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再柱
有人的地方,便有德育資源。正如有人說,生活的外延與德育的外延相等。對于農村學校來說,德育資源遍布于校內校外,滲透于山水村居,浸潤于風土人情。因此,只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我們便可以隨時隨地發(fā)掘出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德育資源;同時,還能以此拓展鄉(xiāng)村文化視野,增進鄉(xiāng)村教育與鄉(xiāng)村生活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擴大學校教育與鄉(xiāng)村生活之間的融合,從而實現(xiàn)農村教育與鄉(xiāng)村文化的共贏。
一份問卷調查
筆者曾進行過一次關于農村學校德育資源的問卷調查,提出三個問題請老師們參與討論。我所得到的數(shù)十位老師的答案,足見豐富多彩。
第一個問題:您心目中的農村學校德育資源有哪些?
1.學校德育資源、家庭德育資源、社會德育資源
學校德育資源:人的方面,如教職員工、學生、畢業(yè)的老校友、來校講座的嘉賓等;物的方面,如公共設施、體育器材、音樂器材、圖書館、檔案、黑板報等;事的方面,課堂上課、課外活動、教師的講解、小組的合作、國旗下講話、學生社團活動等。
家庭德育資源:人的方面,如父母、兄弟姐妹、親屬等;物的方面,如電視、電腦、家具、玩具、圖書、家信、照片等;事的方面,如父母和子女的交流、親子閱讀、家務勞動等。
社會德育資源:人的方面,干部與群眾、鄰里與路人、校外環(huán)保輔導員等;物的方面,如硬化的公路、寬敞的住房、德育基地等;事的方面,如重大時政、公益活動、耳聞目睹的好人好事等。
2.國家德育資源、地方德育資源、自然性德育資源
國家德育資源:如國家的富強、軍事的發(fā)達、經濟的豐裕、政治的和諧、法律的嚴明、民主的加強、國際的友好;新聞聯(lián)播、兩會實況、學科教材、開學第一課等。
地方德育資源: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諧的人際關系,古樸的宗族祠堂,獨有的俗語方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文化,區(qū)域的地理條件,鄉(xiāng)村的環(huán)境變化等。
自然德育資源:如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氣候、森林的豐茂、生物的多樣,礦藏的開掘、水土的流失、水系的破壞、環(huán)境的污染等。
此外,還有歷史性德育資源和社會性德育資源、素材性德育資源和條件性德育資源、現(xiàn)實性德育資源和網絡性德育資源等。限于篇幅,不作贅述。
第二個問題:在利用這些德育資源時,您最有心得的是哪幾個方面?
心靈驛站:溝通師生,交流情感,撥開迷霧,輕裝前進。
生活實踐:組織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最讓人難忘,也最有效;再多的理論教育也不能代替學生的實踐體驗。
學校歷史:從數(shù)據(jù)、文字、圖片中可看出學校的發(fā)展變化,可看出國家的發(fā)展變化。
城鎮(zhèn)建設:聽父母講原來村莊、道路、鎮(zhèn)子的歷史;查找一些能夠看出原來城鎮(zhèn)及人們生活面貌的老照片;學校舉辦專題活動,讓學生切實感受變化之巨大。
宗族祠堂:這是農村文化的內核,孩子們跟著看著,問祖尋根。
風土人情:農村的風土人情,對孩子們的思想形成很關鍵,沒有文字記憶的童年,就靠風土人情的影響。
第三個問題:在實施德育過程中,您最富有個性化的看法、經驗、感悟有哪些?
1.教師要摒棄功利,多從人性出發(fā),多從學生終身發(fā)展出發(fā),培養(yǎng)有感情的學生,培養(yǎng)有人性的學生,培養(yǎng)心理健康、樂觀、陽光的學生。
2.立足于家庭,傳承孝道;立足于課堂,教學知識;立足于師生、生生的交往,培養(yǎng)孩子們健康的人格。
3.應該從小事兒做起。不起眼的事件,其實是最好的德育素材。
4.德育活動不盲從,各項目標潤其中。追求長效貴落實,自然德育益無窮。
5.教育是無痕的,因時因地,因材施教,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愛孩子,眼中有孩子,教育會變成輕松的事。
6.利用合適的時間,給孩子機會去扮演社會中的各種角色,去體驗生活,體驗生存。
一些德育嘗試
教育是一門“做”的學問。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育”,才是“真育”。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應當始終立足于一個“做”字,在“做”中整合德育資源,在“做”中提高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在“做”中實現(xiàn)學校的育人目標。
整合資源—計劃統(tǒng)籌
我們曾實施過一份德育“雙六一”計劃(“思路六個一”和“建設六個一”)。這份計劃被老師們稱之為學校的學校發(fā)展的“規(guī)劃綱要”。比如“思路六個一”,老師們都說很有新意:構建一套體系:全員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突出一條主線:自我完善,主動成長;搭借一個載體:學生日記;堅持一個原則:信任加賞識;每月一個主題:真、善、美,知、和、行,寫、讀、算、勤、學、問;達成一個目標:人人獨善其身(私德),人人相善其群(公德)。用這種計劃統(tǒng)籌的方式,可以較大程度地凝集德育思想,整合德育資源。
德育主張—學生角度
做德育時,我們往往并非從“人是目的”這個角度切入,而是在做“管理”的德育,或是在做“班主任”的德育。學校教育(德育)必須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應遵循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因此,我們應當換個角度,站在“學生角度”來定位、來思考、來跟進我們的德育工作。做“學生角度”的德育,從目的來說,就是“以生為本”;從內容來說,應做到“三貼近”(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從方式來說,就是要堅持“學生主體”。簡單地說,做“學生角度”的德育,就是做“學生視角、學生喜歡、學生受益”的德育。
助長方案—提升素養(yǎng)
班主任是最永恒、最直接的德育實踐者,也是一個最大的德育資源。時代要求班主任具有更廣博、更現(xiàn)代、更真切的人文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應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一是熱愛學生的情懷,二是讀懂學生的能力,三是培養(yǎng)公民的使命,四是與時俱進的行動。為此,我們實施《班主任專業(yè)化成長助長方案》,要求班主任做到“四個一”:“每天讀一些書籍,每周作一點反思,每月寫一個案例,每期做一個課題”。這種助長方案,班主任們一旦行動起來,一定會別有一番情趣,別有一種動力。
戶外運動—青春勵志
教師是一個永遠不能忽視的德育資源,但職業(yè)倦怠卻也是一個時代的不速之客。團隊出行,戶外運動,便是克服職業(yè)倦怠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們每期組織全校教師,在附近的五祖寺、挪步園等景點享受天然勝景,磨礪團隊意志。今年“五四”期間,全鄉(xiāng)60余名青年教師,聚集在本鄉(xiāng)的多云山下,高舉“親近自然,陶冶品行,感懷五四,勵志青春”橫幅,一路談笑風生,一路興致盎然。登山活動結束后,中心學校向廣大青年教師發(fā)出“弘揚五四精神,實現(xiàn)中國夢想”的倡議。青年教師紛紛在會標上簽名留言,勵志青春。
立足課堂—生命在場
生命化教育,是新時代德育的主旋律。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活動,只有當學生每個個體都“生命在場”時,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成為一個不斷生成、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完善的生命過程,課堂才可能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德育資源。我們要求全體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滿足每一個學生,善待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生命的意義,成全每一個生命的發(fā)展?!敝挥挟斘覀兯械慕處?,都具有“生命在場”的意識和能力,我們的課堂,我們的學校,才可能成為充滿人性、流淌著愛的涌泉的地方。
開發(fā)教材—著眼本土
校本教材,是對國家教材的一種補充;立足于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往往更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眷戀故土的家國情懷。我們把黃梅習俗(比如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端午劃龍船、婚嫁禮儀等習俗)、黃梅名人(如弘忍法師、采茶名伶邢繡娘、詩人廢名等)、黃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黃梅戲、黃梅挑花)、黃梅名勝古跡(如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亂石塔)、鄂東明珠小池口等具有黃梅特色的德育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形成地方教材,落實于地方課程教學,深得學生喜愛。
親近自然—實地考察
大自然是一部百科全書,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對于農村學校而言,在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一方面組織學生進行生命遠足,比如今年4月16日,學校組織全校學生,徒步到紅十五軍紀念地參觀,來回40余里,這對于師生來說,都是一次生命遠足。多年以后,他們一定清楚地記得這一次艱辛而快樂的長途跋涉。另一方面,我們則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家鄉(xiāng)因為開礦、因為采石等原因而導致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情況,讓學生直觀地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增強保護家園、保護地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德育作業(yè)—付諸實踐
“家務常做,日記常寫;家書互寫,好書共讀;保持健康,平安度假;訂好計劃,按時返校?!边@是我們向全體學生布置的寒(暑)假德育作業(yè)。為將德育作業(yè)落實到位,學校要求各班在收假的第一天全面檢查;收假后的前三周“團課”時間由各班召開主題班會,交流家書,互讀日記,共享讀后感。在交流家書時,一些家長質樸而深情的文字,讓全體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理解了父母的牽腸掛肚,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許多學生在課堂上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樣的德育作業(yè),雖然簡單,卻是一種上好的德育資源。
實地家訪—家校橋梁
“課外訪萬家”,這是我們堅持多年的教育方式。老師們犧牲休息時間,一次次披星戴月,一回回頂風冒雨,走遍了招生區(qū)域的每一個角落,走訪了全校所有學生家庭。通過家訪,老師們更全方位地認識學生,認識鄉(xiāng)村,認識教育。通過家訪,教師不但走進了學生的家門,也走進了家長和學生的心門;不僅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還能了解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與成長故事;不僅讓家長更理解學校,同時讓社會也更加關注教育。因為家訪,許多教師(不僅僅是班主任)深有感觸地說:“孩子是如此的讓人揪心;教育是如此的讓人沉重;家訪是如此的讓人回味?!奔以L,是一種歷史悠久而富有時代意義的德育資源。
書面交流—作文喚醒
因為我是一個語文教師,所以對語文教師的德育資源—以文字的方式和學生交流—情有獨鐘。小蓮多次棄學,面對她的焦慮不安,我寫了一篇《我想告訴你》,并故意讓她修改。后來,又寫給她《別犯傻》《你終于回來了》等文章。最終,小蓮圓滿地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并以較高的分數(shù)考取了高中。面對愛上網、上課愛常搞惡作劇的留守學生小毅,我寫給他《多一些自制》《寫給迷戀網絡的孩子們》;看到成績滯后、性格內向、自信缺失的女生,我寫給她《你不必如此嬌羞》……我曾經連續(xù)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為全班每一個同學寫一篇短文,把“這群少男少女”一個不漏地請進我的博客;并以此為材料,上了一節(jié)作文課,實現(xiàn)了作文與德育的珠聯(lián)璧合。語文教師可以開掘豐富的德育資源,其他學科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些理性思考
農村學校德育資源豐富多彩,德育實踐方法各異,但在整合德育資源、實施德育工作時,我們的目標定位是什么?工作重點是什么?工作難點是什么?基本策略又是什么?……我們只有經常性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層追問,我們的德育工作才不至于迷惘,不至于困惑。
目標定位—合格公民
“人”是德育的主體,德育必須以“人”為歸依。我們的德育目標定位問題,也就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德育思維。如果我們僅僅把目標鎖定為“培養(yǎng)為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各種實用性人才”,我們的德育思維便陷入狹隘的瓶頸。只有當我們把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合格公民—具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精神”的大寫的人時,我們的德育工作才可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工作重點—培育夢想
沒有夢想的人,永遠是一個精神“缺鈣”的人,他終將必被生活的風雨吹打得直不起腰桿。培養(yǎng)學生夢想,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認為一個人的夢想有三個境界,一是“我有一個夢”,這是夢想的起點;二是“胸懷中國夢”,這是夢想的內涵;三是“我的中國夢”,這是夢想的落腳點。培養(yǎng)學生的夢想,可以通過閱讀名人傳記、培養(yǎng)興趣特長、制訂人生規(guī)劃、提供展示舞臺等方式,讓學生都能成為一個“有夢的人”,一個“追夢的人”,一個“圓夢的人”。
工作難點—走進心靈
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心碰撞另一顆心的事業(yè)。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應當成為我們所有教育人的終生追求。為此,我們應當多讀一些教育心理學,多讀一些教育專著,了解兒童心理特點,明晰走進心靈的辦法;我們應當放慢我們的腳步,彎下我們的腰桿,用心傾聽學生—尤其是那些留守學生、特殊家庭學生、性格怪僻學生的心聲;我們應當多花點時間,和他們游戲,和他們閑聊,和他們暢談。只有這樣,作為一種重要德育資源的我們,才可能充分發(fā)揮我們應有的教育功能。
基本策略—微型德育
教育終歸是一件尋常而瑣碎的事情,在這種尋常而瑣碎之間,我們可以時刻滲透著一種人文的關懷,一種心靈的溝通,一種積極的提醒,一種行為的示范—我將其稱之為“微型德育”。比如,班主任老師,早晨在教室門口和同學們一一握手,表示歡迎;下晚自習時,科任教師也和孩子們一一道別;在校園的某個角落碰到學生時,我們有意識地和他們聊聊學習或學習以外的事情……這樣下來,我們收獲的不僅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著師生關系,同時,也一定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我們還能收獲著更多的職業(yè)幸福。
有利契機—課程改革
當前的課程改革,所有指向都集于一個“人”字。比如課程功能方面,既強調知識和能力,又強調過程和方法,更強調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學生觀方面,我們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人格獨立的人,有個體差異的人,個性豐富,富有潛力的人”;在教育質量方面,提出“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為標準”。這一切,都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最有利的契機。課改春風已吹綠了農村教育大地,我們應當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代課改的基本理念,讓所有的課堂都成為德育的“現(xiàn)在進行時”,讓所有的教師都成為不可或缺的德育工作者,讓學校真正進入“沒有無德育的教育”的理想教育狀態(tài)。
德育歸旨—文化自覺
劉鐵芳在在《文化破碎中的鄉(xiāng)村教育》中說:“我們今天關注鄉(xiāng)村教育,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為我們的物欲化的都市生活尋找新的根基?!薄班l(xiāng)村文化的重建,其核心就是要恢復鄉(xiāng)村文化的起碼的自信,重建鄉(xiāng)村作為社會文化有機體存在的尊嚴……”“鄉(xiāng)村文化的核心正是這樣一種生存的價值理念:善良、淳樸、親情、基本善惡的分明等”。農村學校德育資源的發(fā)掘與整合,也應當基于這樣一些鄉(xiāng)村文化層面的思考。文化自覺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能意識到德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文化的自我反省,能對我們當前的德育工作進行深刻的反思;三是文化的自我創(chuàng)建,能真正以人為本,從農村實際出發(fā),自覺構建一條適合于學生成長、農村發(fā)展、時代需要的德育模式,并以此實現(xiàn)農村學校與鄉(xiāng)村文化的完美結合。顯然,我們還剛剛起步,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責任編輯/楊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