方面確定各自的翻譯方向。
關鍵詞:林煥平;翻譯成就;翻譯選材;譯論
引言:
2011年林煥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他的生平事跡影響了國內(nèi)外。尤其對廣西翻譯學科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謹此文紀念林煥平先輩,其學術思想予當代借鑒和指導;其高尚的人格精神以勉勵我們當代和后代。
1、林煥平先生的生平簡介及翻譯成就
林煥平(1911—2000) 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生, 原名林燦桓,筆名石仲子、方東旭、望月,廣東臺山人,文藝理論家、作家、教育家、翻譯家。
林煥平是一位在國內(nèi)外都有廣泛影響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跡,在國外被收人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錄》、《世界名人成就錄》,美國傳記研究所出版的《世界五千名人傳》、《世界著名先導人物指南》等4部大辭典。國內(nèi)收入的有《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家詞典》、《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辭典》等l0余部辭書。林煥平并非一個專業(yè)的翻譯家,翻譯只是他的副業(yè)。但是他作為理論家,文學家,翻譯家三位一體一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不為翻譯而翻譯,而是為文藝理論建設、新文藝與新文化建設的需要出發(fā),把創(chuàng)作研究推動翻譯,確定翻譯題材;翻譯提高文學創(chuàng)作的水平,帶動理論研究深入和拓展。林煥平的譯作,除《藏原惟人譯文集》中部分文章外,都是1934年到1950年翻譯的,此期正值抗日戰(zhàn)爭和國內(nèi)戰(zhàn)爭時候,在這10多年間,林煥平的譯作卓著,碩果累累。其翻譯作品包括了文學作品,藝術理論及美學、政論活動和教育理論三個方面,都收入了1998年??趪H新聞出版中心出版了《林煥平譯文集》(五卷本)。
2、林煥平先生的翻譯成就
2.1文學作品《楊子江之秋》日本作家尾崎士郎1940年出版《紅襪子》俄國契訶夫1943年桂林科學書店《愛與死》日本小路實篤1948年上海文藝春秋雜志2.2藝術理論及教育理論《藝術學》 日本高沖陽造1938年廣東國民大學香港分校教材《蘇聯(lián)新教育概觀》日本升曙夢1934年上海思潮出版社《藝術科學根本問題》日本甘柏石介1938廣東新民圖書公司出版《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論》森山啟1938年出版《馬克思主義藝術觀》1940年大地叢刊發(fā)表從文藝理論看,林煥平不是為翻譯而翻譯,而是從革命文藝發(fā)展的需要并結合教學,著重翻譯了幾部馬克思主義藝術學的著作,這些著作對當時抗戰(zhàn)文藝、革命文藝的實踐產(chǎn)生過積極的影響。翻譯的《藝術學》一書乃是日本藝術學家高沖陽造《藝術學》一書的上冊,1938年譯出,由當時的廣東國民大學香港分校印作教材。這兩種藝術學譯作(均收入第一卷)乃是解放前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藝術學著、譯作中的兩種,不僅是藝術學研究歷史上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對于今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藝術學學科體系,仍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從教育理念和社會主義現(xiàn)實論來看,占地球面積六分之一的社會主義的國家蘇聯(lián),在4年內(nèi)完成了五年計劃的可行的發(fā)展,和蘇聯(lián)大眾建設國家的熱意,已成了社會主義政治機構的優(yōu)越性的見證了。關于它的優(yōu)越性,在我國已經(jīng)有不少譯著介紹過。但是在五年計劃內(nèi)社會主義建設上占重要的新建設者培養(yǎng)的教育,到現(xiàn)在還好像沒注意到其次。翻譯《蘇聯(lián)新教育觀》的另個一原因是此書本身的內(nèi)容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以及和以往。
從文學作品來看,高度貫徹了魯迅通過喚醒民眾的覺悟的方式曲線救國,翻譯作品的特色選擇那些表現(xiàn)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文學作品以及浸潤著深厚人道主義感情的作品, 具有鮮明的革命的、進步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林煥平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中,還有一部《揚子江之秋》。這是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翻譯作品集,出版于抗日戰(zhàn)爭烽火硝煙中的1939年。這一年,林老曾出版過一本《抗戰(zhàn)文藝評論集》。這是抗戰(zhàn)初期我國左翼文藝界在文藝評論領域取得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年,林老又翻譯出版了《揚子江之秋》。收入集中的作品主要是當時參加侵華戰(zhàn)爭的日本純文藝派作家尾崎士郎所寫的、比較客觀地暴露日軍侵華罪行、日本士兵在戰(zhàn)場上的心虛膽怯、間接地反映出我國軍民頑強抗戰(zhàn)的堅定意志與英勇無畏精神的報告文學作品《揚子江之秋》、《廢墟與炮煙》等。林煥平翻譯這些作品的主旨,在他為這本書寫的“譯者的話”中明確地體現(xiàn)出來。
3.林煥平先生的翻譯觀
林先生提倡的追求忠實,力求達雅,與我國一直奉行的“信、達、雅”是相吻合的?!霸诜g時,有幾處地方,我是他它省略掉了;在第三章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節(jié)內(nèi),有一大段話說到確立主題思想的時候,世界觀才起作用。我覺得這是機械的了解,把它刪掉了。在第四章的‘蘇聯(lián)的藝術批判的意義這一節(jié)內(nèi),關于批判左琴科的實際意義, 我覺得著者們對于日丹諾夫的演說的認識不足,把它的戰(zhàn)斗意義降低了甚至忽略了。這大概是由于日本的特殊環(huán)境,使著者們犯了這個毛病。我也把它刪掉了。在第三和第四兩章里,各有一節(jié)純粹是講日本文學,我國讀者異常生疏,我也把它們刪掉了?!?/p>
顯而易見,對一個翻譯工作者來說,對翻譯文本反反復復的研讀是一個基本條件,然而,在當時20世紀30年代來說并不是件易事,因為當時國內(nèi)文藝理論和文學作品相對缺乏,物質條件也相當艱苦,而國內(nèi)又處在抗日戰(zhàn)爭和國內(nèi)戰(zhàn)爭時期,對此又是急切需要,因此在此種條件下,更是凸顯了林煥平難能可貴的治學態(tài)度。
結語
林煥平先生譯著喚醒了民眾、開啟了民智。文藝理論在很多方面開啟了先河,對我國當前仍具有深遠的借鑒和指導作用,譯介作品不僅豐富了翻譯界,也是當代特別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史料和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李先峰.林煥平翻譯成就略述——五卷本《林煥平譯文集》讀后[J]. 文藝理論與評論,2000(06)
[2]桂林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肝膽相照 桂林文史資料 第五十二輯,2007.12
[3]陳???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169-73.
[4]黃小軍.吳楠.翻譯思想 [J].科技信息,1994-2001.
[5]吳鈞.魯迅.翻譯文學研究[M].山東:齊魯書社,2009.
[6]《林煥平譯文集》1卷. 南方出版社
[7] 《林煥平譯文集》2卷. 南方出版社
[8] 《林煥平譯文集》3卷. 南方出版社
[9] 《林煥平譯文集》4卷. 南方出版社
[10] 《林煥平譯文集》5卷. 南方出版社
[11]歐貴平.“馬”首是瞻的翻譯佳作─—《林煥平譯文集》評介[J]. 中國圖書評論,1996(06)
[12]李先峰.林煥平教授翻譯成就述略[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