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衛(wèi)
【摘 要】德育是學生培養(yǎng)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音樂作為一門生活的藝術在德育中可以發(fā)揮出重要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tǒng)美德、社會公德和審美能力等具有巨大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實踐價值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有著豐富的內涵,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教育是小學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音樂豐富了兒童的文化活動,更豐富了兒童的內心世界。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認知水平,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有利于打牢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基礎,讓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同步提高。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音樂教育的潛在功能,更好地運用音樂藝術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在音樂作品中感受國家,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愛國是對每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音樂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民族歌曲、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和交響作品,不僅可以傳授音樂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優(yōu)秀的少兒愛國音樂作品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了解,對現實生活的贊美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如《放牦牛的小卓瑪》、《我的家鄉(xiāng)在日喀則》、《我們祖家是歌鄉(xiāng)》、《國旗國旗真美麗》等愛國歌曲,讓學生通過詳細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詞曲作家的生平,并感受激情的旋律、生動的歌詞等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和震撼,感受祖國的厚重。愛國主義教育寓于音樂這種底蘊豐厚的藝術形式,把理想信念教育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學生,觸動心靈深處積淀的民族情感,民族責任感則油然而生。
二、在音樂活動中感受集體,樹立集體主義意識
集體主義是要求一切言論行動以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為最高標準的思想,體現在校園中則要求學生具有全局觀念、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從音樂形式來看它具有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天然優(yōu)勢。如當前廣泛應用于校園中的音樂活動——歌詠比賽、合唱等,就具有培養(yǎng)集體主義意識的特別優(yōu)勢。因為合唱中每個參加音樂活動的成員都要做到:訓練節(jié)奏的統(tǒng)一、聲音的和諧、音高的準確、聲部的均衡、情緒速度的一致,自覺地維護合唱、合奏中在旋律、節(jié)奏、情緒等方面的統(tǒng)一要求。這樣的音樂活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集體主義觀念,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在音樂內涵中感受美德,提高社會公德水平
社會公德是指在一定社會生活中,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全體社會成員應當遵守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也是評價社會成員文明行為的基本尺度。小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識可能比較模糊,但其社會公德的培育,對美德的崇尚卻應該在啟蒙階段就開始重視。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的方式豐富多樣,音樂教育也在其中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近代學者梁啟超說過:“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币魳匪囆g用音響的魔力,協(xié)同作品本身包涵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共同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聯(lián)想、想象、激動、共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人們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說過:“節(jié)奏和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心靈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音樂教育的愉悅性會產生一種由內而外的作用力,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漸增強對道德感的認同和趨向,對道德的“接受”由“需求”變成自覺接受的主觀行為,這樣就避免了思想教育說教的強迫性和灌輸性。
四、在音樂主題中感受生活,培養(yǎng)良好心理素質
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現實中,人們的心理素質越來越成為其社會生存能力的重要內容,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才能好好生活,積極實現自身價值。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廣泛的興趣、樂觀的情緒、堅強的毅力和健康的個性。如今很多學生在父母萬般呵護下成長,缺少的就是在挫折中生存,在逆境中抗爭的能力。長大后不敢獨立生活,不能承受生活的壓力,甚至年輕時就早早走向生命的終結。因此心理素質也要重視從小培養(yǎng)。音樂作為一門情感的藝術,具有培養(yǎng)人的情感體驗、調節(jié)能力和情感傳遞能力的作用。少兒的音樂教育,可以通過勵志主題鮮明的作品來激發(fā)學生意志品質,《賣報歌》、《勞動最光榮》等音樂作品,就是一個個生活故事的寫照,充滿了堅強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屈的奮斗意志,沈心工在《學校唱歌集》中說道:“樂歌的作用,最足以發(fā)起精神,激揚思想,故念東西各國均以為注重之科目,專以陶融學員之性情為宗旨。”可見音樂藝術的“以美誘人,以情化人”功能,會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心靈得以凈化,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五、在音樂欣賞中感受藝術,培育審美情趣
人的需求是豐富多樣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世界應該充滿美好。學校要讓學生多感受生活美的方面,學會欣賞美的藝術,追求高級趣味,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音樂有其獨特的構成,它是用一種特有的聲波振動的規(guī)律性的樂音連續(xù)運動,構成樂思、樂匯、樂句、樂段,來表達人的內心世界。它通過人的聽覺系統(tǒng),用跌宕起伏的音響變化作用于人的心靈,影響人的情感,使人在感受音樂美的愉悅過程中,情感得到升華,進而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形成高雅的審美標準。音樂教育者應重視音樂欣賞課,積極引導學生對于藝術的感受,由此及彼,從對音樂藝術的欣賞,而提高對其他藝術的審美能力和發(fā)現生活中美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三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