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子
(敦化市實驗中學,吉林 敦化 133700)
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人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雙重教育,也就是使人成人與成才的教育,它可能不能使每個人都成材,卻必須把每個孩子培養(yǎng)成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真、善、美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標,才稱得上是“有靈魂的教育”,才是承載著人類終極關懷的教育。
反思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呼喚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回歸是當前學校教育特別是語文教學面臨的迫切課題。
1.教育的價值取向走入誤區(qū),重其應試的功能價值,輕其育人的人文價值。語文本是一門充滿人性之美、人文底蘊深厚,能給學生以美的情感體驗的學科。然而為了應對考試,老師們不得不抓緊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詳解字、詞、句、段,歸納中心思想、提煉政治意義,強調考試重點,顧不上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和發(fā)現(xiàn)其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從而弱化了這門課的美學價值、人文價值、育人價值。
2.語文教學被程式化,對學生個體缺乏尊重,很多學生主動認知體驗的興趣不濃,也削弱了其育人價值。在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始終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教師往往把大綱的知識要求、考試的重點加上自己多年的經驗積累統(tǒng)統(tǒng)灌輸給學生,程式化嚴重,卻忽視學生的自我解讀,不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壓縮其想象空間,不去關懷愛護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失去主動參與的學習興趣,從而難以融入文章的情感世界,難以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諸多美文美章所蘊含的人文情懷、美感體驗就難以浸潤至學生的心靈深處,語文的人文培養(yǎng)價值當然會受到大大削弱。
1.中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中學階段是奠定一個人堅實的人文精神基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然而當前,由于我們國家經濟飛速發(fā)展,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快餐文化泛濫,致使許多青少年缺少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單純追求安逸的生活、豐裕的物質享受,把自己的學習和努力僅僅局限于應考、求職、追名逐利。由于沒有擔當,由于缺乏責任,由于缺少豐厚的人文精神積淀,一旦自己的追求遭遇挫折或受到阻攔,難免行為極端,當代青少年自殺者多、傷人者多,有為騙錢不惜自殘者,甚至有為得到奢侈消費品出賣自己身體器官者,凡此種種,讓人不禁扼腕心痛。所謂人文教育,就是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個體、關注生命健康、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都應把這樣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2.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希望。一位哲人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yōu)秀人文文化的傳承,就會不打自垮。當下,我們確立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目標,這個復興,當然不僅僅是經濟的振興,更重要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提升、中華文化的發(fā)揚光大。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yǎng)他們珍視生命價值、充滿人文情懷、具有自律精神、氣度雍容、勇于擔當才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有了這樣的人文精神,就不會有那么多的貪欲無度者、生活糜爛者、瘋狂拜金者。
1.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人文修養(yǎng),當好人文精神的傳承者、實踐者。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擁有陽光”。一位教師,尤其是一位語文老師,他自身的知識積累、思想深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文學修養(yǎng)等本身就對學生具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垂范。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良好深遠影響的語文老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以廣博的學識、高尚的情操、豐厚的修養(yǎng)熏陶感染學生,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正確引導學生向善、向真、向美、向好,這本身就體現(xiàn)了教師的高尚人文情懷。見賢思齊,人之本性。
2.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文章中充滿人情美、人性美的人文精華,陶冶學生情操,完善他們的人格,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新版高中語文教材 60%的篇章都是文學作品,選錄了眾多的中外名篇,膾炙人口的古今詩歌。這篇篇美文融匯了世間百態(tài),凝聚了人間真情,沉淀了人文精華,展現(xiàn)了歷史變幻人生滄桑,豐富的人文內涵正是同學們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中的屈原悲天憫人,滿心是對社稷民生的關懷;先秦諸子散文中所體現(xiàn)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寡人之于國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情懷;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巴金在《小狗包弟》中,“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我就這樣可恥地開始了十年浩劫中逆來順受的苦難生活?!弊骷夷怯掠诮馄首晕业膽曰诰瘢淮骱裼⒃凇度税?,人》中對過往歷史表現(xiàn)出的坦率和真誠——“上帝的交給上帝,魔鬼的還給魔鬼,自己的,就勇敢地把它扛在肩上,甚至刻在臉上”,這種反思人性、呼喚人性的膽量令人欽佩;《沁園春·長沙》和《沁園春·雪》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體現(xiàn)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凌云壯志。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這些文章時,應盡量淡化其應用性和政策的闡釋性,而讓學生以個體的想象、情感共鳴與這些智者哲人、仁人志士、語言大家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溝通,盡情徜徉其中,盡情領悟其人文精神內涵。
3.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一個既讓學生如沐春風又能支持良好精神品質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情感,塑造健全人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把知識的傳授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結合起來,以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備課,以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去授課,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關懷學生個體、使學生樂學、又褒揚美德的良好教學氛圍。充滿關懷、氛圍愉快,學生才能樂學愿從;弘揚仁愛、善良、感恩的向善人性,鼓勵熱愛生命、尊重他人、志存高遠、胸懷天下的人文精神,美德有鼓勵有支持,學生就能從善如流、疾惡如仇。老師的教學主導地位正應體現(xiàn)于此。柏拉圖在《美諾篇》中有一個著名的蘇格拉底千年之問——美德能教嗎?人文發(fā)展史已給出肯定的答案。人的美德養(yǎng)成需要早滲透早培養(yǎng),自律精神、同情心、誠信、挫折忍受力、道德底線等,是可以通過家庭的教育、老師的鼓勵、社會的弘揚塑造形成的。營造美德支持氛圍,是美德養(yǎng)成的關鍵。當然這個氛圍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廣泛共同參與,但營造課堂小氛圍,一個老師以一己之力完全可以做到。
4.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貼近生活,練就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培養(yǎng)一顆易于感動的心靈,鍛煉一個明辨是非的大腦,從生活中汲取精神的營養(yǎng),奠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礎。
(1)指導學生做每日美文摘抄,寫心靈感悟周記。美文摘抄是課堂人文和知識教學的延伸,周記是心靈感悟的隨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把這比喻為進行的道德長跑。一句啟迪人心靈的話,一段優(yōu)美動人故事,一篇情文并美的文章,都可成為摘抄的內容,從中同學們可培養(yǎng)生活的積極趣味和較高層次的審美情趣,豐富自我豐富生活;一株小草春日的生機,一片白云飄逸的身影,一只小鳥清晨的歡唱,一個陌生人善意的微笑,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媽媽一句關心的嘮叨……若能時時捕捉生活中的美,感悟人性的善,體味愛與關懷,美的點點滴滴、愛的涓涓細流便會不斷地滋養(yǎng)著孩子的心性,柔軟著少年的心靈,不斷地感受愛,才能不斷地釋放愛的正能量。
(2)布置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當下事,培養(yǎng)善于觀察生活、正確認知世界的能力。中學生正處于人一生當中心智成熟的關鍵時期,中學階段所接受的人文教育,可能奠定其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基礎。如果我們只對學生進行脫離生活、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道德說教,課堂上的倫理規(guī)范同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很有可能造成學生價值觀的分裂,進而形成人格分裂,這樣的教育結果是可怕的。引導學生通過有意識地、不斷地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明辨假、丑、惡,把書本上所學、課堂上所講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發(fā)揚光大他們眼中的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進一步明確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夯實較高層次的人文精神基礎,最終達到我們的育人目的。
(3)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向學生推薦經典的、民族的、優(yōu)秀的各種視聽讀材料,引導學生一方面深入汲取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營養(yǎng),一方面廣泛地接觸多民族、多國家的多元文化,放眼世界,開拓視野,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真、善、美、愛、自由、公正等人類永恒的終極價值,做一個有靈魂有信仰的人,一個富有積極趣味的人,最終獲得境界提高、人格完善。
人文教育可能無法帶給人可稱可量的功和利,對“生而為人”來說卻是必不可少。臺灣一所大學提出其“對外求生存,對內能自處”的人文辦學理念,我們的教育只重了前者,往往忽視后者。沒有自得其樂的情趣境界,缺乏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囿于恩怨情仇,羈絆于利益得失,人何以自處?愿我們的教育勿忘育人重任,望我們每一名身負育人之責、傳承文明之重任的語文老師,都能點亮青少年靈魂的燈塔,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讓他們在人生中真誠地行走,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傳承照亮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