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群,吳梓苗
(慈溪市人民醫(yī)院,浙江慈溪 315300)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病,92%的病例發(fā)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1]。大部分兒童癥狀較輕,僅需門診對癥處理即可自然痊愈,少數病例病情兇險,易導致嚴重并發(fā)癥,如急性弛緩性麻痹、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2],甚至引起死亡。部分患兒家長尤其是一些農民工家長對手足口病缺乏正確的認識,護理方法不正確,對患兒病情不重視,遵醫(yī)行為差[3],同時部分患兒由于皰疹刺激以及陌生的醫(yī)院環(huán)境,容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表現為哭鬧不安、不配合治療和護理[4],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提高患兒及家長的遵醫(yī)行為對減少手足口病患兒發(fā)生并發(fā)癥,提高治愈率至關重要。2012年4月至10月,本院對皰疹門診診治的168例手足口病患兒及家長實施門診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兒及其家長的遵醫(yī)行為,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168例,均有發(fā)熱、口痛、厭食及手、足、口部皰疹,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5],排除口啼疫、風疹、水痘等。其中男101例、女67例;年齡8個月~6歲,所有患兒均在本院門診輸液治療2 d以上。
1.2 教育方法 固定兩名責任心強、有一定工作經驗、善于溝通和交流的護士作為門診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責任護士,在患兒入院候診及輸液時對患兒及家長進行專業(yè)的健康教育。
1.2.1 對患兒的心理干預 責任護士用和藹的語言與患兒溝通,消除患兒的陌生感和恐懼感,使其盡快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減輕緊張、恐懼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1.2.2 對患兒的行為教育 為患兒修剪指甲,教患兒勤洗手,養(yǎng)成飯前洗手、勤剪指甲的習慣,做好口腔衛(wèi)生,制定活動休息睡眠時間表,增強患兒對疾病的應對能力。
1.2.3 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 在首次就診時即對患兒家長發(fā)放自制的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溫馨提示手冊,內容包括疾病知識,如手足口病傳染原、癥狀、傳播途徑、預后、隔離時間等;治療指導,如手足口病的治療原則,發(fā)熱及皰疹的處理,危重癥的先兆,病情的自我觀察判斷等;家庭護理方法,如消毒隔離方法、飲食要求、口腔護理等。
1.2.4 口頭教育與多媒體教育相結合 責任護士在患兒及家長候診時與其面對面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指導,宣傳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和護理方法,并在患兒輸液室播放光碟,用動漫的形式、輕松活潑的語言,讓患兒及家長進一步了解疾病的知識和預防保健措施,告知家長不帶患兒去人多的公共場所,家里注意通風、勤曬衣被,清毒玩具等。
1.3 評價方法 在患兒第1次入院及健康教育2 d后,由同一責任護士用中國兒童氣質測查量表[6]評估患兒飲食、運動、用藥、行為等方面的遵醫(yī)行為,并在相同的時間點先后兩次對患兒家長發(fā)放自行設計的調查表,了解患兒家長對手足口病的知識掌握程度及遵醫(yī)行為。手足口病知識總分100分,≥60分為掌握,<60分為未掌握?;純杭议L遵醫(yī)行為判定標準包括能否按要求配合治療、護理,認真執(zhí)行相關消毒隔離措施等,能完全配合為優(yōu),大部分配合為良,很少或不配合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門診健康教育前后患兒遵醫(yī)行為比較見表1,家長疾病知識掌握及遵醫(yī)行為見表2。
表1 門診健康教育前后患兒遵醫(yī)行為比較 例(%)
表2 門診健康教育前后家長疾病知識掌握及遵醫(yī)行為比較 例(%)
3.1 本文資料特點分析 手足口病急性起病,病情輕重不一,患兒因機體不適及對醫(yī)院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多對治療和護理存在明顯的恐慌和抗拒心理。同時由于口腔部位的皰疹在進食時易產生疼痛,對其進食情況又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對于患兒的疾病康復及生長發(fā)育也極為不利[7]。同時,患兒家長對疾病認識較模糊,心理壓力大,會影響到遵醫(yī)治療依從性[8]。本文資料顯示,168例手足口病患兒,年齡均小于7歲,均有發(fā)熱、口腔皰疹、口痛等癥狀,患兒初次入院時飲食、行為及用藥的依從性均很低,分別為40.5%、49.4%、42.3%;同時患兒家長因為對疾病知識了解不全面,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資料顯示首次入院時,僅57.7%的患兒家長對疾病知識的掌握能達到60分以上,大部分患兒家長不能正確掌握疾病知識及護理的方法?;純杭凹议L遵醫(yī)行為不佳,對患兒康復不利,所以在手足口病門診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安撫患兒及家長的情緒,讓家長配合醫(yī)護,積極參與患兒的治療和護理。
3.2 健康教育對患兒及其家長遵醫(yī)行為的影響 有研究[9]認為,根據嬰幼兒表現出來的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可以明顯改善患兒的態(tài)度、行為及依從性,促進患兒的心身健康,也是提高家長依從性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健康教育后患兒飲食、運動、用藥、行為依從性均明顯提高,與教育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患兒的治療離不開家長的監(jiān)督與支持,加強對家長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從而提高依從性[10-11]。本研究顯示,經過有效的健康教育,患兒家長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和遵醫(yī)行為都得到明顯提高,與教育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門診健康教育注意點 在手足口病門診進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兒及家長的遵醫(yī)行為,但要注意,健康教育的內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生動活潑,要能吸引患兒及家長的注意力,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Chen SC,Chang HL,Yan TR,et al.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J].Trop Med Hyg,2007,77(1):188-191.
[2] Chin L,Wang HT,Shih SR,et al.The efficacy of viral capsid inhibitors in human enterovirus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diseases[J].Curr Med Chem,2007,14(8):847-856.
[3] 董玉珍.手足口病家庭護理中對農民工家長健康教育的探討[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3):344-345.
[4] 張美麗,屈偉嬌.5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9,8(3):227-22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
[6] 洪琦,張風,周勝利,等.兒童氣質測查量表的修訂和標準化[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3):135-138.
[7] 張小蓉.149例手足口病患兒居家護理的健康教育[J].全科護理,2010,8(36):254-259.
[8] 周君軍,王華芬,陳焰.多形式健康教育對門診克羅恩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4,13(1):84-86.
[9] Lermer JA.Preschool behaviour can predict future psychiatric disorder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6(1):273-274.
[10] 胡雪琴,陳青壽.兒童哮喘緩解期糖皮質激素治療依從性調查分析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0,9(3):194-195.
[11] 譚瓊.影響患兒治療依從性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療,2011(1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