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摘 要】欣賞教學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個人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在農村中學的美術教學中又顯得尤為薄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筆者就幾個突出的問題,作了深層次的分析。
【關鍵詞】農村中學;美術欣賞;審美
2011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認為:“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欣賞課程是整個美術教育課程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視的部分,對于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的興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視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養(yǎng)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中小學美術教材,美術欣賞始終貫穿著整個美術教育,并一直占居著重要的位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美術學習領域,在農村中學實施起來卻碰到了重重的困難和矛盾。下面筆者就農村中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幾種矛盾作客觀理性的剖析,同時結合欣賞課教學實踐提幾點實質性的建議和方法。
思考一:處理好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與藝術品內涵之間的矛盾
藝術欣賞就好比從藝術家手中接過來的第二次藝術創(chuàng)作。作為一個美術教師要想多角度、深層次的感受和賞析作品,首先得具備藝術的眼光和素養(yǎng),而這種藝術的眼光來自于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淵搏的學識。但在農村中學,美術教學環(huán)境大多落后或者配備不齊,藝術信息不暢,美術教師專業(yè)修養(yǎng)比較薄弱,相對市區(qū)學校的老師外出學習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總覺得講好課本上寥寥幾幅作品很難。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也累,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對作品還是霧里看花―知半解。而有的初中美術欣賞的作品中所涉及的夸學科、夸學齡段的知識,那就更不用說了。倘若在這個時候教師都不清楚,模凌兩可,怎能讓學生聽的明白,又如何引起學生與作品的共鳴呢?所以教師只有積累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才能把我們的美術課上的游刃有余。
如蘇少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第9課《歷史的畫卷》中《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如果教師不了解十八世紀的外國史就無法揭示作品中那些起義者反抗歐洲暴君侵略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更不能體會作品中血腥恐怖的氣氛和悲壯的史詩化的場面,類似的還有《馬拉之死》等作品。又譬如中國古代藝術中許多都采用了我國古代文學中“詩言志”、“文以載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若我們的老師沒有一定的文學常識就無法抓住作品的主題與靈魂,而當一幅沒有靈魂的繪畫作品出現在學生的眼中時,便成了圖解式或說明性的作品,它既不能打動學生的情感,更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共鳴。我曾經聽過一個初中的美術老師在解釋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思想時,他適時的引用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和謝靈運的“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等富有詩意的句子,使得正堂課都洋溢在濃濃的古代山水詩歌當中,而中國畫的特點就是這種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和諧,往往詩詞中短短一個字詞早已把教師的千言萬語都已經表達的恰如其分了。所以我覺得當下讓學生成為有涵養(yǎng),并能讀懂本國文化藝術的青年一代,是我們美術教師的重要責任,也是體現教師文化水平和藝術素養(yǎng)的一個方面。
思考二:處理好審美情趣與藝術品審美趣味的矛盾
在我國農村普遍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這種氣息時刻感染著在鄉(xiāng)村中成長的孩子,如我們南通民間特有的藍印花布、大花被面、門神、堂畫、剪紙等,使他們在生活中形成了一套“小農化”和鄉(xiāng)野風味獨特的審美標準,同時這些鄉(xiāng)土藝術品也是他們唯一接觸到的最真是的藝術作品。所以當教師把西方的藝術作品,特別是人體藝術展現在他們面前時,學生往往帶有難為情或者甚至為不理解而感到茫然。
我曾經聽過一節(jié)鄉(xiāng)村中學的美術欣賞公開課,內容是魯本斯的《搶劫留希帕斯的女兒》,一邊是臺上教師賣力地講解著構圖、色彩……,而另一邊是學生在臺下擠眉弄眼、指指點點。最后,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汗流滿面,學生卻己昏昏欲睡,可想而知類似的藝術作品,對于從小生長在農村的學生根本無法接受。教育家德可樂利指出“興趣是個水閘門。借助它,注意的水庫被打開,并規(guī)定了流向”。畢竟東、西方和城、鄉(xiāng)之間有著文化的差異,學生不感興趣也是很正常的。特別是在農村人口素質還不高的情況下,教師更有責任引導和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健康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使他們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作品,并懂得欣賞和理解其真真的文化內涵,在耳聞目染、潛移默化中提高賞析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其解決的方法可以是教師通過從距今兩千多年的古希臘時代分析希臘當地溫和的氣候,人們推崇健美人體的習俗而形成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競賽,同時列舉一些課本上古希臘雕刻,如“擲鐵餅者”、“阿芙羅蒂德”等優(yōu)秀作品,分析這些作品中所體現的“人為萬物之靈”的思想,聯系我國水墨畫中托物言志所表達的人類思想,讓學生思考是否有著殊途同歸之妙。而在這基礎上如果再講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中那位半裸的具有強烈母性特點的女神形象,不僅不會讓人產生任何邪念,反而更能給人以崇高的美感,蕩滌著心靈。同時學生也獲得了世界歷史知識,增強了獻身人類解放事業(yè)的信念,更不會與銜頭兜售的不健康作品相提并論。避免了魯訊先生所指出的那種“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的人。
思考三:處理好設施落后與欣賞教學所需資料的矛盾
農村學校由于設施落后等原因一般很少備足應有的美術資料和器材,有時即使依賴于現有的一小部分資料也無法上好欣賞課。因此教師只有在平時做個有心人,多閱讀,收集有關方面的各種報刊雜志的文章、插圖等資料,將它們整理成冊以彌補欣賞課上空洞蒼白的解釋,給學生直觀的、可視的美術課堂。例如曾經有個老師把一本《清明上河圖》的掛歷裝裱成軸卷在上課時展示給學生時,學生都震驚了,不僅為老師的良苦用心而感動,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不經意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所以,對于以上農村中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所碰到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將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大敗筆,更談不上什么素質教育了。在這種環(huán)境下教師只有呼吁引起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重視,才能維護屬于孩子們的一片藍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