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斌++徐華
摘要:運用二階聚類法對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七系三部共318位專任教師的職稱結構、學位結構進行了探索性分析,結果顯示,在教師職稱、學位的若干個變量中,不同變量的重要性是不盡相同的;同時,通過聚類分析認識到在不同類別下,相同職稱、學位的均值、中位數等也是不一致的。對聚類比較結果進行分析,為學院在不同系部有針對性地開展職稱、學位的提升優(yōu)化計劃與決策提供了相關數據支撐。
關鍵詞:二階聚類法;高職院校;職稱結構;學位結構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082-03
二階聚類法簡介
聚類分析是統(tǒng)計學中研究“物以類聚”問題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它能夠將一批樣本(或變量)數據根據其諸多特征,按照在性質上的親疏程度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進行自動分類,產生多個分類結果。類內部的個體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類間個體特征的差異較大。顧名思義,二階聚類是指聚類過程是分為兩步進行的,故又稱兩步聚類,即預分類與正式聚類兩個步驟。由于二階聚類具有可以同時處理連續(xù)變量和分類變量、聚類速度快、能根據聚類準則自動選擇最優(yōu)聚類個數(也可以根據研究目的指定類別數量)、分類結果更加可靠等優(yōu)點,作為一種探索性的數據分析方法,目前已經在多個領域得到推廣與運用。
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專任教師結構現(xiàn)狀
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7系3部共有專任教師318位,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一)職稱結構方面
正高職稱5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1.57%;副高職稱的110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4.59%;中級職稱的178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5.97%;初級職稱的25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86%。從專任教師職稱來看,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正高級職稱人數偏少并且分布不均衡,在10個系部中,目前只有4個系有具備正高級職稱的教師。因此,改善與優(yōu)化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專任教師職稱結構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二)學位結構方面
博士3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0.94%;碩士153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8.11%;學士162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94%。從專任教師學位來看,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專任教師學位主要以碩士與學士為主,博士較少。
二階聚類結果及其分析
利用SPSS19軟件對表1的職稱與學位分別進行聚類分析(設定類別為3類),其主要聚類數據如下。
(一)職稱聚類的主要數據及其分析
1.平均輪廓=0.6。由于平均輪廓=0.6>0.5,說明聚類質量良好,分類合理。
2.聚類大?。海?)聚類1=3(機電系、管理系、外語系);聚類2=2(計算機系、藝術系);聚類3=5(化紡系、電子系、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
3.變量重要性:正高級=1.00;副高級=0.81;中級=0.77;初級=0.76。從職稱的重要性結果來看,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目前相對于職業(yè)技術學院實際而言,教師職稱提升的重點應該主要是正高級。
4.均值:(1)聚類1(正高級=0.67;副高級=15.67;中級=26.67;初級=3.67);(2)聚類2(正高級=1.50;副高級=9.00;中級=22.5;初級=5.00);(3)聚類3(正高級=0.00;副高級=9.00;中級=10.60;初級=0.80)。從職稱均值結果來看,在聚類1中,正高級的均值為0.67,副高級為15.67,外語系的正高級人數為0低于均值,機電系的副高級人數為15低于均值;在聚類2中,正高級的均值為1.50,副高級的均值為9,藝術系的正高級人數為1、副高級人數為7均低于均值;在聚類3中,正高級均值為0,副高級的均值為9,化紡系、電子系、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的正高級職稱人數都為0,其中思政部、基礎部的副高級職稱人數也低于均值。因此,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正高級職稱重點提升的系部應為外語系、化紡系、電子系、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及藝術系,副高級職稱提升的重點系部應為思政部、基礎部、藝術系及機電系。
5.中位數、分位數及四分位距(見表2)。
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1)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的總體四分位距分別為1.00、6.73、12.93、3.00,說明在全院318位專任教師中,中級職稱在各系部(10個系部)分布的差異(離散度)較大,其次為副高級,再次為初級,最后為正高級;(2)在正高級職稱的聚類中,聚類1、聚類2的四分位距都是0.5,表明正高級在機電系、管理系、外語系、計算機系及藝術系分布的離散度一致;(3)在副高級的3種聚類中,聚類3、聚類2、聚類1的四分位距分別為4.97、1.98、0.48,說明副高級在化紡系、電子系、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分布的離散度最大,其次為計算機系、藝術系,最后為機電系、管理系、外語系;(4)在中級職稱的聚類中,聚類3和聚類1的四分位距分別為12.90、5.89,表明中級職稱在化紡系、電子系、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分布的離散度較大,在機電系、管理系、外語系分布的離散度較??;(5)在初級職稱的聚類中,聚類1、聚類2、聚類3的四分位距分別為2.49、0.49、0.98,說明初級職稱在機電系、管理系、外語系分布的離散度較大,其次為化紡系、電子系、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最后為計算機系和藝術系。
(二)學位聚類的主要數據及其分析
1.平均輪廓=0.7。由于平均輪廓=0.7>0.5,說明聚類質量良好,分類合理。
2.聚類大?。海?)聚類1=2(化紡系、計算機系);聚類2=3(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聚類3=5(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
3.變量重要性:碩士=1.00;博士=0.96;學士=0.52。從學位的重要性結果來看,碩士>博士>學士,目前對于職業(yè)技術學院實際而言,教師學位提升的方向應該主要是碩士。
4.均值:(1)聚類1(碩士=25.00;博士=1.50;學士=9.00);(2)聚類2(碩士=3.33;博士=0.00;學士=9.67);(3)聚類3(碩士=18.6;博士=0.00;學士=23.00)。從學位均值結果來看,在聚類1中,碩士的均值為25,博士為1.50,化紡系的碩士為22、博士為1均低于均值;在聚類2中,碩士均值為3.33,思政部只有1位碩士,低于均值;在聚類3中,碩士均值為18.6,機電系、電子系、藝術系、外語系的碩士數均低于均值,只有管理系的碩士數高于均值。因此,今后碩士學位提升的重點系部應該是思政部、外語系、化紡系、電子系、機電系和藝術系。同時,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的學士均值為23,提升碩士學位的空間很大。
5.中位數、分位數及四分位距(見表3)。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1)碩士、學士、博士的總體四分位距分別為13.44、10.44、0.00,說明在全院318位專任教師中,碩士在各系部(10個系部)分布的差異(離散度)較大,其次為學士,最后為博士;(2)在碩士的3種聚類中,聚類1、聚類2、聚類3的四分位距分別為2.91、1.93和0.92,表明碩士在化紡系、計算機系分布的離散度最大,其次是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最后為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3)在學士的3種聚類中,聚類3、聚類2、聚類1的四分位距分別為12.96、1.95和1.93,表明學士在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分布的離散度最大,其次是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最后為化紡系、計算機系。
通過聚類比較,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專任教師不同職稱及學位在各類系部的重要性,同時也了解到不同職稱、學位在各類系部的均值、中位數及其分布的離散程度等,為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在不同系部有針對性地開展職稱、學位的提升、優(yōu)化計劃與決策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蘇理云,陳彩霞,高紅霞.SPSS19統(tǒng)計分析基礎與案例應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12.
[2]張紅坡,張海鋒,等.SPSS統(tǒng)計分析實用寶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潘光生.基于聚類分析的中職學校智能教材管理系統(tǒng)[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責任編輯:謝良才)
4.均值:(1)聚類1(碩士=25.00;博士=1.50;學士=9.00);(2)聚類2(碩士=3.33;博士=0.00;學士=9.67);(3)聚類3(碩士=18.6;博士=0.00;學士=23.00)。從學位均值結果來看,在聚類1中,碩士的均值為25,博士為1.50,化紡系的碩士為22、博士為1均低于均值;在聚類2中,碩士均值為3.33,思政部只有1位碩士,低于均值;在聚類3中,碩士均值為18.6,機電系、電子系、藝術系、外語系的碩士數均低于均值,只有管理系的碩士數高于均值。因此,今后碩士學位提升的重點系部應該是思政部、外語系、化紡系、電子系、機電系和藝術系。同時,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的學士均值為23,提升碩士學位的空間很大。
5.中位數、分位數及四分位距(見表3)。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1)碩士、學士、博士的總體四分位距分別為13.44、10.44、0.00,說明在全院318位專任教師中,碩士在各系部(10個系部)分布的差異(離散度)較大,其次為學士,最后為博士;(2)在碩士的3種聚類中,聚類1、聚類2、聚類3的四分位距分別為2.91、1.93和0.92,表明碩士在化紡系、計算機系分布的離散度最大,其次是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最后為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3)在學士的3種聚類中,聚類3、聚類2、聚類1的四分位距分別為12.96、1.95和1.93,表明學士在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分布的離散度最大,其次是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最后為化紡系、計算機系。
通過聚類比較,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專任教師不同職稱及學位在各類系部的重要性,同時也了解到不同職稱、學位在各類系部的均值、中位數及其分布的離散程度等,為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在不同系部有針對性地開展職稱、學位的提升、優(yōu)化計劃與決策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蘇理云,陳彩霞,高紅霞.SPSS19統(tǒng)計分析基礎與案例應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12.
[2]張紅坡,張海鋒,等.SPSS統(tǒng)計分析實用寶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潘光生.基于聚類分析的中職學校智能教材管理系統(tǒng)[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責任編輯:謝良才)
4.均值:(1)聚類1(碩士=25.00;博士=1.50;學士=9.00);(2)聚類2(碩士=3.33;博士=0.00;學士=9.67);(3)聚類3(碩士=18.6;博士=0.00;學士=23.00)。從學位均值結果來看,在聚類1中,碩士的均值為25,博士為1.50,化紡系的碩士為22、博士為1均低于均值;在聚類2中,碩士均值為3.33,思政部只有1位碩士,低于均值;在聚類3中,碩士均值為18.6,機電系、電子系、藝術系、外語系的碩士數均低于均值,只有管理系的碩士數高于均值。因此,今后碩士學位提升的重點系部應該是思政部、外語系、化紡系、電子系、機電系和藝術系。同時,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的學士均值為23,提升碩士學位的空間很大。
5.中位數、分位數及四分位距(見表3)。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1)碩士、學士、博士的總體四分位距分別為13.44、10.44、0.00,說明在全院318位專任教師中,碩士在各系部(10個系部)分布的差異(離散度)較大,其次為學士,最后為博士;(2)在碩士的3種聚類中,聚類1、聚類2、聚類3的四分位距分別為2.91、1.93和0.92,表明碩士在化紡系、計算機系分布的離散度最大,其次是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最后為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3)在學士的3種聚類中,聚類3、聚類2、聚類1的四分位距分別為12.96、1.95和1.93,表明學士在機電系、電子系、管理系、藝術系、外語系分布的離散度最大,其次是體育部、思政部、基礎部,最后為化紡系、計算機系。
通過聚類比較,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專任教師不同職稱及學位在各類系部的重要性,同時也了解到不同職稱、學位在各類系部的均值、中位數及其分布的離散程度等,為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在不同系部有針對性地開展職稱、學位的提升、優(yōu)化計劃與決策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蘇理云,陳彩霞,高紅霞.SPSS19統(tǒng)計分析基礎與案例應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12.
[2]張紅坡,張海鋒,等.SPSS統(tǒng)計分析實用寶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潘光生.基于聚類分析的中職學校智能教材管理系統(tǒng)[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