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紅
【摘 要】課堂風格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建立不同關系,并伴隨這一過程而形成的課堂特征。課堂風格是教師教學風格和學生素養(yǎng)情況在課堂場域中的匹配。為了實現(xiàn)理想的課堂風格,人人都在追求自身教學風格的理想。
【關鍵詞】探索藝術;風格理想;策略思考
筆者從事多年初中數學教學,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感到:數學課堂教學師生在課堂上呈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賴于課堂教學氛圍或狀態(tài)所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體驗和知覺。作為初中數學課堂應當是比較自然、直觀、直接的,這樣的課堂才可以使得氛圍和諧、隨意、愉悅、輕松。對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學到更有價值的數學,才可以說是有一定益處和效果的。如此課堂的構建和形成需求任教者具有一定的智慧,需求任教者孜孜以求于數學課堂藝術的探索。
一、形成理想教學風格的藝術當是理想的教學理念
平時的數學教學,我們多少同仁也在不斷研究和思考著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諸多問題,尤其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關注名師教學風格的借鑒甚至就是模仿。但給人們所帶來的不是理想的效果,因為都是生吞活剝,缺乏自己的個性,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當然也就不能根本意義上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風格。筆者以為形成理想教學風格的藝術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教學理念的問題,無論從教育的角度還是數學課程教學的角度,都有一個教育教學的理念問題,不去解決這個理念問題,照搬別人的經驗或模式是根本行不通的。理想的智育是什么?理想的數學教學是什么?作為筆者是無能為力去予以界定的。但新教育積極倡導者朱永新教授的諸多提綱對我們的啟迪意義應當是深刻的,譬如先生這樣說過:“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fā)創(chuàng)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比绻覀兡軌蜓壬@樣的理念去探索數學課堂教學藝術,那就從一定的角度可以去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讓自己的學生都能夠超越知識,走向智慧,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我們經常會欣賞到名師的數學課,他們的課之所以能夠拴住一個個學生的心,就是他的教學藝術給學生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他們的課之所以令我們每個同仁感到汗顏,就是因為他的課堂不僅僅就是這一堂課,完全可以說是對學生形成了終身的影響——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
二、形成理想教學風格的藝術當是理想的學生觀念
數學新課程標準突出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從學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中發(fā)現(xiàn)數學、把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四周世界的聯(lián)系,以及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逐步領悟學習數學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系,感受成功,增進自信?!边@就從一定意義上要求我們的數學課堂應當是學生高度自主和創(chuàng)新探究的課堂。教育教學的實踐比較有意義的告訴我們: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與“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怎樣使得學生經歷到數學化與再創(chuàng)造,當然與數學課堂的藝術性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數學課堂的藝術性我們不能簡單理解為課堂教學的熱鬧,而是真實意義上引爆學生思維的成功。數學是需要高度思維和創(chuàng)造的學科課程,關鍵需要我們引領學生,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在課堂上得以充分迸發(fā)。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挖掘教材的豐富人文素養(yǎng),關注學生知情意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得到啟發(fā),讓學生接受問題情境的挑戰(zhàn),使得一個個學生都能沉醉于生動有趣的數學問題中,也使得一個個學生都可以在更為擴大的思維空間中,全面發(fā)展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如培養(yǎng)初中學生學習數學思維能力就需要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怎樣培養(yǎng)?不是憑嘴里去說的,應當通過有學生發(fā)散思維訓練價值的實踐練習才行,筆者就曾讓學生通過分解因式a3-7a+6來提高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真正意義上起到發(fā)散效果。有學生做了這樣的嘗試,把-7a拆成(-a)與(-6a)之和;有學生把-7a拆成a與(-8a)之和;當然所嘗試的還有其他多種。這從相關角度讓我們看到,課堂上沒有了教師灌輸式的精彩,卻出現(xiàn)了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精彩。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體驗、積極參與和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自身的數學活動,建構對數學知識理解,發(fā)展思維能力。使學生處于一種“能看到但必須跳一下才能摘到桃子,得到了又有新目標出現(xiàn)”的情境中,則是我們所必須經常追求和實踐的。
三、形成理想教學風格的藝術當是理想的創(chuàng)新意念
新教育積極倡導者朱永新教授對理想的智育尤其深刻而又全面的闡述,這對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對初中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筆者在悟讀所有理想的智育時發(fā)現(xiàn),先生對理想智育的這一條闡述對數學課堂教學是極具啟迪意義的,“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痹鯓幼寣W生沒有失敗?必須因材施教。怎樣促使能夠去快樂地學習數學?必須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數學教學內容其中就有不少的概念教學,概念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可以進行推理,也可以由教師“推理”給學生。應當說前者是必需的,也應當是必然的。作為教師就應當為學生去創(chuàng)設合情推理的教學平臺,讓機械式的概念推理活動真正意義上退出教學活動的舞臺。對于真正意義上的不言失敗的概念教學,竊以為必須更主動地引進實驗,學生只有在實驗基礎上的觀察、猜想與探究才是完全可以獲取成功的。教育教學的實踐也比較有意思地提醒我們:在這樣學習的活動中,才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能夠達成創(chuàng)新理念的數學教學還應當是與學生生活相匹配的課堂教學,因為這樣學生的探究興趣才顯得十分的濃厚,譬如一種可能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多從學生所涉及的生活角度去考慮,那對可能性學習不但興趣濃而且效果好。福利彩票的購買是我們初中學生都耳有所聞的,說不定還有不少家長就在直接參與,甚至就是十分理想的受益者。那么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求:你自己去購買彩票,期望中獎或中大獎,那中獎或中大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讓學生在探究這個數學問題時,以10000張福利彩票為1組,只有一個大獎,那中獎的可能就是1/10000。這就從一定意義上講,將生活中“可能性有多大”的數學問題轉化為了數學模型。要注重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等數學活動的時空,那學生將會永遠不言失敗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
[3]皮連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搬經鎮(zhèn)常青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