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婷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外國語學院,廣東 珠海519087)
Halliday認為,語言有三個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學者們分析語篇時會把各語言形態(tài)和這些功能相聯(lián)系,且通常運用及物性、情態(tài)、名物化、被動化和詞語選擇等分析工具。但是,“每個語篇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因此在分析具體語篇時,要突出其特有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1]。本文重點運用及物性和情態(tài)等語篇分析工具,對《中國日報》、《衛(wèi)報》和《華盛頓郵報》這三份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力的報紙關于“棱鏡門”事件中斯諾登赴俄羅斯避難這一新聞的報道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找出它們各自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并研究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概念功能是語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經驗的表達。及物性系統(tǒng)是以小句為語言的基本單位,把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表達成若干過程,具體可以分為物質過程、關系過程、心理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具體體現(xiàn)為動詞(短語)和名詞(短語)的關系,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思想觀點和意識形態(tài)。下面將基于及物性對三篇報道的標題及動詞過程等進行對比分析。
《中國日報》報道的標題為:Snowden’s asylum further strains US-Russian relations;《衛(wèi)報》報道的標題為:Edward Snowden’s temporary asylum gets mixed reception among Russians;《華盛頓郵報》報道的標題為:Snowden granted asylum in Russia,leaves Moscow airport.
根據(jù)對過程小句的分析,《中國日報》的標題使用了心理過程,主語為Snowden’s asylum,動詞短語為further strains US-Russian relations,強調的是此事件對美俄關系的影響?!缎l(wèi)報》的標題使用的是物質過程,主語與《中國日報》基本相似,但強調“temporary asylum”只是暫時避難所,動詞短語為gets mixed reception among Russians,關注的是此事件在俄羅斯引起的反應?!度A盛頓郵報》的標題使用了物質過程,主語為Snowden,granted asylum in Russia為主語的補語,動詞短語“l(fā)eaves Moscow airport” 表達的信息是斯諾登在俄羅斯獲得避難身份及其去向。
從以上對各標題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日報》與《衛(wèi)報》關注斯諾登獲準在俄羅斯避難這件事情所引起的后果?!吨袊請蟆窇B(tài)度鮮明,強調此事件會使美俄關系更加緊張;《衛(wèi)報》態(tài)度不夠明朗,只是說此事件在俄羅斯反應復雜;而《華盛頓郵報》更關注的是俄羅斯給斯諾登提供避難的事實以及斯諾登本人的去向。三家報紙報道的標題都提到asylum,但從各句的動詞過程可以看出各家關注的側重點有很大差異。
《衛(wèi)報》所報道的內容最少,包含33個動詞過程;其次是《中國日報》,包含39個動詞過程;內容最詳盡的是《華盛頓郵報》,包含72個動詞過程。見表1。雖然不能根據(jù)報道內容的多少來判定一家報紙是否客觀、公正,但可以說明一家報紙是否愿意公開自己對事件各側面的看法和該報對此事件的關注程度的大小和掌握信息的多寡。[2]
表1 三篇報道的動詞過程分析
從以上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可以看出,這六大過程在三家報紙的分布中沒有明顯差異。在所有動詞過程中,物質過程占的比例最高,《中國日報》為51.3%,《衛(wèi)報》為45.5%,《華盛頓郵報》為61.1%。排在第2和第3位的分別是言語過程和關系過程,分別在《中國日報》中占28.2%和12.8%,在《衛(wèi)報》中占36.4%和15.1%,在《華盛頓郵報》中占23.6%和11.1%。而心理過程、存在過程和行為過程在這三家報紙中所占比例較少,三者加起來分別為《中國日報》7.7%,《衛(wèi)報》3.0%和《華盛頓郵報》4.2%。這樣的分布與新聞的特征有關,因為新聞一般是對事件的描述而非對心理狀態(tài)或存在關系的介紹。下面重點分析物質過程。
1.對《中國日報》報道的物質過程舉例分析
《中國日報》有39個動詞過程,其中,物質過程20個,占51.3%。如:
(1)Russia’s granting of asylum to intelligence leaker Edward Snowden marked a sharp setback to already strained US-Russian relations…
(2)The Russian decision also comes at a time wh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aces criticism in Congress over the spy programs…
例(1)有1個物質過程,Russia’s granting of asylum是本句的動作者,marked a sharp setback為動詞短語,俄羅斯為斯諾登提供避難使原本就緊張的美俄關系更加緊張。例(2)包含2個物質過程,The Russian decision comes和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aces criticism,特別提到在奧巴馬政府正因“棱鏡門”事件而面臨國會批評的時刻,俄羅斯做出給斯諾登提供避難的決定,報道暗含對奧巴馬政府的批評,并同時暗示奧巴馬政府將面臨更大壓力。
2.對《衛(wèi)報》報道的物質過程舉例分析
《衛(wèi)報》有33個動詞過程,其中,物質過程15個,占45.5%。如:
(3)…Moscow would not look kindly on local whistleblowers who leaked its secrets.
(4)…51% of Russians approved of Snowden’s whistle blowing activities and 43% supported granting him asylum in the country.
例(3)有2個物質過程:would not look kindly on local whistleblowers 和leaked its secrets,指出俄羅斯對本國的泄密者可能不會這么友善。例(4)有2個物質過程:approved of Snowden’s whistle blowing activities 和supported granting him asylum,表明51%的俄羅斯人認可斯諾登的泄密行為,43%的俄羅斯人支持給他提供避難身份。
3.對《華盛頓郵報》報道的物質過程舉例分析
《華盛頓郵報》有72個動詞過程,其中,物質過程44個,占61.1%。如:
(5)Russia’s decision to grant temporary asylum to Edward Snowden opened a fresh wound in Moscow’s battered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6)… in Russia,a country that has a history of harshly repressing its government critics as well as a record of mistreating other U.S.citizens who have sought asylum there.
例(5)有1個物質過程:opened a fresh wound,俄羅斯給斯諾登提供避難的決定使原本就緊張的美俄關系又開了一道“新的傷口”。例(6)有4個物質過程:has a history as well as a record,repressing its government critics,mistreating other U.S.citizens和have sought asylum,強調俄羅斯有殘酷鎮(zhèn)壓批評政府人士的歷史以及虐待曾經在俄避難的其他美國公民的記錄,暗示斯諾登在俄羅斯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安全庇護。
綜上,在新聞語篇中,物質過程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夠帶來對某一事件生動具體的描述。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中國日報》、《衛(wèi)報》和《華盛頓郵報》三家報紙的相關報道都做了大量的物質過程的描述,但是在詞匯、短語的選擇和使用上還是大不相同?!吨袊請蟆返膱蟮纻戎孛枋鏊怪Z登事件對美俄關系造成的影響,強調奧巴馬政府因棱鏡項目面臨批評并因此采取相關應對措施。《衛(wèi)報》的報道則側重描述斯諾登事件在俄羅斯引起的復雜反應,態(tài)度不明確?!度A盛頓郵報》的報道內容相對全面,但是用詞犀利,批評俄羅斯此舉對美俄關系造成的傷害,并暗示俄羅斯并非真正愿意庇護斯諾登。
情態(tài)是人際功能中的一個重要系統(tǒng)。它指的是發(fā)話者對自己所談的命題的成功性或有效性做出的判斷,或是在命令中要求對方承擔的義務,或是在提議中要表達的個人意愿[3]。對新聞語篇中情態(tài)系統(tǒng)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的階級立場。情態(tài)系統(tǒng)中情態(tài)動詞、情態(tài)形容詞、情態(tài)副詞和直接或間接引語都可以表達情態(tài)意義。本文主要分析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
語篇中常引用當事人、知情人或權威人士的直接或間接引語,以增強對受話人的說服力,因此它們的使用能有效地增強語篇的權威性。在政治新聞中,報道人們對某一事件的評論往往比報道這一事件更重要[4]。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說什么和他們如何說。報道者在對引用來源的選擇上,往往會優(yōu)先采用跟自己意見一致的觀點,而對于相反的觀點則較少采用甚至完全忽略,以達到借他人之口表達或者印證自己意見的目的。三家報紙的相關報道的引語來源見表2。
表2 三篇報道的引語來源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中國日報》報道的引語全部來自于美國權威人士,《衛(wèi)報》報道的引語1處來自斯諾登的律師,其余全部來自于俄羅斯權威人士,《華盛頓郵報》報道的引語約一半來自于美國權威人士,其他則來自于俄羅斯權威人士、斯諾登及其律師和父親。
《中國日報》報道的引語全部來自于美國權威人士。如:
(7)Russia and the US have“both been very clear that this is an example of something that we want to treat separately,thatwedon’twantittoadverselyaffectthewholerelationship,” she(USStateDepartmentspokeswomanMarie Harf)said.
(8)“The president committed that he and his team would continue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Congress on these matters in the weeks and months ahead,”theWhiteHousestatementsaid.
從以上引文可以看出美國官方(美國國務院、白宮)對俄羅斯為斯諾登提供避難的態(tài)度——此事件對美俄關系是一打擊,但是美國政府不想讓它影響美俄兩國全盤局勢。同時,《中國日報》是三家報紙中唯一一家提到美國總統(tǒng)因斯諾登曝光的棱鏡項目而面臨國會批評,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總統(tǒng)及其團隊要采取應對措施,在處理監(jiān)控問題方面與國會通力合作。
《衛(wèi)報》報道的引語大部分來自于俄羅斯權威人士,有1處來自斯諾登的律師。如:
(9)Boris Ratnikov,aformermajor-generaloftheFederalGuardService,told the newspaper Izvestiya that the whistleblower remained in limbo.“If there was a firm decision to defend Snowden,they would have given him citizenship.One-year temporary asylum is ‘he’s neither ours nor yours’,” he said.
(10)“Many people in Russia hope that he will quickly adapt to life here and support him,”Kucherena(Snowden’slawyer)said.
從以上引文可以看出,聯(lián)邦警衛(wèi)局前少將拉特尼科夫認為如果俄羅斯下定決心保護斯諾登,他們就會給他公民身份,暗示俄羅斯并不真正愿意幫助斯諾登。斯諾登的律師指出很多俄羅斯人還是支持斯諾登的。所以,《衛(wèi)報》報道的態(tài)度不是很明朗,一方面報道俄羅斯對斯諾登的支持,一方面又質疑俄羅斯是否真正愿意幫助斯諾登。
《華盛頓郵報》報道的引語一半來自于美國權威人士,另一半來自于俄羅斯權威人士、斯諾登及其律師與父親。如:
(11)“Russia has stabbed us in the back,” saidSen.CharlesE.Schumer(D-NY).“Each day that Mr.Snowden is allowed to roam free is another twist of the knife.”
(12)“Over the past eight weeks,we have se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how no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law,but in the end the law is winning,”Snowdenwas quoted as saying.“I thank the Russian Federation for granting me asylum in accordance with its laws and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13)Yuri Ushakov,aKremlinofficial,told reporters Thursday that the“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case” of Snowden would not harm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在《華盛頓郵報》報道的引語中,美國權威人士在描述俄羅斯為斯諾登提供避難事件時用詞犀利,“俄國在背后捅了我們一刀”。該報道通過這些犀利的詞語表達對俄羅斯政府的強烈不滿。但同時也引用了斯諾登在維基解密網發(fā)表的簡短聲明:感謝俄羅斯政府提供避難。另外,該報道也引用了俄羅斯官員希望斯諾登事件不會影響俄美關系的聲明。
三家報紙的報道引用的都是當事人(斯諾登)、知情人(斯諾登的律師)或權威人士(美、俄官方)的直接或間接引語,因此這些直接或間接引語的使用能有效地增強語篇的權威性。報道者在對引用來源的選擇上,往往會優(yōu)先采用跟自己意見一致的觀點,所以三家報紙相關報道的引文都各有側重與不同?!吨袊請蟆放c《華盛頓郵報》都報道說不希望斯諾登事件影響美俄關系?!吨袊請蟆返膱蟮劳ㄟ^引用美國官員的話表達美國不希望此事件影響美俄關系,而《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是通過引用俄羅斯官員的話表達俄羅斯不希望此事件影響美俄關系?!缎l(wèi)報》與《華盛頓郵報》的報道都表達了對斯諾登在俄羅斯安全問題的質疑。但是《衛(wèi)報》報道的引語只是懷疑俄羅斯是否真正愿意幫助斯諾登,而《華盛頓郵報》報道的引語“如果他越界,普京將像捏死蟲子一樣捏死他”直接表達斯諾登在俄羅斯的安全堪憂。所以《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態(tài)度鮮明,直截了當,而《衛(wèi)報》報道的態(tài)度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中國日報》與《華盛頓郵報》的報道都指出了此事件對美俄兩國關系的負面影響。《中國日報》的報道提到了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稱美俄兩國還存在合作關系,所以不想讓此事件使兩國關系惡化?!度A盛頓郵報》的報道提到俄方已盡量淡化此事的影響,認為美俄關系不會受到斯諾登事件的嚴重影響。
《衛(wèi)報》與《華盛頓郵報》的報道都提出了斯諾登在俄羅斯的安全問題。但《衛(wèi)報》報道的態(tài)度比較隱晦,沒有明確表態(tài);而《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則明確提出斯諾登在俄羅斯的行動將受到嚴格控制,如果行為越界,他將會像蟲子一樣被捏碎。《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比較全面,對美國、俄羅斯的官方態(tài)度,斯諾登的律師、斯諾登本人以及斯諾登的父親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
總的來說,《中國日報》的報道態(tài)度相對客觀,主要報道美國對此事件的反應,同時特別指出奧巴馬政府面臨國會的批評,強調美國政府的錯誤。整篇報道沒有提到俄羅斯政府及民眾的反應?!缎l(wèi)報》的報道態(tài)度不夠明朗,主要報道俄羅斯對此事件的反應,并指出,雖然俄羅斯為斯諾登提供避難,但俄羅斯對本國的泄密者可能不會這么友善,同時質疑斯諾登在俄羅斯的安全問題,對俄羅斯政府有相對否定的成分。整篇報道沒有提到美國政府及民眾的反應?!度A盛頓郵報》的報道提到了美俄雙方對此事件的反應,但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講美國官方譴責俄羅斯政府的決定,并暗示此事件將引起一系列后續(xù)事件,同時提到俄方已盡量淡化此事的影響。整篇報道對俄羅斯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與《中國日報》和《衛(wèi)報》不同的是,《華盛頓郵報》特別報道了斯諾登的聲明,但同時白宮發(fā)言人指出斯諾登是一個嚴重威脅到國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所以,《華盛頓郵報》對斯諾登的報道還是比較客觀的。
雖然三家報紙在報道同一事件,并且都想盡可能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但由于作者受到自己已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或思想觀念的支配,三篇新聞語篇對同一事件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吨袊請蟆窇B(tài)度鮮明,大量引用美國官方對此事件的發(fā)言,揭示美國對此事件的反應,并特別提到美國總統(tǒng)因斯諾登曝光的棱鏡項目而面臨國會批評,對美國的棱鏡項目持批評態(tài)度。《衛(wèi)報》大量引用俄羅斯官方對此事件的發(fā)言,揭示俄羅斯對此事件的反應,但態(tài)度不夠明朗,比較曖昧,強調此事件在俄反應復雜。而《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引用美俄雙方以及斯諾登本人及其律師對此事件的反應,揭示此事件在美俄兩國引起的反應,對俄羅斯的批評最直接、最強烈。
可以看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不自覺地選取語言項目和表達方式,這些都體現(xiàn)了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從批評語篇視角對新聞報道進行解讀,可以客觀反映出語篇制造者如何使用語言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有助于讀者閱讀新聞報道時進行批判性分析,加強對意識形態(tài)的敏感性及對語篇的反控制意識。
參考文獻:
[1]戴煒華,高軍.批評語篇分析:理論評述和實例分析[J].外國語,2002(6).
[2]徐立新.語言反映意識形態(tài)[J].外語教學,1999(4).
[3]陳中竺.批評語言學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1).
[4]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