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最近聽了一節(jié)公開課,講授李白的《蜀道難》。課堂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師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按小組分工合作,查閱資料對詩歌進行批注。課堂上,各小組呈現預習結果。學生發(fā)言非常踴躍,有的負責聲情并茂地朗讀,有的負責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有的負責細致深入地分析詩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教師在學生發(fā)言后,認真加以總結和提升,學生訓練有素地記錄要點。一節(jié)課下來,有誦讀,有體會,有講授,有生成,張弛有度,深入淺出,但總覺得缺了些什么。
缺什么呢?缺課堂所應具備的爭鳴、辯難和質疑的過程。無論是學生的發(fā)言還是教師的總結,都是無比正確、無懈可擊的。也就是說無論是生本互動、生生互動還是師生互動,都只是一種“正確”資料的灌輸。究其本質,只是在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外表下的知識輸送。套用一句廣告語:“我們不鑒賞詩歌,我們只是鑒賞資料的搬運工?!?/p>
如果布置預習作業(yè),不追求“完美”,允許學生的批注是個性化的理解;如果探究的方式不是照本宣科,那么其他聽講的同學會對個性化的理解產生質疑;如果最后的總結不是教師投影結論,那么經過試誤、質疑、思考而生成的體驗會長留學生心中。由此,我們應當重視質疑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一、解決基礎知識障礙,查知學情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質疑式教學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更注重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fā),從質疑中發(fā)現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已有知識經驗的缺失點、生長點。初讀一篇課文,學生會存在文意理解上的障礙。這些問題有深有淺,如果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小組討論,既能檢查預習的效果,又能解決一些個別的、相對簡單的問題,留下普遍的、相對復雜的問題重點探討,既查知了學情又突出了重點。例如講授文言文時,開始的小組合作中有很多字詞理解上的問題,有的問得很淺顯、很瑣細,這就適合小組討論解決,或者教師在巡視時即時解決。但是幾乎每個小組都能發(fā)現一篇文章里重要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語法現象,有的課下注釋已經標注,有的根據語境能夠推測,有的能根據已有知識判斷,有的則需要深入誦讀才能體會其語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質疑是探究式合作學習的起點。
二、質疑辯難,思維碰撞,激發(fā)學生鉆研的興趣
創(chuàng)造了“56號教室的奇跡”的美國傳奇教師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在他的書中說道:“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什么,反而是因為它缺乏了某樣東西:這里沒有害怕。”我們的教學大多強調正確、有序、嚴謹,而忽略了求知的過程。只有讓學生不畏懼出錯,不畏懼辯難,在試誤中修正,在修正中思索,才能越來越接近知識的本質。還以詩歌教學為例,講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時,有同學談到自己對尾聯的理解,“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表現了作者在交代后事,表達此去不回,九死未悔的決絕。立刻有同學質疑,認為這樣理解太單薄,這句詩中作者是有情緒的,既有英雄失路之悲,又有仗義執(zhí)言卻因言獲罪的激憤。講授《登高》時,有學生認為“潦倒新停濁酒杯”是因為此時秋意蕭瑟,作者百感交集,悲從中來,于是拿起酒杯又放下,因為不喝酒比暢飲更加悲痛。所以杜甫的悲愁與李白的悲愁是大不同的。也有學生質疑:結論是可以認同的,但從全詩來看,此時的杜甫漂泊無依,顛沛流離,加上年老多病,本想登高遠眺,借酒澆愁,無奈年老體弱,一杯濁酒也喝不成了。經過了質疑辯難,激發(fā)了學生研讀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因此,有質疑的探究是高效互動的探究,有質疑的合作是思維碰撞的合作。
三、敢于解疑,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質疑是發(fā)現問題,只有會分析解決問題,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質疑畢竟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誰來解疑呢?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钡趯嶋H教學中,解惑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對于一般的問題,教師應啟發(fā)學生思考,當堂解決。對于極具探討價值和思維張力的問題,則要留給學生思考、研讀、探究的空間。例如學生在讀《蘭亭集序》時,看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提出了一系列疑問:“當時的人為什么有‘一死生、齊彭殤的觀念?”“古詩十九首中也有對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這和作者的觀點有什么異同?”學完《登高》《旅夜書懷》,有學生問道:“同樣處境困厄,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仍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溫暖的希望。而這兩首詩歌中,為什么只有無盡的潦倒和凄涼?”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我都心生感動,感動于學生的細膩與豐富,同時又覺得這樣的問題相當可貴,應引導學生分組閱讀相關作品,查閱資料,了解時代風貌和創(chuàng)作背景,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大膽地進行個性化閱讀。這樣,不僅豐富了對作品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提出:要讓學生“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因此,在小組的合作探究中,應營造質疑的氛圍,激發(fā)質疑的興趣,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課堂更加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