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綱五倫”辨析

      2014-09-12 07:11:04馮天瑜
      書屋 2014年8期
      關鍵詞:五倫三綱君臣

      馮天瑜

      “國學”多議倫常,而中國倫常的精神內核是什么?陳寅恪將其概括為“三綱六紀”,他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中說:

      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

      “綱紀”說被視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是對各組倫常關系的高標準設計,如遇到李煜這樣孱弱的君主,則期之以劉秀那樣英明的君主;遇到賣友的酈寄,則期之以鮑叔牙那樣忠誠的朋友。

      兩漢以來的綱常說將“三綱”與“五倫”并列論之(所謂“三綱五?!?、“綱常名教”),推尊為中國文化的極境。其說較早的完整表述見之東漢班固撰《白虎通》之“三綱六紀”一目: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謂舅、廠師長、朋友也。……

      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疆理上下、整齊人道也。

      無論是漢至清對“綱常名教”的推崇,還是近代將其在“舊禮教”名下加以摒棄,都是把“三綱”說與“五倫”說捆綁在一起,以“三綱”為綱,“五倫”為目。然而,此種概括并不完全符合中國思想史實際,置之概念生成史考察,“三綱”說與“五倫”說雖然都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宗法觀念的表現,有著相通性,但二者又頗相差異,分別代表中國倫常觀念的兩種走勢,不宜籠統(tǒng)處置,應當予以分梳,加以區(qū)別對待。而這種分梳與區(qū)別對待,或許正是當下國學教育的關鍵。

      (一)倫理觀的兩種旨趣

      宗法社會的人倫觀,并非鐵板一塊,而有單向獨斷論和雙向協(xié)調論兩種系統(tǒng),形成兩種旨趣不同的傳統(tǒng)。一種傳統(tǒng)以“三綱”說為代表,最典型的表述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p>

      認定尊者、長者擁有絕對權威和支配地位,卑者、幼者唯有屈從的義務。近人張之洞說:“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p>

      足見“三綱”說作為單向獨斷論的絕對主義倫理觀念,構成專制政治的倫理基礎,抵制民主、平權訴求。

      另一種表述則是“五倫”說,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p>

      其間包含著人際間的溫情、理解和信任,而且是相對性的、雙向性的要求。這種“五倫”說集中反映在《尚書》、《左傳》、《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義表述中。

      簡言之,民本主義的上下關系論要領有二:

      第一,下是上的基礎,民眾是立國根本。

      《尚書》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此一精義的著名表述。老子從貴與賤、高與下的辯證關系立論:“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耶。”正是從這種下是上的基礎,民眾是立國根本的認識出發(fā),孟子發(fā)出千古名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第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

      《尚書》載周武王語:“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薄渡袝酚址Q:“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崩献觿t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以君臣一倫而言,“五倫”說對君與臣兩方面都提出要求,如孟子所指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民本主義者的一個經常性論題,是“愛民”、“利民”,反對“虐民”、“殘民”。孟子反復勸導國君“保民而王”,荀子則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p>

      八百載后,唐太宗與魏征君臣對中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名論承襲于此。

      至于夫婦一倫,“五倫”說則以“義”為標準,“夫婦以義事,義絕而離之”,“夫不義,則婦不順矣”。這里強調的是一種雙向性要求。

      在父子一倫上,主張“父慈子孝”,雙向要求;

      在兄弟關系上,主張“兄友弟恭”,也是雙向要求;

      朋友關系則講究互利互助,“交友之旨無他,彼有善長于我,則我效之;我有善長于彼,則我教之。是學即教,教即學,互相資矣”,倡導朋友間互相取長補短,推崇的仍然是雙向互濟關系。

      梁啟超慧眼卓識,將“五倫”的精義稱之“相人偶”,也即人際間對偶關系的相敬互助。他指出:

      五倫全成立于相互對等關系之上,實即“相人偶”的五種方式。故《禮運》從五之偶言之,亦謂之“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人格先從直接交涉者體驗起,同情心先從最親近者發(fā)動起,是之謂倫理。

      這種對人際間在權利與義務兩方面提出雙向互助性要求,以形成較為和諧的人倫關系,在利益驅動的現代社會尤其顯得寶貴與急需。二十世紀下半葉,東亞國家、地區(qū)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除利用最新科技成就,借用西方市場經濟的競爭與激勵機制以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東亞倫理的人際和諧精神得到現代式發(fā)揮,將企業(yè)和社會組合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命運共同體”,使管理者與勞作者在“和”的精神凝聚之下,形成長久、牢固的“合力”,而不是短暫的利用關系。這正是對東亞和合精義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暗合了孟子的名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也暗合了荀子的名論——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與佛教的“叢林共住精神”也彼此契合——在管理架構上“各守其分,各盡其職”;在生活上,以眾靠眾,實踐互敬互勉、無諍共住的和合僧團精神,共同遵守“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

      此皆為可久可大的和諧之道。

      (二)“五倫”說先于“三綱”說

      “三綱”說與“五倫”說旨趣各異,且其生成機制、成說時代,有性質之差、先后之別。endprint

      大體言之,“五倫”說形成于先秦,是宗法封建時代(本義上的“封建”,而非泛化的“封建”)的產物,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遺存和封建分權之義,蘊蓄著血親溫情,講究的是“情理”。

      “三綱”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醞釀于戰(zhàn)國,形成于秦漢,是皇權時代的產物,體現了君主專制覆蓋下的垂直式獨斷,強調的是上對下的等級威權以及下對上的無條件屈從。

      人類在跨入階級社會之前,經歷了漫長的無階級的氏族社會,其間孕育了氏族內部以血緣紐帶維系的原始民主,在跨入階級社會初期,如中國的商周時代建立的宗法封建社會,還保留著若干原始民主的遺跡,并在兩周歷史條件下演化為“民本”說與“五倫”說。而“三綱”說定形于秦漢以降的專制君主制時代,其強勢的獨斷論為專制帝王和尊者、長者所喜好、所運用,雖然受到歷代民本主義者和異端思想家的批判,然其主流地位從未動搖。

      時至近代,“三綱”說的元典性成為各思想流派別爭論的焦點。

      張之洞在1898年撰寫的《勸學篇·內篇》中亟言“三綱”說來源于圣人之道,肯定其元典性: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此《白虎通》引《禮緯》之說也。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之義,本之《論語》“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注:“所因,謂三綱五常。”此《集解》馬融之說也,朱子《集注》引之?!抖Y記大傳》:“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p>

      近代啟蒙思想家則以“三綱”說為揚棄對象,如活動于香港的何啟(1859—1914)、胡禮垣(1847—1916)在1899年撰寫的《〈勸學篇〉書后》批評張之洞《勸學篇·內篇》宣揚的“三綱”說,指出“三綱”說有悖于人道,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應是平等關系,只應服從情理,不應以絕對的垂直綱紀加以強力控制。何啟、胡禮垣特別揭示“三綱”說的非元典性:

      三綱之說非孔、孟之言也。

      三綱之說出于《禮緯》,而《白虎通》引之,董子釋之,馬融集之,朱子述之,皆非也。夫《禮緯》之書多資讖緯。以讖緯解經,無一是處,為其無實理之可憑也。

      三綱者,不通之論也。

      何啟、胡禮垣在批評“三綱”說的同時,陳述“五倫”說的合理性,稱其“通明”、“不偏”,保存了血親和諧的雙向互動理念。又進而指出,“五常之道,在孔子二千余年之前而已然”,即源自上古;同時,“凡尚理學如希臘等國,亦莫不以五倫為重”,足見“五倫”說是古今中外之通義。

      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區(qū)分“三綱”與“五倫”,他指出:后世動謂儒家言“三綱”“五倫”,非也,儒家只有“五倫”,并無“三綱”。這里說的“儒家”當然是指先秦原始儒家。梁氏此一辨析,與何啟、胡禮垣相類似。

      綜上可見,古人、近人都不乏對“三綱”說與“五倫”說加以分梳的努力,我們今日更應超越混淆二者的粗率思維,在揚棄“三綱”說的同時,用力開掘“五倫”說的寶貴精神資源,以發(fā)揮其社會協(xié)調功能。

      (三)“五倫”說指示雙向協(xié)和的社會秩序

      “五倫”說有別于專制主義政治倫理,它闡發(fā)的是對尊與卑、上與下的雙向要求,具有協(xié)和性。所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分別對君和臣提出要求,“君禮”與“臣忠”互動,方能達成君臣和諧,同舟共濟。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五倫”關系分別樹立了“親、義、別、序、信”等富于理性和人情的準則,并無絕對主義的要求。成書秦漢之際的《禮記·禮運》篇對先秦的“五倫”說作了總結,將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這五組社會人際關系的雙向互動概括為: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義婦聽 長惠幼順 君仁臣忠

      此后,關于“五倫”的雙向性要求,還有多種大同小異的說法,最流行的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朋誼友信?!?/p>

      “五倫”說主要強調上下關系的協(xié)調,而“各守職分”(處在“五倫”關系諸層級的人各有責守,必須各盡義務)是達成和諧關系的要義所在。這一思路包含“良性互動”、“雙向要求”諸要義,既是對專制獨斷論的一種抑制,也是對無政府及民粹傾向的一種防范與救治,有助于處理社會人際關系,如政府與民眾關系、勞資關系、民族關系、醫(yī)患關系、家庭關系等,以構建和諧社會。

      以政府與民眾關系為例,片面的單向要求,或者是對下的“專斷”,或者是下對上的“民粹”,都將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國家喪失穩(wěn)定祥和。

      再以勞資關系為例,資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潤最大化,置勞方利益于不顧,必將激化勞資矛盾,勞方如果強索超越企業(yè)承受力的要求,均有損于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

      三以民族關系而論,大民族的沙文主義與少數民族的分離主義,都不利于民族團結、和諧共存。

      環(huán)顧社會的諸種雙邊關系,“五倫”說闡揚的“互動”與“雙向要求”至關緊要。

      當然,傳統(tǒng)的“五倫”說作為宗法等級社會的產物,側重強調“義務”,尤其是下對上的義務,而基本沒有涉及“權利”問題,沒有對民眾享受權利和運用權利(所謂“民享”與“民治”)給予法定性的肯定,故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不可能充分實現社會和諧,秦以下專制皇權社會兩千余年間,社會動亂此伏彼起,便是明證。社會主義的本義便在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成人際關系的祥和。我們今日創(chuàng)建和諧文化,應繼承前人的優(yōu)秀遺產,如“五倫”說在人際關系上的雙向觀照;同時也要超越前人,有所創(chuàng)發(fā),如在義務與權利的統(tǒng)一上,實現上下層級的良性互動,這是社會長治久安,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歡
      五倫三綱君臣
      宋代君臣殿上間距考論
      朝鮮朝官方對南戲《五倫全備記》的接受考——以譯學漢語教材的選定為中心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34
      對孔子“五倫”觀的誤讀
      法律史評論(2021年1期)2021-11-06 05:27:20
      中國戲曲《五倫全備記》在韓接受研究綜述
      明清兩朝邊疆治理中的西夏歷史借鏡——兼論明清君臣的“西夏觀”
      西夏學(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4
      試論董仲舒三綱思想的正義悖論
      智富時代(2017年4期)2017-04-27 11:42:10
      五倫之外還有一個群己社會第六倫
      三綱
      學語文(2015年2期)2015-02-27 12:10:00
      儒家領導哲學“三綱”新解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
      隆安县| 江达县| 广灵县| 张家港市| 丹阳市| 保康县| 中卫市| 漳浦县| 海丰县| 贵南县| 平陆县| 富裕县| 绍兴市| 松阳县| 滁州市| 牡丹江市| 晋城| 弥渡县| 方城县| 呼玛县| 宁河县| 临洮县| 沾化县| 鸡泽县| 彝良县| 新泰市| 集贤县| 双柏县| 泉州市| 鄂托克旗| 永昌县| 常山县| 奇台县| 滨海县| 左贡县| 温宿县| 大余县| 马龙县| 沧州市| 浙江省|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