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欣 林 杰
(延邊州教育學(xué)院 吉林,延吉 133000)(延吉市中小學(xué)教育實踐基地校 吉林,延吉 133000)
莫懷戚的《散步》是人教社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第一冊的第一課。中學(xué)語文教材在經(jīng)歷次教學(xué)改革不斷地進行刪減和增補,但是散文《散步》一直是保留篇目,它僅僅600多字,卻以真摯的情感、素樸的語言和干凈的行文受到教者和研究者的注目,對其解讀的文字也層出不窮。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層面的論述多集中在尊老愛幼上,本文擬從人倫關(guān)系的角度解讀《散步》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因素。
人倫源于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人與人交接,倫理始生。單身一個人不可能與人發(fā)生人際關(guān)系,也不需要有與人交往遵從的規(guī)則。許慎《說文》:“倫,輩也。從人,侖聲。一曰道。” “輩,若軍發(fā)車百兩為輩,從車,非聲”。由此, “輩”引申為什伍同等之稱,“倫”引申為同類之次。漢鄭玄注《禮記·曲禮下》云:“倫,猶類也。“《詩經(jīng)·小雅·正月》中有:“維號斯言,有倫有脊。”《毛詩傳》解釋“倫”為“道”,解釋“脊”為“理”。《論語·微子》中:“言中倫,行中慮”、“欲潔其身而亂大倫”??梢姡藗愂侨穗H次第關(guān)系及維持這種關(guān)系的行為規(guī)則,也就是做人的規(guī)矩、人之所以為人之道。
縱觀中外,中國是最早也是人倫關(guān)系系統(tǒng)最為嚴密、發(fā)育得相當成熟的國家?!渡袝虻洹贩Q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奔八础捌?,百姓不親,無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遍_中國人倫教化之風。至夏代有“夏禮”、商有“殷禮”、周有“周禮”,人倫規(guī)范不斷得到完善。儒家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人倫思想和文化,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人倫觀念和人倫規(guī)范。中國人倫之綱分為:夫婦之倫、父子之倫、君臣之倫、長幼之倫、朋友之倫,即孟子所說的“五倫”。這些規(guī)范是各自名分所規(guī)定的倫理義務(wù),只有各盡自己之本分和職責,整個社會才能和諧。
《易傳·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措?!狈驄D之倫應(yīng)是五倫之根本,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關(guān)鍵。
夫婦之倫始于原始時代的男女性禁忌。在原始初民的群婚制的情況下,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i沒有固定的夫婦關(guān)系,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夫婦之倫。一定的性禁忌必然會使男女關(guān)系走向愈加成型的倫理規(guī)范。夫婦的倫理規(guī)范集中體現(xiàn)在禮制中,拋卻隨著專制主義的加強而致的男尊女卑的倫理規(guī)范,ii在孟子之前的儒家倫理學(xué)說中,夫婦之間的倫理是相互的,帶有著更多恩愛的成分,而這些規(guī)范對于當時和當下都是我們要繼承下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而室家,樂而妻孥。(《詩經(jīng)·小雅·常棣》)
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周易·家人·彖》)
為人夫者,敦檬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管子·五輔》)
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周易·序卦傳》)
去老者謂之亂,納少者謂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晏子春秋·外篇第十》)
以上這些散見在各種典籍中有關(guān)夫婦關(guān)系的論述規(guī)定了夫婦各自要盡到自己的倫理義務(wù),才能保證婚姻的和諧。為夫要和樂、守義、純樸、厚道、堅定,為妻要勤勉、守正、忠貞。夫婦雙方都應(yīng)杜絕淫亂之行,保持婚姻恒久。
我們來看莫懷威的《散步》中有關(guān)我和妻子的描寫: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p>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p>
“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p>
“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p>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的世界。”
文章本來不長,但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寫的是因為我和妻子的堅守和恩愛才托起這個家:年邁得要用“熬過”的方式來計算生命的時日的老母親,“很胖”卻“很輕““幼小”的兒子。散步,本來是一件擺脫壓力、放松身心的休閑方式,但是對這樣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來說,夫婦二人要做的是在這散步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和辛勞。
此番散步的目的是“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yīng)該多走走。”“我”是此次散步的倡議者,對于“我”而言,達到這個目的很簡單,只要陪母親出來走走即可。實際是“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帶一個年幼的孩子出來散步,途中需要的照顧可能比母親還要多,也許還會增添一些想不到的麻煩。但是“我”想到的是一家人和和樂樂的在一起,就像文中所寫“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备匾氖窃从趯ζ拮拥男湃危谖闹锌床坏揭惶幰蚱拮佣a(chǎn)生的不快,即使在走大路還是小路的分歧中也因為“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而忽略,看似輕描淡寫地帶過,但是“總是”一詞隱含著丈夫?qū)ζ拮拥牧私?。同樣,妻子深知到田野散步之目的是婆婆“?yīng)該多走走”, 而不是領(lǐng)著兒子來郊游,所以她帶著孩子“走在后面”??梢韵胍?,她是怎樣讓一個分分秒秒都閑不下來的小男孩老老實實地跟在步履蹣跚的奶奶的后面。和“我”描述的其他人相比,文中沒有一處寫妻子的相貌,也是四個人中唯一沒有語言的人,但是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賢淑、善良、達理的女性。
文中的“我”和妻子的關(guān)系看似夫唱婦隨,如在前進時是“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在遇到障礙時,是“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在有分歧時,“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實際上這也正是夫婦之倫中的“夫婦有別”,這種建筑在男女生理差別基礎(chǔ)之上的夫婦之間的倫理之別在任何文明社會中都存在的也是必須存在的,重要的是雙方為保證夫婦之間的和諧,各自在盡著自己的倫理義務(wù):“我”的和樂、堅定,妻子的勤勉、賢淑。這種和諧用“走在前面”“走在后面”,“蹲下來”“也蹲下來”,“都是”“走得很仔細”這樣簡單、尋常的動作書寫著夫婦之間相親相愛、休戚與共,在盡著自己的倫理義務(wù)的同時又融為一體,他們“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的世界。”
孟子以“父子有親”概括了父子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可見父子之倫是一種最天然的骨肉的人倫關(guān)系,在中國也是最基本、最普遍、最受重視的人倫關(guān)系。
父義、母慈、子孝(《尚書·舜傳》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左傳·隱公三年》)
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為人父者,慈惠以教;為人子者,孝悌以肅(《管子·五輔》)
在父子這一對人倫關(guān)系中,更多地是強調(diào)為子者的倫理義務(wù):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ā墩撜Z·里仁》)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墩撜Z·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墩撜Z·學(xué)而》)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禮記·中庸》)
以上論述從為人子的名分出發(fā),講為人子者行人子所當為,即“孝”??筛爬椋壕答B(yǎng)父母、對父母經(jīng)常保持愉悅的顏色、無違于禮、委婉地勸誡父母的過失、善保己身、父母身沒之后不背其道。
《散步》中的四人“我”、妻子、母親、兒子都在父子之倫這一關(guān)系之內(nèi),為人父(母)者:母親、“我”、“妻子”,為人子者:“我”、妻子、兒子。
作為人子的“我”和妻子做到了對母親的和顏悅色。如“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yīng)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雖然沒有直接地對話描寫,但是從“信服”二字上可以想象得到“我”是怎樣和顏悅色地勸說固執(zhí)的老人能夠心甘情愿地同意出行。再如“‘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赣H對我說?!边@近乎于撒嬌的言語,正是因為“我”經(jīng)常地母親愉悅的顏色。一個人只有把侍奉父母看成一件幸??鞓返氖虑?,才能保持這樣的容色,才能使父母從心底里感到幸福,是裝不出來的,所以孔子才說“色難”。
同樣為人子的兒子,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之下,自然地清楚自己應(yīng)該做的和不應(yīng)該做的,雖然他還沒有“名分”這個概念,但是在他的行動中已具現(xiàn)了為人子的倫理觀念。比如在爸爸遵從奶奶的意見要“走大路”,這個連“我”都覺得是一個“委屈兒子”的決定時,孩子聽從了父親,正如文中說:“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xí)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在這樣的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雖然不再是過去兒孫滿堂,恪守著為人子的義務(wù)而保證家庭的有序,但是在“我”和兒子身上具有的這些傳統(tǒng)的美德是這個家庭能夠和諧的重要成分之一。
在為人父(母)的母親、“我”和妻子身上彰顯了中國父母幾千年來不變的慈愛,在慈愛之中對子女的教育。在此文中,我們看到父母身教多于言教,“我”和顏悅色地勸說母親“多出去走走”、“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這一切兒子都會看在眼里,今天是“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幾十年之后,這一幕將會重演,只是今天的“母親”換成了“妻子”,今天的“我”換成了“兒子”。正如文中天真的兒子說出的一句“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敝腥A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也正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綿延長久。
長幼之倫包括兄弟關(guān)系和一般長幼關(guān)系兩個方面,它是人類社會時時處處都存在的關(guān)系,既適用于家庭內(nèi)部除了父子、夫婦之外的各種關(guān)系,也適用于家庭之外的不同輩分、年齡之間倫理關(guān)系的處理。根據(jù)《散步》一文的內(nèi)容,以下僅論及一般長幼關(guān)系。
孟子曰:“……徐行后長者為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孟子·告子下》)
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者?!痹唬骸啊粽摺?,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后見長者’乎?”曰:“克有罪?!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禮記·曲禮》)
長幼相處,應(yīng)當遵從于禮:長者應(yīng)當愛護、率導(dǎo)幼者,幼者應(yīng)當尊敬、聽從長者,即老惠幼順。由此推及善待自己的老人也應(yīng)善待他人的老人,疼愛自己的幼弟也應(yīng)疼愛他人的幼弟,這才是整個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在《散步》中母親在和孫子有分歧時,即使“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依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一個慈惠的老人躍然紙上。文中有這樣一句“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睙o疑這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家庭,和我們平日看到的祖孫三代的出游情景:孩子跑在前面,父母在后面追趕,老人在最后踉蹌地搖擺,完全不同的兩個畫面。其實,遵禮很簡單,如上孟子曰:“徐行后長者為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
總之,人倫關(guān)系能否得到很好地調(diào)節(jié)直接關(guān)系到社會秩序能否很好地維持,一個適合該社會現(xiàn)實和文化傳統(tǒng)的倫理規(guī)范是社會安定和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中國人倫教化之風自舜敬敷五教始,幾千年來在治國安邦、家庭和睦及社會和諧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依然值得借鑒和發(fā)揚,這也是我們在《散步》中所看到的:一個父慈子孝、夫妻恩愛、老幼有序的美滿的家庭圖畫,推及于整個社會,應(yīng)該說這是一個縮影。
注釋:
①《莊子·盜跖》:“神農(nóng)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薄秴问洗呵铩な丫[》:“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p>
②《禮記·喪服傳》:“夫者,妻之天也;婦人不貳斬者,猶曰不貳天也。”《禮記·郊特性》:“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婦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