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雄偉
【摘 要】信息技術的運用決定了學習者獲取信息量的大小和學習的模式,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所以化學探究學習需要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支持。本文結合教學實際,通過案例分析,探討信息技術在化學探究中的應用,反思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化學探究;實踐;反思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獲得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教師和教科書,很難從其他渠道獲得有益的信息,造成學習的封閉、單調。而信息技術能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有效統(tǒng)整,突破原有學習資源的限制,開闊學生的眼界,極大的豐富了課程內容,擴充了知識信息量。
一、信息技術在化學探究學習中的實踐與嘗試
探究學習包括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提出任務或問題;搜集并分析信息,獲得結果;表達和交流。信息技術在這三個階段都能起到較大的支持和優(yōu)化作用。
1.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1)播放多媒體影視圖像,情景再現(xiàn)
[教學案例1]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段《火燒赤壁》的影片剪輯,內容是:龐統(tǒng)為曹操獻上連環(huán)計、諸葛亮為東吳水軍“借”得東風、黃蓋詐降并點燃裝滿草料的小船沖向連在一起的曹船,最后火借風勢,不但燒毀了龐大的曹軍戰(zhàn)船,岸上連營也無一幸免,曹軍死傷大半。看完后,同學們被那場大火所吸引。我乘機提出問題:曹船是怎樣燒起來的?龐統(tǒng)獻連環(huán)計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戰(zhàn)船不連會怎樣?燃燒著的裝滿草料的小船起到什么作用?諸葛亮為何要“借”東風?從而引出了探究燃燒條件的主題。
將耳熟能詳?shù)臍v史故事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會引起學習者極大的興趣,當教師將這些歷史事件與探究的主題相聯(lián)系時,設置一系列問題,便能啟發(fā)學生思考,更會激起學習者強烈的探究欲望。
(2)利用課件動畫,問題創(chuàng)新
[教學案例2]
在《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學時,我先播放了一段動畫:一個探險家?guī)Я酥还返揭粋€狹長的山谷中去探險,進去一段距離后,發(fā)現(xiàn)地面上躺著許多走獸的尸體,突然小狗也倒下了,探險家嚇得趕忙逃出來。事后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山谷內空氣不流通,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我隨之拋出問題:為什么谷內有很多走獸的尸體?探險家為何能逃出來呢?這說明二氧化碳有怎樣的性質?
形式新穎的課件能一下子就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并產(chǎn)生新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究。
2.為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信息支持
(1)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進行網(wǎng)上查詢
[教學案例3]
在學習《化學與材料》時,我布置了如下的作業(yè):利用網(wǎng)絡搜集有關合成材料的資料,主要是合成材料的歷史、制作的原料、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使用過程中的利與弊、塑料薄膜的區(qū)別等,建議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進行搜索。
上網(wǎng)查詢是現(xiàn)代學生首選的獲取信息的途徑。直接搜索獲得的信息數(shù)量太大、來源復雜、可信度不高,適宜在課下學生自主探究。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去蕪存精,通過WebQuest的形式,在主題網(wǎng)頁上留下精選的網(wǎng)址或將資源整理分類供學生選擇瀏覽。
(2)運用數(shù)碼技術收集實驗資料
[教學案例4]
《鋼鐵的銹蝕與防護》上課前兩周,我和學生們一起設計了探究鋼鐵生銹條件的實驗。為了記錄實驗現(xiàn)象,我讓學生每隔兩天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一下實驗中的物質。在課前一周,我又布置任務,讓學生拍攝、收集日常生活中有關鋼鐵腐蝕與鋼鐵防護的實物圖片。在課上,將這些圖片通過投影展示,讓全體同學了解鋼鐵銹蝕的完整過程,認識到鐵生銹是個緩慢的氧化過程。
利用數(shù)碼技術將周期較長的實驗拍攝下來,進行快速展播,可以讓學生觀察到明顯的變化,認識到變化的本質,從而為進一步的探究做好準備。
3.應用信息技術促進表達與交流
信息技術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并提高表達探究成果的質量,使交流具有更快速、靈活等特點,如使用WPS中集成的化學用語工具,書寫化學方程式、原子結構示意圖等;利用PowerPoint來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信息技術還可以豐富傳統(tǒng)的師生互動方式,使之更廣泛、深入、開放。如利用網(wǎng)絡技術的各種論壇(BBS)或電子郵件(E-mail)進行網(wǎng)上交流,利用主題網(wǎng)頁進行合作學習等。
二、信息技術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唯技術論”——忽視信息技術的“實用性”
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在課件制作時一味追求“高技術”,把教學課件搞成多媒體的成果展覽,這大大偏離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初衷。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而多媒體的應用重在其“實用價值”,并非其技術含量的高低,用一般的Excel、PowerPoint等簡單的軟件即可完成數(shù)據(jù)處理和課件制作的,就沒有必要用其他更高級、復雜的軟件,只要能達到預期效果就行。
2.“反客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師演示型”的探究學習時,教師操控計算機,學生觀看屏幕,雖然畫面很精彩、講解很透徹,但它卻忽視學生的“學”,由“教師灌輸”變成了“機器灌輸”。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機會很少,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因而學生的主動性就難以發(fā)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多媒體是輔助工具,教師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手段,這一點是永恒不變的。
3.“弄真成假”——忽視了化學探究的“實踐性”
通過技術手段能夠模擬很多的化學實驗,但如果因此就用模擬軟件來完全代替化學實驗就會失去了實驗探究的“過程”意義,再逼真的模擬也無法和真實的實驗過程相比。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只有真正的實驗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的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不但要完善各種硬件設施,改善教學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軟件的建設、教師觀念的轉變和素質的提高。畢竟,能夠使用信息工具,編輯、開發(fā)教學資源的教師比例還較低,這需要廣大教師的自身努力和教育、培訓機構的投入與再教育,從而保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畢華林.化學教育新視角.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閻立澤,韓慶奎.化學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