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復鳴
[摘 要]壁畫是為埋葬死者而修建的墓葬的一部分,圍繞墓葬設計者的主觀意愿和社會基本約束觀念來選擇題材。因此它首先反映的是當時的喪葬觀念,這些畫面脫離不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換言之,我們可以通過搜索魏晉的部分壁畫來分析當時社會情節(jié)。本文搜集了部分資料成果,力求其證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出現(xiàn)在同一幅繪畫中純屬于當事人刻意安排。本文還對于現(xiàn)當代個別畫家因不明典故背景而胡亂創(chuàng)作之現(xiàn)象提出裁判和否定。
[關鍵詞]竹林七賢 壁畫 士人 魏晉 繪畫
1960年南京西善橋?qū)m山發(fā)掘一座大型南朝磚室墓,墓室兩壁拼砌有“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大幅壁畫,這是全國范圍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完整的六朝磚拼壁畫。它們各長2.4米,高0.8米,僅僅估計是在整幅的絹或紙上先畫好粉本,分段分塊刻制木模,印在磚坯的側(cè)面或版面上,再在每塊磚的另一側(cè)面或正面刻就行次號碼,待磚燒就,依次拼對而成。南壁畫自外而內(nèi)依次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北壁自外而內(nèi)向秀、劉憐、阮咸、榮啟期四人。各人之間以樹木分隔,成為各自獨立的畫面。這幅壁畫繪畫題材的特意安排和選用,實為助人倫成教化。但是對于非同一時期人物在同一幅壁畫的拼湊究竟又有何意呢?
南壁畫始為嵇康。嵇康右邊繪銀杏一株,與畫上其他樹木均作同根雙枝樹形。嵇康頭梳雙髻,與王戎、劉憐三人均髻露,無巾飾,雙手彈琴,赤足坐于貂皮褥上?!稌x書.嵇康傳》記:“(康)常修養(yǎng)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于懷……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 。《晉書.向秀傳》記:“嵇博綜伎藝,于絲竹特妙?!碑嬌巷堤袢粡椬嗟纳駪B(tài),正表現(xiàn)出嵇康生平的特點。而榮啟期為春秋的一位隱士,“傳說曾行于郕之野,語孔子,自言得三樂: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年九十。事見《列子·天瑞》,又見《孔子家語·六本》。后用為知足自樂之典?!笨磥盹蹬c榮啟期兩人在生活習性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同為隱士,言行舉止坦率不受拘,而榮啟期與其他六位賢士人也具有如此特征。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壁畫發(fā)現(xiàn)后,引起國內(nèi)考古界和美術界的重視,但對此畫的作者是誰大家各持意見。一種看法認為,它和《女史箴圖》同樣表現(xiàn)的是那種“如春蠶吐絲”般的線條和典雅地風格;畫中的銀杏、垂柳與《洛神賦圖》中的手法幾乎完全相似,樹若“五指”,顯示出我國山水畫的早期風格和淳樸觀念;它又和唐孫位《高逸圖》有點相似,無論結(jié)構、畫風、人物、樹木的布局,都仿佛一脈相承。有人考《高逸圖》是該圖的再現(xiàn),在記載中孫位確實受顧愷之的影響。因而認為“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拼畫就是顧愷之的作品,而顧生前就畫過該圖中的阮咸與榮啟期像。目前未找到充分的資料可證實這幅壁畫的作者是顧愷之的觀點。就此拋開壁畫的作者是誰,轉(zhuǎn)談題材的選用問題。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拼壁畫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那就是10株樹木,并無一株真正的竹子。竹林七賢而無竹林,究竟什么緣故?陳寅恪先生曾有精彩的論斷,他說:“先有七賢,而后又竹林?!薄墩撜Z》中有“作者七人”之說(見《后漢書·黃瓊傳》:“伏見處士巴郡黃錯、漢陽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至。宜更見引致,助崇大化?!崩钯t注引《論語》:“作者七人?!保粬|晉之初,取天竺“竹林”之名,家于“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既非地名,亦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只不過是佛教在天竺清修的隱居地的別稱。共作“竹林之游”,這是東晉好事者捏造出來的,“竹林”并無其處?!爸窳帧蓖直桓綍傻胤矫麆伲虼耸裁础吧疥柟示芋摅蛄兄病?、“嵇康故居有遺竹”的說法,這都是誤解。(《清談誤國》,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集》,黃山書社1987年版,第45-46頁)為此也很支持先有七賢后又竹林之說。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拼壁畫的發(fā)掘填補了六朝繪畫史純理論少繪畫實物的空白。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的象征性是什么呢?自戰(zhàn)國開始,廟堂壁畫就出現(xiàn)了歷史人物題材,漢代以后壁畫繪賢王忠臣、孝子烈女,更是蔚然成風。論者一般認為這些題材具有“成人倫,助教化”的功能,而喪葬藝術中這類繪畫的功能問題則更為復雜。一般說來,墓葬是屬于死者個人的隱秘的空間,這些畫像要符合死者及其親屬整治、倫理等方面的好尚,同時還要與他們個人的切身利益結(jié)合起來。近年發(fā)現(xiàn)綏德辛店嗚咽泉漢畫像石墓后室門洞左右各豎刻18個字,這些字之間的思維跳躍極大,尚無法完全修復中間的環(huán)節(jié),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墓葬中儒家標榜的許多楷模人物背后,可能有著功利性象征意義。陳傳席認為六朝繪畫的理論指導著純繪畫,較有先見之明,給純繪畫提前勾畫了藍圖。
士人有不同的群體,這里涉及的,是受玄學思潮影響的士人。而這部分人的心態(tài),正是當時的士人心態(tài)的主流。影響他們心態(tài)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政局、社會環(huán)境、家庭關系、以至于經(jīng)濟地位、文化修養(yǎng)等等,但是,影響最為深廣的,是玄學思想。例如嵇康,是返歸自然地玄學思潮造就出來的典型人物,然而卻是一個悲劇的典型。這其中,包含有甚深的歷史意蘊。嵇康他生于黃初五年(224年)。他出生兩年之后,魏文帝逝世,明帝即位。此時,活躍于思想領域的有以裴徽、荀粲、夏侯玄、何晏、諸葛誕等為代表的一批較為崇尚玄風的名士。明帝好儒術,據(jù)《三國志 明帝紀》即在,明帝即位的第二年變下詔“尊儒貴學”,隨后于太和四年(230年)又從董昭議,以浮華名罷諸葛誕等官,這時前后抑黜不用的,似海游何晏、夏侯玄等人,直到魏明帝死后,齊王曹芳即位,正始初,曹爽執(zhí)掌大權時,才重新啟用這些崇尚玄風的名士。這時候嵇康已經(jīng)十七八歲。就是說,正當嵇康年少的時代,曹氏政權并不支持玄論派,它是重名教的。這樣的格局,很難說嵇康少年時代對曹氏政權有好感。正始中,嵇康與向秀、山濤、阮籍等郊游,但與其時掌握大權的何晏、夏侯玄等人,也并無關系。大約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娶了曹操的兒子曹林這一系在正始年間似未進入權力中心,所以嵇康娶長樂亭主之后,只補了個郎中的小官,因為他生兒育女之后,還依然眷戀洛邑、灌園山陽,依然游于山林。直到景元四年(263年)他被殺,他與曹氏政權似并無更密切之關系。
對于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后人對嵇康做過各種解釋。僅幾例比較嵇康與榮啟期的理想人生境界。江淹《擬嵇中散言志》:“曰余不師訓,潛志去世塵。遠想出宏域,高步超常倫。靈鳳振羽儀……寫懷良未遠,感贈以書紳”。《江文通集匯注》(卷四)這樣說,嵇康之與俗并非僅因其超塵絕俗之人生追求所致。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人生,乃在入世,隨然由于環(huán)境關系,他并未對這種入世的理想作出明確的表達。吳筠《高士詠·榮啟期》有專章寫道:“榮期信知止,帶索無所求。外物非我尚,琴歌自優(yōu)游。三樂通至道,一言醉孔丘。居常以待終,嘯傲夫何憂”。榮啟期追求的是一種超俗的理想人生,一種入世的態(tài)度,也正是快樂之所極致的坦然外露。
其實,他們都是從嵇康的側(cè)面來推測嵇康的心態(tài)的全貌,嵇康的親朋好友對嵇康的評論,蕩然是更為可靠的了解他的心態(tài)的線索。他的哥哥嵇喜在《嵇康傳》中說他“長而好老,莊之業(yè),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嘗采御上藥。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于懷抱之中……超然獨達,遂放世事,縱意于塵埃之表?!保ā短接[》卷五百九十六)從他們的描述里,可以看出嵇康追求一種恬靜寡欲、超脫自然的生活。這種生活的最基本的特點,便是返歸自然,但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是虛無飄渺,而是優(yōu)游適意,自足懷抱。正是玄學思想在人生理想上的典型反映。
南朝時期,墓葬中的儒家樣板竹林七賢等高人逸士所取代。研究者一般認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的幾座大墓為南朝帝陵。有些學者指出,畫像表現(xiàn)了死者對于這些著名人物的尊重和對于士族文化的仰慕。的確,根據(jù)文獻中的記載,我們不難了解七賢在當時名噪一時的情況和藝術創(chuàng)作中崇尚隱逸、追模虛玄的熱情,對此學者們已進行了很多討論。以愚之見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在同一副繪畫中出現(xiàn)純屬于刻意安排。事情的真相僅僅留給后人的是揣測和聯(lián)想罷了,也不是僅有這副南京西善橋?qū)m山發(fā)掘南朝磚室墓壁畫存在疑案。
之后便有了翻版“竹林七賢”為材料的各類藝術品,而且品類之多花樣翻新。那么究竟先有竹林再有七賢呢,還是先有七賢再后有竹林之說。無論是《惘川余韻》還是清朝的楊柳青木板年畫以及傅抱石為代表的各類七賢圖作品,均在題材上選用了“竹林七賢”,他們均有大篇幅地運用竹林圍造磅礴氣勢襯托七賢之所謂高尚節(jié)氣,實為憨之過,誤之極。我們暫且對于他們題材選用的目的和思維不追探究,而對于這種題材的枉用本文提出思考和質(zhì)疑。繪畫的目的也不是爭論題材的選用,但題材確實不可忽視,這是繪畫的基本要求。文章引清代·李汝珍《鏡花緣》“處此境者,視此前車之鑒,如不加意留神豈不可悲”,就此作罷。
(責任編輯: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