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老莊之“道”在文人生活方式中的作用:以李白的生活方式為例

      2014-08-15 00:43:21陳詠紅
      周口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莊子李白

      陳詠紅

      (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200444;廣州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廣東 廣州510006)

      生活方式是作為有意識的生活活動主體的人同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的體系。文人生活方式至少應(yīng)包括與文人的正常生存和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的三個因素,即文人生活方式的物質(zhì)基礎(chǔ)、文人的心態(tài)調(diào)適策略和社會價值實現(xiàn)方式。文人生活方式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指能滿足文人自身生活基本需要而社會環(huán)境又能提供的物質(zhì)條件。文人心態(tài)調(diào)適策略是指生活方式的主體文人對自我生活活動起根本性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價值觀。文人社會價值實現(xiàn)方式指文人通過自我活動滿足社會或他人需要的有用性(做出貢獻和承擔(dān)責(zé)任)的實現(xiàn)方式。約8世紀前,文人以田園生活為主要生活方式,其物質(zhì)基礎(chǔ)以田園為主;其心態(tài)調(diào)適策略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為基礎(chǔ)的玄學(xué);其社會價值實現(xiàn)方式主要是“為官”和“立言”。至8世紀,中國文人生活方式遭遇到一個變局,這個變局是以李白為代表的。李白的生活方式出現(xiàn)了質(zhì)變,即由傳統(tǒng)生活方式變?yōu)橄鄬﹂_放的方式,其特點是對各種生活方式都以欣然的態(tài)度對待。我們?nèi)绻晕娜松罘绞阶兓囊暯莵碛^察就會發(fā)現(xiàn),李白詩歌實際上反映了個體建功立業(yè)的進取精神與個體精神自由追求①個體精神自由追求,指個體的關(guān)于人的生存意義、終極價值的思想。的深刻矛盾及其為解決這一矛盾而采取的嶄新的生存策略。

      一、從李白詩歌看其關(guān)于生活方式的設(shè)計

      古代文人是特殊的“民”(有“道”“才”)。他們可能承當(dāng)?shù)纳鐣巧饕恰懊瘛?、“官”(社會管理者)、“士”(文化承傳者)三者?!懊瘛笔俏娜说弥烊坏纳鐣巧?,“文化承傳者”是體現(xiàn)特殊的“民”,即“士”的精神生命延續(xù)需求的高層次精神期待。而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具有重視人的治理的傳統(tǒng),因此,“官”是士人最基本的社會角色期待,是他們“趨優(yōu)心理”的最基本的指向,是出于自我生命享受②自我生命享受包含:精神享受,指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物質(zhì)享受,主要指俸祿等物質(zhì)待遇。的功利需求的一種期待。當(dāng)文人尋求進取之道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官。這樣就產(chǎn)生了無法克服的角色沖突:以文化的承傳者自為的社會群體“文人”,在中國古代文明模式里,有理想但卻只能于王權(quán)之下勸說他人付諸實踐。這就必然使他們處于角色沖突的兩難境地,即人類的個體精神自由與個體社會進取欲念的深刻矛盾。雖然李白自始至終皆以大鵬自喻③李白初出四川時寫的《大鵬遇希有鳥賦》,臨終前寫的《臨終歌》都以大鵬自喻。,同時代的人也都把他看作介于人神之間的仙人,但是,李白其實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同樣面對這種角色沖突。

      李白對理想生活方式是有設(shè)計的。李白認為,“自然”狀態(tài)的人生是最合理的,而功名思想和歸隱意識均是個體的自然欲求。為此,他的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則是價值理性(終極目標)與工具理性(生存手段)的動態(tài)統(tǒng)合,即人生的“自然”狀態(tài)應(yīng)是進取、謀生和歸隱三方面兼顧。而能夠三者兼顧的理想模式便是“功成身退”。李白于詩中反復(fù)陳說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功成身退”:

      愿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留別王司馬嵩》,卷十五)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xué)士》)

      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其二)

      滅虜不言功,飄然陟方壺。(《贈張相鎬二首》其二)

      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fù)瀟灑。(《贈常侍御》)

      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商山四皓》,卷二十二)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廨p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diào)。(《古風(fēng)五十九首》其十,卷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ā秱b客行》)

      顯然,李白以飄逸的天性①《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xué)士》: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diào)。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或時清風(fēng)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參見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8頁。,渴望實現(xiàn)進取、謀生和歸隱三種人生愿望的高度融合的生活方式。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有三個主要構(gòu)成因素,即物質(zhì)基礎(chǔ)、進取方式和心態(tài)調(diào)適策略。李白滿足了他選擇的生活方式的三個構(gòu)成要素,把路走通了。

      魏晉南北朝,以陶潛(365-427年)為代表的士人將老子的“道”和莊子的“逍遙游”人格境界由理念妙想轉(zhuǎn)化為人生實境,把“道”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暗馈钡穆鋵崳础暗馈钡纳罨?、生活的詩意化,這對李白的日常生活方式選擇富有啟示。其實,對酌、群飲或獨酌(群體交流和起興的媒介),山水田園的寧靜、生機(生活資料和審美對象)和寫詩的文化習(xí)尚(精神寄托)三者,已經(jīng)可以構(gòu)成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陶潛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真正達到了心物一體、縱浪大化中的人生境界,真正感受到了陶然自得的歡樂:“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何如!”(陶潛《讀山海經(jīng)》其一)他常在俯仰流觀中感受“群動”“群息”的宇宙節(jié)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保ㄌ铡讹嬀啤菲湮澹┱嬉饧词窃谟^望夕嵐變化和飛鳥動靜時,與自然冥合為一的感受。陶潛荷鋤歸月、“以酒入詩”所昭示的是將“道”生活化,或者說,將生活詩化,顯示出高雅脫俗的文化品位和自娛自適、真率自然的個性特色,它使得人的生存意義、終極價值和人的生存手段、謀生工具統(tǒng)一和結(jié)合。這一種生存方式的原則是:精神上“無所待”,醉心大自然;日常生活中因時因己制宜,即物質(zhì)上只要求必需的但不是精致的東西:“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陶潛《和郭主簿》其一)。目的是擺脫邊緣處境和對王權(quán)的依賴性,擺脫在良知和強權(quán)之間極其矛盾和尷尬的兩難處境。于是,詩意隱逸便成了文人的一種心靈超脫模式。自然美成為心靈的歸宿(人生哲學(xué))、生活的樂土(生活情趣)和藝術(shù)的靈感(藝術(shù)源泉)。

      李白喜歡用陶淵明的故事入詩,錢鐘書《談藝錄》說:“太白《古風(fēng)》第一首雖然古代作者而不及陶淵明,他詩如《贈皓弟》《贈徵君鴻》《贈從孫銘》《贈鄭溧陽》《贈蔡秋浦》《贈閭丘宿松》《別中都明府兄》《答崔宣城》《九日登山》《游華城寺清風(fēng)亭》《醉題屈突明府廳》《嘲王歷陽》《紫極宮感秋》《題東溪宮幽居》《送付八至江南序》著作,皆用陶令事。”李白贊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九日登山》),并化用陶典,自言“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稇蛸涏嶄嚓枴吩娨舱f: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fēng)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李白的一些詩從構(gòu)思、遣詞、造句有意模仿、化用陶詩,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即是陶詩“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的擴展:“孤云環(huán)空山,眾鳥各已歸。彼物皆有托,吾生獨無依”(《春日獨酌》),又是陶詩“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暖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朝霞開宿物,眾鳥相與飛”(《吟貧土》其一)的縮減。又如《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清蘿撫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

      另外,對陶淵明終老故里、不肯復(fù)仕,李白也表示了保留:“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保ā兜劝土曛镁仆赐ズ姟罚?/p>

      李白對自己人生途徑的設(shè)定,是以道家的養(yǎng)真修性、功成身退為本,兼融了儒家的用世之志和進取精神,并作為自然人生的一個側(cè)面,而縱橫家的由草澤直入龍廷以縱橫王霸大略實現(xiàn)自身社會價值的方式則作為手段。

      二、李白以老莊思想為哲學(xué)底蘊的生活方式的三個要素

      李白在現(xiàn)實中基本實現(xiàn)了自己生活方式的三個要素。

      (一)李白的生活方式的物質(zhì)基礎(chǔ)

      李白大致有兩個收入來源。一是潤筆?!皾櫣P”一詞最早見于《隋書·鄭譯傳》:“上令內(nèi)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赹戲謂譯曰:‘筆干’。譯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洗笮??!编嵶g因支持隋文帝楊堅篡位有功,拜爵沛國公,位上柱國,高赹替李德林以“筆干”為由索要酬勞,鄭譯不但不給,反而向楊堅大發(fā)牢騷。洪邁說:“作文受謝,自晉、宋以來有之,至唐始盛?!保ê檫~《容齋續(xù)筆·卷六》)唐代各個時期士人的漫游、寄食,高官的養(yǎng)士,是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條件所形成的。唐承隋制,實行科舉取士。但每年錄取的明經(jīng)、進士不過一二百人,開元中國子祭酒楊瑒:“且以流外及諸色仕者,歲二千,過明經(jīng)、進士十倍。”(《新唐書》卷一零三)于是,漫游干謁之風(fēng)流行。這跟當(dāng)時發(fā)展著的莊園經(jīng)濟(世俗莊園和寺院莊園),以及整個社會的繁榮富庶程度也是相適應(yīng)的?!缎绿茣な池浿尽?“玄宗時海內(nèi)富實……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在李白的詩集里,諸如“酬張司馬贈墨”“酬宇文少府見贈桃竹書簡”“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之類的詩題,就與“潤筆”有關(guān)。在“贈黃山胡公求白鷴”一詩的序中,李白交代了此詩的由來:“聞黃山胡公有雙白鷴……余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于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合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全唐詩·卷一百七十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蓖魝惤?jīng)常送美酒給李白享用。

      二是賜金放還。李白居翰林的時間在天寶元年至三年(742-744年)。這一段時期,李白有俸祿。當(dāng)他被賜金放還時,李白應(yīng)是獲得一筆不菲的金錢的。因為,賞賜金錢是唐玄宗的愛好。古代社會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但仿照銅錢所造的金錢,卻極其少見。金錢是皇家使用物,主要用作賞賜及其他特殊用途,唐玄宗可以說將金錢賞賜發(fā)揮到了極致。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因在玄武門兵變中輔助其父李旦(即唐睿宗)即位有功,被其父推讓,登上了皇帝寶座。這一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承天門樓上接見百官,宣布對文武大臣的嘉獎令。九月,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他再一次登上承天門樓,陳樂設(shè)宴,招待臣屬。劉昫《舊唐書》的《玄宗本紀》載:

      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門,令左右于禁下撒金銀錢,許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官及諸司三品以上官爭拾之。承天門樓下,是寬闊的廣場。興致頭上,躊躇滿志的唐玄宗向樓下文武百官拋灑金銀錢以作賞賜。之后不久的十二月,唐玄宗就宣布改元為開元。伴隨著盛世的出現(xiàn),皇帝賞賜金錢的活動,也逐漸成為有名的金錢會。中唐時期的詩人張祜寫下了一組描繪唐玄宗宮廷生活的《宮詞》,其中的《退宮人》寫道,開元盛世過去20年后,流落民間的玄宗朝宮女還喋喋不休地向人們講述此事:

      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

      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僚樓下拾金錢。

      賜金放還對李白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一筆不菲的生活費;另一方面,李白被稱為“謫仙”,名氣更大,有利于增加他的潤筆收入。

      (二)李白的以老莊思想為哲學(xué)底蘊的心態(tài)調(diào)適策略

      李白的行為原則是保持獨立而清醒的主體意識和卷舒自如、順時委運的處事姿態(tài):“曠蕩而縱適”“順時而行藏”;即是說,“游世”是李白的心態(tài)調(diào)適策略。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云: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

      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柱頤事玉階。

      達亦不足貴,窮也不足悲。

      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

      李白《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云:“獨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雖將簪組狎,若與煙霞親?!彼男氖翘斓刈匀恢模雄E亦如浮云,自由來去于功名與山林之間?!笆婢碓谛匾堋薄按筚t有卷舒”(《贈常侍御》),“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秋日煉藥院鑷白發(fā)贈元六兄林宗》),舒卷出處決定于個人主觀的需要與適意。

      徒為風(fēng)塵苦,一官已白須。氣同萬里合,訪我來瓊都。披云睹青天,捫虱話良圖。留侯將綺里,出處未云殊。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二首》其二)

      吾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出則平交諸侯,遁則以俯視巢、許。朱紱狎我,綠蘿未歸,恨不得同棲煙林,對坐松月。(《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

      “物”指相對于詩人主觀性情的外在事物,“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就是任自然(適意)。

      李白“逞情”,詩樂酒色兼取。李白游江夏時作《江上吟》:“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背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薄拜p舟泛月尋溪轉(zhuǎn),疑是山陰雪后來?!盵1](《東魯門泛舟》之一)“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fēng)流到剡溪?”(《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二)“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保ā队翁┥健分唬?/p>

      這一策略的哲學(xué)底蘊主要是老莊思想。老莊哲學(xué)的范疇“道”的兩個特性對李白的人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是宇宙本原“道”的渾然一體性(整體性、統(tǒng)一性)。二是“道”的生命性,即運動變化性。

      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老子(約前580年-約前500年)第一個提出“道”這一最高范疇?!暗馈庇袃蓚€主要內(nèi)涵:當(dāng)“道”的內(nèi)涵指“宇宙運動的過程”時,稱作“道”,猶如道路、行徑。引申為規(guī)律、方法、原則等。當(dāng)“道”指“宇宙萬物的本體”時,它是作為宇宙本體論中的核心概念而存在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把“道”(宇宙本原)描述為現(xiàn)存形態(tài)的自然宇宙存在之前(先天地生)某種渾然一體的東西(有物混成),無聲無形(寂兮寥兮),然而卻獨立永存,循環(huán)不息。而宇宙本原本身是運動變化(周行不殆)的。老子在多處描述了宇宙本原這一渾然一體的性質(zhì),如: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老子》十四章)

      而莊子(約前369前-前286年)則把“道”的渾然一體性喻為“混沌”(《莊子·應(yīng)帝王》)?!盎斐伞被颉盎煦纭保瑥拿缹W(xué)意義上說是一種整體美,即后世所謂“渾然天成,天球不琢”(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

      并且,“道”是“周行不殆”的,因而原始“道”本身即是原始生命體,潛藏著巨大的生命能量。在老子看來,自然宇宙即是原始道的運動外化的產(chǎn)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

      整個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因而“道”的本體論又是生命本體論,老子的哲學(xué),又可稱為生命哲學(xué)。天地萬物的生命性本身表明,道的規(guī)定性必定由天下的自然存在物來顯現(xiàn),這就為道家肯定生命、寄情于宇宙自然、遵從宇宙自然提供了形而上學(xué)的依據(j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人類必須以宇宙自然的法則作為人類精神的法則。既然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生命本體就是價值本體,自然本性就是終極的價值準繩。也就是說,由人自身的激情、理想、信仰所驅(qū)使的行動,本身即具有絕對價值。隨著這種自然本體論的確立,在春秋時期本來就較為脆弱的人神關(guān)系,最終被逆轉(zhuǎn)為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李白接受了老莊宇宙觀的影響。他不僅渴望自我能與自然相通:“……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月下獨酌》其二),而且將“自然”原則貫穿于各個領(lǐng)域:

      1.李白的人生終極目標與老莊人生終極目標一致。李白主張返歸“自然”,即將與自然合一作為人生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境界;“觀化”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精神的絕對自由愉悅問題?!独献印さ澜?jīng)·二章》:“功成而弗居?!薄独献印さ澜?jīng)·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币馑际?,“道”衍生萬物(功),但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退)。莊子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精神的絕對自由愉悅問題。而達至最高認識對象只是達至最高人生境界的途徑。《莊子·德充符》說:“彼(指兀者王駘——筆者注)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钡兰疫@種人生終極追求,最終合乎邏輯地演變?yōu)橐环N理想的生活方式——“功成身退”。也就是說,李白承認功名思想和歸隱意識均是個體的自然欲求。在社會實踐中,功業(yè)意識是為實現(xiàn)個人生命意義和社會價值而生成的自然要求。李白《將進酒》云:“天生我材必有用?!痹诠糯鐣校γ亲鳛椤疤厥獾拿瘛薄宋闹R分子的趨優(yōu)心理的唯一指向、唯一的正式職業(yè)。取得了功名,就是實現(xiàn)了個人的部分生命意義和社會價值?!吧硗恕北闶菤w隱,這是實現(xiàn)精神自由的形體狀態(tài)?!肮Τ伞焙汀吧硗恕背蔀閮蓚€不同的人生階段?!肮Τ伞笔恰吧硗恕钡臈l件和分界點。它是進取的人生觀,同時又包含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意思。并且,由上述的功成不居,又可引申出一種施而不求其報的俠義精神。故“身退”的時限可以是人生的任何一個時刻。

      當(dāng)然,在極端專制時代,“功成身退”也是一種全身遠害的方式。李白根據(jù)老子的道理,張良、范蠡、魯仲連的實踐和自己對歷史的觀察,也懂得為臣者不可與帝王久處的道理,認為“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行路難》),“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風(fēng)》十八)?!肮γ毁F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保ā督弦鳌罚肮Τ缮硗恕钡娜松硐氤錆M誘惑力,常常導(dǎo)致李白在追求建功立業(yè)的同時老早就向往隱逸生活。故李白一遇挫折就想激流勇退。如《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受終極目標的吸引,李白終生追求求仙學(xué)道?!豆棚L(fēng)》五十九首中,描寫追慕神仙的詩篇就占了很大比例①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李太白《古風(fēng)》兩卷,近七十篇,身欲為神仙者殆十三四?!保谌袨閿?shù)就更多了。他禮贊的對象是神仙“綠發(fā)翁”“赤松子”“牧羊兒”“安期生”“衛(wèi)叔卿”等。李白對神仙世界也曾表示過懷疑和感到茫然,如“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月下獨酌》)。但是在這些詩中,他更多地表述自己對追隨神仙、離開人間的生活的向往:“終愿惠金液,提攜凌太清”,“吾將乘云螭,吸景駐光彩”,“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揮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臥游八極,玉顏已千霜。飄飄入無倪,稽首祈上皇。呼我游太素,玉杯賜瓊漿。一餐歷萬歲,何用還故鄉(xiāng)。永隨長風(fēng)去,天外恣飄揚”(《古風(fēng)》四十一)?!秹粲翁炖岩髁魟e》就是寫夢游仙境。

      李白求仙學(xué)道的實踐從少年時代便開始了。例如《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中以壽山的口吻形容自己“天為容,道為貌”,稱自己為“山人”“逸人”,大談老莊玄理;又借壽山為詞,描寫他的修煉生活是“漱瓊液,餌丹砂”“而童顏益壽,真氣愈茂”??梢姰?dāng)時在安陸壽山的隱居生活是以服食求神仙為主。天寶三載在政治上受到打擊后,當(dāng)年即往山東尋尊師高如貴受道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道教徒。

      2.老莊哲學(xué)為李白詩歌提供了原始意象?!肚f子》以個體的審美生存體驗開辟了一個超越塵俗的“逍遙游”境界。而李白詩中也有不少來自《莊子》而稍加改造的意象。如,李白《大鵬賦》即以大鵬自況:“蹶厚地,揭太清。亙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這一形象就是取自《莊子》“鯤鵬展翅九萬里”的。但莊子是不滿大鵬的,因其依托于風(fēng)。但李白卻加以改造,認為大鵬背負青天,超凡凌眾,“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豆棚L(fēng)五十九首》其三十三:“北溟有巨魚,身長數(shù)千里。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假莊子鯤化為鵬的寓言抒發(fā)凌云壯志?!杜R終歌》寫曾奮飛八裔的大鵬,因“中天摧兮力不濟”“游扶桑兮掛左袂”,借巨鳥以寓言,揮斥幽憤,發(fā)抒絕望,與《大鵬賦》中的超逸豪邁恰成對照。又如,《古風(fēng)五十九首》其九“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肚f子·大宗師》:“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于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

      3.李白“順時而行藏”的游世態(tài)度受莊子“觀化”和“無所待”(超越性)觀念影響。老莊在深刻地把握了本體的基礎(chǔ)上,從所領(lǐng)悟到的天人關(guān)系中引出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老子和莊子都認為,基于道的渾然一體性和生命性,要領(lǐng)悟“道”,人就只能采取“觀化”的方式。所謂“觀化”,就是觀看萬物的運化,即一邊客串這偶然的存在角色,一邊靜觀世事變幻。這種承擔(dān)人間角色的“觀化”,與后來僧人從塵世之外觀看世人悲苦而自己拒絕演戲和承擔(dān)悲苦角色是明顯不同的。這其實就是說,對人生要有超越性。

      這種“觀化”觀念的理論依據(jù)就是:在理性方面,道家認為,大自然不僅創(chuàng)造杰作,而且也毀滅杰作?!肚f子·大宗師》曾驚嘆道:“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比f物皆有成毀生死,只有大道永遠年青?!肚f子·知北游》生動地描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所產(chǎn)生的樂悲交集的復(fù)雜審美心態(tài)和強烈的悲劇意識:

      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

      而李白在詩中對宇宙自然也懷有贊美與無奈并存的復(fù)雜感情。他在《把酒問月》里贊美“月”的亙古永恒: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袢瞬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而且,正是在人與自然的對比這一意義上,李白覺得“人生如夢”:“長繩難系日,自古共悲辛。黃金高北斗,不惜買陽春。石火無留光,還如世中人。即事已如夢,后來我誰身?”(《擬古十二首》其三)命運的大手覆蓋處,人類不過是赤子,除了本能而又徒勞的掙扎與躲閃之外一無所為。“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他懷著悲憫、絕望與驚訝,打量著這既熟悉又異己的世界。

      “觀化”的具體操作方式是:

      一從心境方面,“觀化”就是“安時處順”(《莊子·人間世》),哀樂不入于心,達到超越萬物的精神平靜。人既然與大自然是一體的,就應(yīng)當(dāng)順從大自然生殺成毀的法則。無論成毀,人都沒有脫離大自然這一母體。老子認為,對世界應(yīng)采取“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老子》十六章)的“無為”靜觀的態(tài)度?!肚f子》中的高人在悲苦降臨時說:“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莊子·外篇·至樂》)

      人對大自然應(yīng)采取審美態(tài)度,進入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審美境界,并從對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的體悟中獲取一種最大的快感?!肚f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鼻f子把進入這種境界的人稱為至人、真人和神人。他們“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莊子·大宗師》),內(nèi)心十分深遠、豁達、高曠、寧靜、恬淡。

      莊子目擊世俗生存的悲慘:“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齊物論》)而造成這種生存狀態(tài)的原因則是種種世俗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quán)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保ā肚f子·天運》)莊子認為,人類在物質(zhì)生活及社會交往中,要保持一種精神上的距離,以不為“外物”所奴役,達到“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莊子·在宥》)(即人以心支配物而不被物所支配)的自由境界。李白也竭力達到這種心地淡泊、“陶然共忘機”(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境界。

      二從思維方式方面,“觀化”則是“滌除”“玄覽”?!坝^化”就是中止思辨與言說,靜察其變、靜觀其妙。老子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保ā独献印芬徽拢┣f子及其學(xué)人附和道:“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薄独献印分赋觯送ㄟ^學(xué)習(xí),可認識具體的事物,即“為學(xué)日益”(《老子》四十八章)。但要認識最高原理、認識宇宙規(guī)律的“道”,必須排除感觀經(jīng)驗,從有限的感覺中解脫出來,使認識深刻化,即《老子》所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老子》四十八章)。因此,老子提出了“滌除”“玄覽”兩個認識過程?!皽斐敝赶礈焖枷?、心靈中的污垢,摒除內(nèi)心雜念的干擾,排除主觀成見,以澄明的心境加以體認,加以觀照?!靶[”指用深遠的思維去考察事物本質(zhì)所蘊含的哲理,這樣“致虛極,守靜篤”,抱本守一,就可以知曉天下,即“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四十七章),掌握事物的根本規(guī)律。

      而莊子也主張以內(nèi)向型的精神意向為主導(dǎo)的思維方式,提倡“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莊子·養(yǎng)生主》);倡導(dǎo)用“坐忘”(《大宗師》)、“心齋”(《人間世》)的方法,使自己的思維超脫于世俗之上,以求在自我內(nèi)向觀照直覺中,運用自我感情體驗,來與天道自然冥合。

      本于這種天人合一的認識和整體直覺思維,李白觀察外界現(xiàn)象時通常采取類推與體悟的方法。類推表現(xiàn)為在自然和人之間進行比附、說明或推斷。這種“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把外部世界與人的感情世界進行類比性聯(lián)想,運用人類感性生命解釋外部客觀世界。如李白多用眾鳥、群雞喻群小黨人,以孤鳳獨鸞喻個人,表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尖銳矛盾沖突。體悟則表現(xiàn)為對自然的欣賞,沉浸自然中,與對象合而為一,以作者的主觀感覺、體會代替對自然的客觀評價。如李白的《謝公亭》:“謝亭離別處,風(fēng)景每生愁?!崩畎自?jīng)剖析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夫筆走群象,思通神明,龍章炳然,可得而見?!?/p>

      所謂“無所待”,即以生命本身(個性)為本位,對現(xiàn)實主流功利性的超越。莊子認為,人如果能“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保ā肚f子·逍遙游》)不患得患失地以榮名、事功、自我為目的,人就與天合,人就是最美的造物:“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保ā肚f子·外篇·天地》)莊子的心靈的自由境界是:“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導(dǎo)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

      李白認為,只要合于性情的自然,出世入世皆可,不必拘執(zhí)于出與處之間。時運來臨,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踏上仕進之路;一遇挫折,功業(yè)無望,就激流勇退,抽身游世,絕不“沽名矯節(jié)”“拘攣而守?!?,喪失精神自由。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ā秹粲翁炖岩髁魟e》)

      長安放還后,李白還寫詩道: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身將客星隱,心與浮云閑。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清風(fēng)灑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長嘆息,冥棲巖石間。(《古風(fēng)五十九首》其十一)

      嚴光,字子陵,會稽余姚人。據(jù)《后漢書·嚴光傳》:“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xué)。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秊橹G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鄙厦胬钤娪芍再潎@嚴子陵事跡,且以嚴子陵自況。可見李白供奉翰林,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求功業(yè)是一廂情愿時,他就長揖萬乘之君,離開長安,去尋找自己“心與浮云閑”的生活了,盡管李白對唐玄宗仍深懷眷戀之情:“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保ā队^胡人吹笛》)

      李白所追求的是“無拘礙”和“真”。李白求仙思飛升之飄、飲酒痛醉之狂、歸隱自適之趣?!翱窀琛比碎g的生活形態(tài)飽含著自我生存的不適和對世俗的失望。在皈依體驗中,詩人對人間的“狂歌”之態(tài)也得到克服,取而代之的是心態(tài)的平靜和行為的自適。李白游世時,有詩意的日常生活模式。這種模式的表面特征是自然無為式的閑散。李白一方面從信仰情感上追求那種忘我非我的境界,李白《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遠公愛康樂,為我開禪關(guān)。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⑸蝗荆c心俱閑。一坐度小劫,觀空天地間?!边@本質(zhì)上是一種以精神體驗為主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則從現(xiàn)實生活的層面上享受“空寂”所帶來的心靈的平靜與自由?!翱铡奔仁窍馐侄危质墙K極目的,過程與結(jié)果合一,縮短了個體與終極實體的距離。將這種終極實體的神秘消融在尋常的生活之中,使信仰者通過日常生活得到回歸與超越的享受。以求道者和得道者的雙重身份,展示心靈的自由和自足給他們帶來的自由、閑靜、散野生活情趣及風(fēng)度和生命的自省,還他們以“至真”之心、至幽之境、至清之懷。

      寧靜自由的創(chuàng)作心境。李白將生命靈感和自由情趣注入詩歌境界中。道教崇尚“返樸歸真”“道法自然”的審美情趣,對李白的審美精神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莊子哲學(xué)中,個體對待自然的理想方式體現(xiàn)在“逍遙”這一意念上?!板羞b”意為主體完全超越與外物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而進入絕對自由的狀態(tài)?!跺羞b游》云: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莊子認為,鵬與學(xué)鳩尺鷃的生存狀態(tài)皆是有待于外物的。因為他們形體雖有大小之別,但都必須依賴風(fēng)力才能飛翔。故《逍遙游》旨在說明,認識逍遙境界,須脫出小大之辨;主體的有待與無待,是判斷其獲得自由程度的唯一標準。凡有所待,皆未得真自由。莊子由此推及人生,稱“至人無待”乃是人生至高無上的自由境界。

      李白詩歌取材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但卻都超出現(xiàn)實層面表達一種浪漫主義的個人情感。這種對于人生的遠距離的審視本身就使他超出了現(xiàn)實的羈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就是這種“無所待”的人生策略的形象表達:“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薄疤结隙胂脑圃冢墒前撞q東海。散為微雨川上來,遙帷卻卷清浮埃?!保ā对缜飭胃改蠘浅旮]公衡》)“作詩調(diào)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薄坝袝r白云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保ā锻K南山寄紫閣隱者》)

      李白主張風(fēng)格自然,即把自然作為藝術(shù)技巧飽和成熟、創(chuàng)作個性鮮明穩(wěn)定的結(jié)晶。作為天地之“文”的自然景色空間,為詩人提供了詩材、時間和寧靜的心態(tài)。李白曾說:“且江嶂若畫,賞盈前途,自然屏間坐游,鏡里行到,霞月千里足供文章之用哉!”(《早夏于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春夜宴桃李園序》)

      (三)李白的社會價值實現(xiàn)方式

      李白的社會價值實現(xiàn)方式是做“功”,“功成”的方式要求“迅速”“直接”: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長歌行》)

      早達勝晚遇,羞比垂釣翁。(《效古二首》其一)

      怎樣才能迅速、直接地“功成”呢?李白具有詩人意識。所謂詩人意識,即對自己的詩人身份、創(chuàng)作才能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目標和意義的自覺意識?!拔抑驹趧h述,垂輝映千春”,“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筆落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

      李白認為自己有超常才能(《東武吟》“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雄”),要以縱橫家閃電般的、古老的致仕方式作為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途徑,即走一條呂尚、張良、諸葛亮、謝安等歷史名人曾走過的入仕道路:蓄其高名,以王霸大略游說萬乘,由布衣而直取卿相。而在當(dāng)時這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因為,“唐取人之路蓋多矣”??婆e之外,朝廷又一再下詔征召人才,“無隔士庶,具以名聞”。盛唐贈酬詩中,被稱“征君”者出現(xiàn)頻率很高。蜀中之薦,李白盡管不應(yīng),但對其仍有鼓舞作用。而且,據(jù)魏顥稱,李白為紀念與名滿天下的道士司馬子微會見而寫的《大鵬遇希有鳥賦》(后改為《大鵬賦》)“時家藏一本”,可見李白的名聲因為此賦而大著于時。酒中八仙之一崔宗之形容李白是“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贈李十二》)。而李白也喜用張儀、蘇秦這些縱橫家的形象來描述自己:“徒有獻芹心,終留泣玉啼。只應(yīng)自索漠,留舌示山妻?!保ā顿浄督疣l(xiāng)二首》其一)“笑吐張儀舌,愁為莊舄吟?!保ā顿洿奘逃罚白砩仙焦R,寒歌寧戚牛??找靼资癄€,淚滿黑貂裘?!保ā肚锲指枋呤住菲淦撸┧€歌頌了戰(zhàn)國以來的許多縱橫家如樂毅、郭隗;詩中有十多處提到魯仲連,表示了向往之情。如,《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云:“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此去爾勿言,甘心如轉(zhuǎn)蓬?!倍?dāng)其失意時,又每以王霸之略不售為嘆:“空談帝王略,紫綬不掛身?!薄霸嚿嫱醢月裕瑢⑵谲幟針s。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保ā顿浗捻f太守良宰》)然而,參加科舉考試對于李白來說,則顯然人生成本太高。其《嘲魯叟》云:

      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

      造成這種迂腐之人的考試制度與李白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李白《嘲魯儒》)李白非常重視“立言”,覺得其精神價值長存?!扒皆~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保ā督弦鳌罚?/p>

      總之,李白接受了肇始于老莊、生活化詩意化于陶潛的文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并最終合乎邏輯地將其演變?yōu)橐詢r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統(tǒng)合為特征的生活方式,即以老莊哲學(xué)自然觀為底蘊,以精神自由為終極目標,以“文化承傳者”“官”為社會角色選擇,以“觀化”“無所待”為對待外物的態(tài)度。

      [1]李白集校注[M].瞿蛻園,朱金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80.

      猜你喜歡
      莊子李白
      李白:在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08
      紙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紙上的李白(二)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4
      紙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莊子說》(二十三)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八)
      中老年健康(2016年6期)2016-06-30 11:00:47
      倒下的那一刻
      戲劇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上高县| 马鞍山市| 乌拉特前旗| 黄冈市| 蕉岭县| 鄂托克前旗| 洛扎县| 双鸭山市| 汶川县| 阿瓦提县| 乌鲁木齐县| 安远县| 宿州市| 阳西县| 吉安县| 广安市| 台南市| 高安市| 天全县| 长武县| 永清县| 阳泉市| 突泉县| 大同市| 卓资县| 阿拉善盟| 方城县| 兴宁市| 宣化县| 临洮县| 阿坝县| 静宁县| 开江县| 穆棱市| 吉木萨尔县| 永新县| 堆龙德庆县| 颍上县| 安徽省| 阿鲁科尔沁旗|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