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光
(福建省閩侯縣實驗小學 福州市 350100)
【摘 要】從小學生入學開始學校便開設了一門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品德與生活》課。三年級開始開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以學生的品德教育為核心。教師要靈活掌握教材和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能有效促進小學德育工作開展,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公德、社會文明習慣以及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感和公德心。為此,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 策略研究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5-0121-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是小學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將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落到實處,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優(yōu)化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以及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舉一反三”需要先知其一。小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時也需如此。一方面學生只有在擁有一定的德育學習經歷,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學習和理解《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在內容上、思想主旨和主要觀念上都有一定社會基礎的課程,學生必須對《品德與社會》的內涵概念有鮮活、明確的認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為了讓《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果更好,我們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為大家奠定《品德與社會》課程基礎,讓大家都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有一個鮮活生動的認知。首先,社會各方(包括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個體等)都要對這一學科有明確認知,了解這門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并明確這門課程教學形式。
學生的主體性決定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所有教學行為、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都需要重視和滿足學生主體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學,確實有助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陳舊、滯后、照本宣科等沒有新意的教學方式是教學者思想僵化的重要體現(xiàn),也嚴重影響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僵局,用更多新穎獨特的方式保持思維活躍和教學有效性。
大家都知道《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課程,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非常注重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活動化。全面推動課堂教學生活化進程有助于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為此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還需要從教材出發(fā)活用教材,還要善用生活之中的各類“活教材”。
《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活動化的主要策略包括:
第一,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當學生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時,會投入百倍的努力。作為教師需要把怎樣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教師可依據(jù)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通過教材中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因素來實現(xiàn)讓課程內容巧妙、新穎、有趣、引人入勝的效果,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第二,活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分割。教材總是滯后的,這是因為社會、科學與人的認識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發(fā)展著。 、
在教學中要注重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 學生、觀 教師觀。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對陳舊的過時的內容要大膽舍去,對那些充滿新的時代氣息的內容要盡最大努力補充。總之,教材的使用與處理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并分清主次,敢取敢舍。
第三,開展活動化的教學,使教學課堂充滿活力。教學《生活中的快樂》、《去周邊看看》、《男生和女生》等課程中都可以安排這樣的活動。
總之,《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的教學關鍵就在于一個“活”字。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不僅思想要鮮活、方式要靈活、內容要貼近生活,還要時刻做到活學活用。
】
[1]李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6)
[2]曹曉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賈傲雪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2013(4)
[3]劉超.談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策略[OL].2013.5.28
[4]張毅.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現(xiàn)狀及教學策略[OL].201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