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林,卞程秀,張紅揚,朱俐,鄧小明
(內(nèi)江師范學院預防腐敗研究中心,四川內(nèi)江,641100)
“內(nèi)反腐”
——我國高校反腐敗建構模式的缺失及其對策研究*
廖永林,卞程秀,張紅揚,朱俐,鄧小明
(內(nèi)江師范學院預防腐敗研究中心,四川內(nèi)江,641100)
腐敗行為作為與權力相生的痼疾,廣泛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即使作為高等人才培養(yǎng)搖籃的高校亦莫不如此。多年來我國高校的反腐敗模式為“內(nèi)反腐”模式。這一模式極大的制約了我國高校反腐敗的執(zhí)行力。對于高校這一特殊主體而言,應當走出內(nèi)反腐的模式,強化公民參與和培養(yǎng)公民廉潔意識。
腐??;內(nèi)反腐;公民參與;廉潔教育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第一卷中將人定義為“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這里的“城邦”在古希臘語中就意味著政治。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類的作為政治的動物,并非無他,而是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進趨于完備的善。而從現(xiàn)實主義角度來說,人類的政治生活并不是肇始于善的結果?!盾髯印费浴叭肆Σ蝗襞#卟蝗赳R,而牛馬為用,何也?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边@也就是說人類的群體生活,以及由群體生活所產(chǎn)生的政治是人類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只有在群體生活中間,人類才可能在盡可能的征服自然以獲取更多的為己的支配的資源。而在群體的生活中,必然需要一種強制性力量——權力,以此來保持對資源進行合理正當?shù)姆峙洹?/p>
權力雖然是群體生活的必要條件,但并不就意味著權力擁有者就能夠合理正當?shù)姆峙涓鞣N資源。腐敗就是這樣一種權力主體:通過所掌握的公共權力將公共資源占為主體利益的一種行為。應當說,腐敗是與權力相應而生的。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有腐敗危害的記載?!蹲髠鳌ふ压辍分屑从杏涊d“亂獄滋豐,賄賂并行”。對于現(xiàn)代民族國家來說,腐敗作為與權力相隨而生的痼疾,對于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道德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巨大的危害:就政治而言,它強烈侵蝕著執(zhí)政者的合法性,導致國家行政體制的失靈,甚至國家的解體;就經(jīng)濟而言,腐敗它破壞公平市場的原則,扭曲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就社會而言,腐敗制約社會階層的相互流動,引起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對抗;就道德而言,腐敗導致物質(zhì)主義盛行,社會道德體系的崩潰。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于反腐敗工作比較重視。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就提出了“三反”“五反”,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應當“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并設立審計機關進行審計監(jiān)督;2000年以來,為規(guī)范領導干部廉潔從政我國又修訂了《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F(xiàn)基本形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檢查機關、國家司法機關、政府監(jiān)察機關、審計機關和國家預防腐敗局共管的局面。
2010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所發(fā)布的《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中提到“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民意調(diào)查結果顯示,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眾對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成效的滿意度平穩(wěn)上升,從51.9%提高到70.6%”。前不久,國家相關部門也宣布具有中國特色的懲治和預防體系基本建成。
但是,在有效治理腐敗問題上,我國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11年所發(fā)布的清廉指數(shù)(CPI)中,我國為3.6分,排名75/182。按照CPI10分制指數(shù),10為最高分,表示最為廉潔;而2.5-5.0屬于腐敗比較嚴重的國家。
腐敗行為的泛濫,使得即使相對封閉的高校也在所難免。目前我國高校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工程建設腐敗、招生腐敗、學術腐敗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02年到2009年,有高達十多位名校領導人因受賄被逮捕判刑。其中,包括同濟大學原副校長吳某、南京財經(jīng)大學原副校長劉某、武漢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李某、浙江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白某等等。”僅以2009年為例,涉嫌腐敗問題而被揭示的典型事件就有:湛江師范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郭某在學?;?、財務等經(jīng)濟問題被刑拘,武漢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某、常務副書記龍某涉嫌受賄被雙規(guī),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周某及其學生謝某涉嫌論文抄襲。
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所說:“這么多年的反腐敗不能不說不力。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因為各種腐敗而被黨的紀律和國家的法律所懲罰,但腐敗官員似乎是前赴后繼。中國領導,他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一方面意味著腐敗已經(jīng)深入到黨的機體,另一方面表明要對到目前為止的反腐敗舉措進行反思,為什么這些舉措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p>
目前,我國高校正在進行“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抓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那么我國高校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怎樣才能進一步優(yōu)化高校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
高校作為高端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其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對于我國的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的反腐敗工作及其廉潔公民教育的實施、執(zhí)行情況,將深刻影響師生,并在未來社會中產(chǎn)生次方級增長。
高校通過文化教育、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才已經(jīng)愈來愈成為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僅以公務員系統(tǒng)為例,據(jù)2004年新華網(wǎng)轉載人事部的消息稱,在1993年我國公務員大專以上學歷只為32%,而截至2002年我國公務員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占到69%。而在今年5月,廣州招錄的964名公務員均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即使在西部地區(qū)的青海省2012年公考職位七成也要求本科以上學歷。而這些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主體的廉潔意識的習得就在于高校本身能否提供一個廉潔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高校的反腐敗舉措和廉政公民教育將直接在社會中產(chǎn)生次方級增長。
其次,高校的反腐敗工作及其廉政公民教育實施、執(zhí)行與否,將深刻影響大學精神。
《禮記》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雖然這里的大學是與傳統(tǒng)中國的小學,即文字、音韻、訓詁相對,但它深刻揭示了教育所承擔的重要使命?,F(xiàn)代大學作為西方的“舶來品”,亦具有其獨特的氣質(zhì)和精神。從歐洲中世紀大學新建以來,就以其創(chuàng)造精神、批判精神、社會的關懷精神而著稱。他們以理性的方式,相對獨立于社會之外,對于社會和價值進行反思和批判。而各種腐敗,經(jīng)濟腐敗、學術腐敗等破壞了公平、自由的環(huán)境,使得高校淪為名利的角逐場。
高校反腐敗與廉政建設不僅對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高校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探索亦對于我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高校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探索,為我國反腐敗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資源。
目前我國的反腐敗工作的推進主要源于實務部門和理論研究者的工作。實務部門如紀委、司法機關等,他們負責具體的對于國家的反腐敗方針和政策的執(zhí)行。而高校聚集了眾多的專家、學者等高知識群體,他們?yōu)槲覈姆锤瘮」ぷ鬟M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他們以理論研究部門為載體如反腐敗研究機構等,主要從事引入國外重要反腐敗經(jīng)驗作法,學理上對于反腐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遏制的研究,對于具體實務部門的經(jīng)驗作法的系統(tǒng)和理論化。截至目前我國高校已經(jīng)成立了十多所從事懲治和預防腐敗研究和黨風廉政建設的機構,如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河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內(nèi)江師范學院內(nèi)江預防腐敗研究中心等。
其次,從高校的行政體制和群體知識能力而言,高校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可資為我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試驗場。
就高校的體制而言,雖然最近多年頗受詬病,但仍是行政體制所主導。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校的行政級別制、以及高校的日常行政管理無不類似于行政機構。高校已經(jīng)完全成為了一個行政部門的縮影。就高校的群體而言,其知識水平、維權意識等都略高于普通社會成員。所有這些都為高校作為我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實驗場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最近五年,我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進行了體系化的嘗試,其表現(xiàn)就是“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建立。自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印發(fā)《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2008-2012年工作規(guī)劃》(以下簡稱《工作規(guī)劃》)以后,高校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中心全面展開。
各高校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構按照《工作規(guī)劃》中所提出的“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堅持懲防并舉、重在建設”,“堅持統(tǒng)籌推進、綜合治理”,“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基本要求紛紛制定了自己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綜而言之,各高校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基本特征為:
第一,側重腐敗預防
對于腐敗的預防主要從思想動機和行為制約兩個方面上達到一種預防的效果。
任何腐敗行為的發(fā)生都肇始于掌握了實際權力的行為主體思想動機上的動搖。高校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在預防機制中試圖通過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領導干部廉潔履職、校園廉政文化等起到預防教育的作用,試圖通過說服教育在思想觀念中達到“不想腐敗”的作用。
行為制約主要是通過制度完善和監(jiān)督機制對于權力運行和重點風險領域等進行制度化和外在化的約束,通過建立健全制度從制度角度防控使得“不能腐敗”的作用。
第二,配套腐敗懲戒
腐敗行為發(fā)生后,由于高校缺乏相應的權力,所以高校在懲戒腐敗行為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往往通過信訪受理、違紀處理等起到對于腐敗行為的威懾作用,使得腐敗主體“不敢腐敗”的目的。
這一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建構,似乎從思想預防、制度約束以及懲戒威懾這三個方面達到了對于腐敗的約束。
但是,高校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作用卻有一定的局限性。針對某一高校實地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眾多高校教師和學生對于“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及其內(nèi)容缺乏了解,有的竟然一無所知。
這種對于“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及其內(nèi)容的缺乏了解,似乎只是一個宣傳、普及的問題。而隱藏在其后的恰恰反映了我國高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構的基本模式——“內(nèi)反腐”模式。
所謂“內(nèi)反腐”就是指無論是從懲治還是從預防的角度,目前我國高校的反腐敗工作仍然都是一種源于體制內(nèi)的設計。對于擁有權力資源的主體來說,這種預防和懲治腐敗的模式都是其自我或者與自我相同的集團來制定并付諸執(zhí)行。這一反腐敗的模式就使得一方面擁有權力資源的主體是腐敗的行為主體,同時又是反腐敗的的主體。
這里的問題就好像競技場上的拳擊賽,我們?nèi)绾蝸砝斫夂徒鉀Q一個選手他既是競技場上的拳擊手,同時又是當場競技的裁判的問題。
在競技場上似乎很好解決,要么做選手、要么做裁判;而在現(xiàn)實社會中情況則復雜了許多。我們不能有效而形而上學式的一勞永逸的截然將拳擊手和裁判、擁有公權力者和民眾的權力分開,因為這里面有著利益沖突。
針對對這一問題,杰瑞米·波普提出“每一個主體既是看守者又是被看守者,既是監(jiān)督者又是被監(jiān)督者”的良性循環(huán)體制。這一體制就要求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不僅是權力擁有者及其集團內(nèi)部的事情,而是一個全社會的所有公民既是“看守者”又是“被看守者”的事情,是全民參與的事情。
而對于我國高校反腐敗來說,雖然在很多情況下提及群眾參與等,但現(xiàn)實執(zhí)行力卻微乎其微。
以2010年通過的《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中規(guī)定“財務、資產(chǎn)與財務管理制度,學校經(jīng)費來源、年度經(jīng)費預算決算方案,財政性資金、受捐贈財產(chǎn)的使用與管理情況,儀器設備、圖書、藥品等物資設備采購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標”等各項都必須在校務公開之列。而據(jù)中國政法大學教育法中心所發(fā)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開觀察報告》“教育部‘211工程’中的112所大學,沒有一所向社會主動公開學校經(jīng)費來源和年度經(jīng)費預算決算方案,也沒有一家高校公布其財務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p>
透明國際學者杰瑞米·波普在《制約腐?。簶嫿▏伊w系》一書中言及國家的廉政體系時他構建了一個國家的廉政體系:
該廉政框架以希臘神廟為雛形,將廟頂置有三個圓球,分別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法治和生活品質(zhì)。這三個圓球主要以11個支柱和2個地基來支撐。11個支撐分別是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審計總署、監(jiān)察特使、監(jiān)督機構、公務員系統(tǒng)、媒體、公民社會、私人部門、國際行動者。每個支柱都具有相應的核心規(guī)則,在這樣一個廉政體系中,每個支柱相對獨立有相互聯(lián)系,當其中某些支柱欠缺時,其它支柱就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甚至導致神廟的傾斜與坍塌。而在這些支柱的存在又依托于神廟底部的公眾意識和社會價值。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廉政體系的獲得:首先,不僅僅需要體制內(nèi)的行政、立法、司法、監(jiān)督等機構,更依賴于外部的公民組織、社會、媒體等;其次,公民的廉政意識和其社會價值取向亦將深刻影響到國家廉政體系.
具體對于高校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而言,如何走出“內(nèi)反腐”的模式,強化公民參與、形成廉政意識就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首先,高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必須走出“內(nèi)反腐”,強化公民參與。高校反腐敗必須改變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培養(yǎng)和引導各種自治組織和師生、媒體、家長等參與到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工作中。
目前我國高校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設計,權力最高層制定規(guī)則、設計制度并執(zhí)行制度。以監(jiān)督而言,高校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主要是縱向監(jiān)督和橫向監(jiān)督。縱向監(jiān)督是自上而下的監(jiān)督,學校的校級黨政領導對于學校各學院處室的中層領導的監(jiān)督;橫向監(jiān)督是同級的權力組織相互監(jiān)督和制約的一種監(jiān)督方式,黨委與學校行政之間的監(jiān)督。但是這些監(jiān)督都屬于體制內(nèi)權力擁有者的相互監(jiān)督。雖然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中,也涉及到體制外的監(jiān)督如教工大會、工會等。但是他們往往受各種體制內(nèi)權力的制約。以工會為例,這本應是高校的自治組織,但也被納入到了行政行列。部分高校明文規(guī)定工會主席必須由具有行政職務的副處級擔任。而處于對于自身行政職位的的顧慮,工會的自治功能大為減弱。
其次,從高校這一特殊的行業(yè)對于社會的影響來說,應注重師生廉潔意識培養(yǎng)。“如果公眾的廉政意識很強、社會價值很強,那么它們將支撐起上面的‘支柱’并給它們以更多的力量。相反假如公眾對腐敗問題無動于衷,對腐敗行為也缺乏警覺,或者如果社會價值普遍缺乏,那么神廟的基礎就會很弱?!?/p>
具體來說,高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廉政教育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應發(fā)揮高校智力優(yōu)勢,推進高校反腐敗研究機構的設置和反腐敗研究工作。
第二,應完善廉政教育進校園。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中應專門設立廉政教育教研室,形成一支穩(wěn)定的既從事廉政教學和廉政研究的隊伍。
第三,應抓緊編寫高校廉潔文化讀本。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了各行業(yè)的廉政文化讀本,但是良莠不齊,甚至在我國的大學生廉政教育文化讀本中存在相互極度惡劣的抄襲現(xiàn)象。
綜而言之,我國高校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必須走出“內(nèi)反腐”的模式,引導公民和社會的積極參與,并通個各種途經(jīng)注重公民的廉潔意識的培養(yǎng)。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高校為何腐敗頻發(fā)——高校內(nèi)部行政權力的監(jiān)管失衡及對是理論網(wǎng)http://www.qstheory.cn/sh/msjs/201106/t20110627_89358. htm
[4]鄭永年.中國當依靠社會力量反腐敗,改革及其敵人[M].浙江:浙江出版聯(lián)合集團.
[5]人事部.我國近七成公務員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新華網(wǎng)http:// 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2/17/content_1317520.htm.
[6]廣州今年招錄964名公務員學歷均要本科以上,新浪網(wǎng)http:// news.gd.sina.com.cn/news/20120509/1290560.html.
[7]青海2012公考職位分析七成職位要求本科以上,騰訊網(wǎng)http:// edu.qq.com/a/20120319/000353.htm
[8]程文浩.預防腐?。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9]杰瑞米·波普.制約腐敗:建構構架廉政體系[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3.
[10]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http://www.gov.cn/flfg/2010-05/11/content_1603696.htm.
[11]112所高校無一公開經(jīng)費來源年度預決算信息[N].法治日報2012-12.
(責任編輯 李保林)
D922.114
A
1671-0681(2014)01-0164-03
廖永林(1981-),男,內(nèi)江師范學院、內(nèi)江預防腐敗研究中心講師;卞程秀(1983-),女,內(nèi)江師范學院教師;張紅揚(1965-),男,內(nèi)江師范學院、內(nèi)江預防腐敗研究中心教授;朱俐(1960-),女,內(nèi)江師范學院、內(nèi)江預防腐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鄧小明(1969-),男,內(nèi)江師范學院、內(nèi)江預防腐敗研究中心教授。
2013-12-11
*本文為內(nèi)江師范學院校級重點項目“高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構建研究——以地方師范院校為例”(12NJS03),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高校系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構建與有效銜接研究”(10SA155)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