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偉+文博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經(jīng)驗總結法、分析歸納法等課題研究方法,對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復療法進行研究。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主要有:應激反應、心理障礙、人格特征、運動動機、心理準備、心理疲勞以及生活事件等;主要心理康復療法有:認知療法、自我暗示療法、心理演練療法、激發(fā)療法、目標設置療法、音樂調節(jié)法以及閱讀療法等。
【關鍵詞】健身鍛煉 運動損傷 心理致因 心理康復
前言
運動損傷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話題,其產(chǎn)生原因也是錯綜復雜。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是訓練水平不夠,健身鍛煉者的心理狀態(tài)不好,運動時的天氣、場地不好等,而對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分析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近來實踐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引起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們開始加大對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及心理康復療法的研究,但大多數(shù)都是針對運動員或體育學生的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及心理康復療法的研究。
2008年北京奧運會引領我國進入了全民健身的時代,后奧運時代的全民健身更是進行得如火如荼,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身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鍛煉的行列。而隨之增加的,還有越來越多的運動損傷。因此,對于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相關心理因素及心理康復療法的研究刻不容緩。
國外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早在1983年Smith R E就已建立應激—疾病的模型, 1988年,Andersen和Williams參照應激—疾病的模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建立在應激理論基礎上的應激—運動損傷模型,針對應激—運動損傷模型存在的不足,Williams和Andersen于1998年又對應激—運動損傷模型進行了修改,2000年,針對Andersen和Williams應激—運動損傷模型的不足,Astrid Junge在總結最新研究的基礎上,修改了Adersen和Williams的應激—損傷模型,也提出了一個交互理論模型,并將其運用于社會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我國在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復療法的研究方面,還處在初步研究狀態(tài),并且研究的對象大部分還是針對運動員或者學生,而針對普通的大眾健身鍛煉者的研究留有很大的空白。
1 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20-60歲的經(jīng)常參加健身鍛煉的人群。以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濟南市國民體質監(jiān)測中心為依托,調查20-60歲的健身鍛煉者。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信息,我們得到以下方面的結果:
2.1不同年齡段健身鍛煉者的運動損傷情況不同。根據(jù)調查中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與歸類,得出以下結論:30-40歲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情況最嚴重;50-60歲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情況最輕;20-30歲與40-50歲健身鍛煉者的運動損傷人數(shù)分別占該年齡段健身鍛煉人數(shù)的93.75%、92.76%,分別為45人、39人。
2.2男性運動損傷情況較女性嚴重。男性運動損傷人數(shù)為100人,占受測男性人數(shù)的94.3%,女性運動損傷人數(shù)為76人,占受測女性人數(shù)的90.5%。
2.3不同健身運動項目健身鍛煉者的運動損傷情況不同,選擇足球進行健身鍛煉的運動損傷比例最大,選擇自行車、跑步進行健身鍛煉的運動損傷比例最低。
2.4在《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相關因素的問卷調查》中,此項調查為多項選擇,針對不同原因造成的運動損傷人數(shù)之和雖然不是受試者中運動損傷總人數(shù),但其整體反映了各項心理因素對運動損傷的影響程度。根據(jù)《癥狀自評量表SCL-9》和《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相關因素的問卷調查》所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主要有:應激反應、心理障礙、人格特征、運動動機、心理準備、心理疲勞以及生活事件等其他因素,其中,應激反應水平、心理準備、運動動機與心理障礙人數(shù)最多。
2.5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后主要的心理康復療法有認知療法、自我暗示療法、心理演練療法、目標設置療法、音樂調節(jié)法以及閱讀療法等。其中,最常見的心理康復療法為認知療法、自我暗示療法、目標設置療法。
2.6通過調查問卷以及采訪的到信息,我們還得到以下結果:不同損傷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造成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不止一個,往往是由多個心理原因一起造成的;每個人的運動損傷或多或少都受到心理原因的影響。不同原因導致的運動損傷所需要的心理康復方法不同;運動損傷后的所應用的心理康復療法不止一種,是由多種心理康復療法一同作業(yè),對傷者的心理進行干預。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因心理因素造成的運動損傷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心理因素對運動損傷的影響越來越重要,研究心理因素對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影響在現(xiàn)實生活中越來越刻不容緩,對大眾健身方面的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以及康復治療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話題。
3.1.2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包括健身鍛煉者自身的應激反應水平、運動動機、運動鍛煉時的心理準備、心理障礙、人格特征、心理疲勞等因素。
3.1.3每一種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都不止一種,都是由多方面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都伴隨有消極情緒等狀況。
3.1.4不同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運動損傷需要多種心理康復療法來綜合治療。
3.1.5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后的心理康復治療方法主要有認知療法、自我暗示療法、心理演練療法、目標設置療法、音樂調節(jié)法以及閱讀療法等,在治療因心理因素造成的運動損傷的時候,應根據(jù)引起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的不同,選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3.2 建議
關于健身鍛煉者以及大眾健身這方面的研究在我國由于經(jīng)濟水平的制約,還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心理因素對運動損傷的影響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希望能夠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關注。并將目光從專業(yè)運動員身上慢慢分散到大眾健身者,為社會體育的發(fā)展以及運動損傷心理方面的研究服務。
關于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以及其康復治療方法的研究在我國還不是特別的成熟,國家正在不斷培養(yǎng)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健身鍛煉者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進行研究,并進行科學的指導。相信不久的將來,關于運動損傷在心理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成熟,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將不斷豐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數(shù)據(jù)來幫助健身鍛煉者進行科學的鍛煉,在后奧運時代引領新的健身狂潮。
【參考文獻】
[1]李永剛. 學生運動損傷的中醫(yī)病機[ J ]. 吉林中醫(yī)藥,2006,26(12):9-10.
[2]Kraus J F,Conroy C. Mortality andmorbidity from injuries in Sports and recreation[ 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1984(5):163-192
[3]路燕,梁樞.運動損傷心理因素研究綜述及其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11(1):154-157.
[4]錢建龍,孫穎玲.體育專業(yè)學生運動損傷與心理健康相關關系的研究[J].Scientific Research, 2012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91-94.
[5]何穎,徐明.高水平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心理康復研究[J].成都大學報,2012,31(3).
[6]牟學忠.運動損傷的相關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預措施[J].運動,2011,17:53-55.
[7]李廣周.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干預措施[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25(117):155-157.
[8]程禹. 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其心理康復療法[ J ].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2(12):95-96.
[9]季瀏. 體育心理學[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
[10]張杰.運動員運動損傷后心理康復的治療分析與研究[J].宜賓學院學報,2004,3:15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