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勇,王曉玲
(石家莊鐵道大學,河北 石家莊050043)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宗教的基本看法、觀點和態(tài)度及其發(fā)展變化趨勢等方面的問題,課題組對石家莊四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600 份,回收568 份,其中有效問卷543 份,有效回收率為90.5%。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部分大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對宗教趨于認同狀態(tài)。
第一,對宗教及宗教信仰認識的非本質(zhì)性。大學生信教群體的宗教信仰特征不突出,不具備完全意義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對宗教和宗教信仰的認識大都停留在表面。許多大學生對宗教的興趣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宗教故事、宗教典籍,對宗教場所的建筑物和宗教活動中的音樂、繪畫的欣賞,在日常生活中追隨與宗教文化相關的流行時尚。
第二,對宗教信仰與宗教活動的寬容性。對于“你對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看法是?”,59.53%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家園,尊重個人宗教信仰選擇;對“信仰宗教的家人、親戚、同學或朋友的態(tài)度”表示理解和基本理解的人占29.93%和41.76%;對“如果有信仰宗教的家人、親戚、同學或朋友向你介紹宗教知識,你的態(tài)度是”,選擇“出于禮貌聽他們講解”和“出于好奇心聽他們講解”各占25.29%和28.76%。
第三,宗教信仰動機的功利性。受宗教信仰現(xiàn)世功利意識的影響,大學生宗教信仰呈現(xiàn)出濃重的功利色彩,對宗教的理想追求與信念相對淡薄,甚至有的學生因參與宗教活動能得到實惠,積極主動參加宗教活動。調(diào)查顯示,46.37%的學生認為宗教能給人以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對于“你覺得大學生信仰宗教是否有積極意義?”,41.26%的學生認為能幫助擺脫心理上的困境,減輕壓力,34.17%的學生認為能幫助更好地處理與周圍的人之間的關系。
第四,參與宗教活動的獵奇性與模糊性。大學生容易被宗教中描繪的世外桃源和神仙境界所吸引,好奇于神秘的宗教禮儀和宗教活動。調(diào)查顯示:有過算命和拜佛經(jīng)歷的人占到總調(diào)查數(shù)的75.37%,其目的多是出于好玩、好奇,分別占67.56%和48.26%。
第五,對宗教政策認識的模糊性與片面性。大學生對國家宗教政策了解較少,與宗教有關的法律知識淡薄,亟待給予正確引導。對于“你對高校發(fā)揮宣傳國家民族宗教政策作用的認可程度?”,58.16%的學生認為宣傳教育基本到位,學生基本了解,但還有26.82%的認為很少宣傳教育,學生不了解。一些大學生區(qū)分和辨別宗教、迷信、民俗的能力較低,在宗教信仰自由與宗教信仰等問題上認識模糊,有28.93%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信仰不沖突,大學校園也可以開展宗教活動。
一是大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超自然、超能力的神秘現(xiàn)象有濃厚的興趣,驅(qū)使他們?nèi)ンw驗宗教活動。很多大學生最初接觸宗教都是出于好奇,去廟宇、教堂只是為了增長見識,滿足好奇心。面對新穎的宗教思想、神秘的宗教儀式、虔誠的信徒,都會激發(fā)大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吸引他們主動了解宗教思想。
二是社會轉(zhuǎn)型帶來的精神危機與價值迷茫為大學生信仰宗教提供了契機。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文化碰撞、思想激越、價值多元的轉(zhuǎn)型期,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在經(jīng)濟利益至上觀念面前蒼白無力,社會上拜金主義、損人利己等扭曲的價值取向使得人情冷漠。社會成員普遍面臨著信仰、信念的重新思考,精神需求陷入暫時的“真空”狀態(tài),出現(xiàn)精神危機。因此,當他們一接觸宗教,受到宗教一些積極的東西吸引,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心靈寄托宗教上。
三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滯后,大學生人本意識的缺失,為宗教的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目前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重灌輸、輕教育”現(xiàn)象嚴重,教育方法簡單化、形式化,在教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接受心理的關注,最終使理想信念教育成為行政命令的附庸和對政策的空洞詮釋,沒有起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應有作用。
四是宗教道德與宗教文化感染效應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認為,一些宗教教義和宗教道德的約束力甚至超過了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作用,當今社會更加需要宗教道德的教化。此外,風景如畫的宗教圣地、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學、莊嚴肅穆的宗教禮儀、奇光異彩的宗教藝術等都向人們展示了宗教的獨特魅力,極大地激發(fā)了大學生對宗教的興趣,從而成為宗教的“信徒”。
第一,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宗教觀,理性認識宗教。采取正面引導、科學教育的方式,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方法,客觀分析和正確對待宗教信仰問題,使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科學理性地認識宗教。另外,主動開設宗教類的選修課程或有關學術講座,正面普及宗教常識,滿足大學生對宗教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增強大學生對宗教的理性認識,消除其對宗教的神秘感。
第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與方法,實現(xiàn)教育的人本回歸。擯棄“行政化”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觀念,考慮到大學生主體心理訴求和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尊重不同學生的信仰層次追求,并引導他們在多種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中進行鑒別和選擇,樹立崇高的信仰。
第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雖然各個高校都已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但并不是每個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會主動向老師尋求心理幫助,有的學生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心理出現(xiàn)了問題。因此,要從完善自我意識、調(diào)節(jié)心理情緒、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入手,增強大學生心理調(diào)適能力和社會生存適應能力,構(gòu)建起抵御宗教和其他消極腐朽思想的強大心理防線。
第四,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用積極健康的校風影響學生。大力發(fā)展各種學生社團組織,豐富社團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滿足興趣需要和社會需要、發(fā)揮能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平臺。同時,充分發(fā)揮校廣播臺、校園網(wǎng)等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在校園網(wǎng)上開設專門的板塊,宣傳普及理想信念知識,傳播校園新風,弘揚校園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