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延豹
2014 年5月上海發(fā)布的《上海基礎教育信息化趨勢藍皮書》提出了無處不在的學習場的概念,這是一個建立在移動設備(未來會包含可穿戴、可植入人體的設備)、無線網絡、云服務條件下的廣泛的學習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學生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和學習同伴保持連接,可以通過網絡與更多的教師進行交流,可以獲得全世界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無論何時,身處何地,學生們都可以溝通,可以深入交流,可以接觸到一個更充盈的世界。
其實,近幾年國內各地進行的“電子書包”、“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智能學習終端”等實驗,都是這樣的學習場,都是聚焦于課堂的一種實驗,也就是 “智慧課堂”實驗?;蛘呖梢哉f,“無所不在的學習場”是更泛在化的“智慧課堂”。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云計算是學習場的重要支撐,云存儲讓學生和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資料保存到云端隨時隨地地提取和分享。而云處理的能力,使得學生和教師只需借助云處理就能夠擁有卓越的信息處理能力(特別是信息搜索的能力)。
各種智能終端的屏幕成為學習場的主要通道。屏幕讓存在于虛擬空間的信息以更豐富的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給學習者。移動的屏幕讓學習場就在身旁。
開放內容大大拓展了學習場的深度,隨著近年來國內外各種開放式課程指數(shù)級別的增長,以及國內K12各類機構正在蓬勃發(fā)展的微課、MOOCs、名師優(yōu)課建設(如北京市數(shù)字學校、教育部“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讓開放內容逐漸深入到中小學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內容的生產者不再局限于個別機構,而是允許任何人生產內容并分享給所有人。這些內容正在逐步構成龐大的微課程體系,可以支持學生在學習場中隨時隨地深入學科學習。
越來越多的視頻和互動媒體,甚至是增強現(xiàn)實技術,配合傳統(tǒng)文字、圖片的教學資源,能夠更好地支撐學生們自主學習的需求。而中小學校隨著錄播技術的應用普及,也產生了大量的視頻學習資源,可供學習者自主學習應用。
學習者不僅可以采用搜索引擎進行互聯(lián)網信息的深度檢索、判斷、梳理和應用,還可以接受云服務,即根據學習者習慣偏好主動推送內容,并能根據自身學情主動訂閱相關學習資源用于自主學習。
新型的無處不在的學習場,已經不是傳統(tǒng)的靜態(tài)資源環(huán)境,而是建立在學習者、教師、家長等人與人關系之上的可創(chuàng)生的資源環(huán)境。學習者可以借助社交網絡發(fā)起提問,與他人進行交流探討,社交網絡支持各種師生、生生的互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有了很大改觀?,F(xiàn)在在學生中間非常流行的“解題神器”等應用,就是很好的例證。
同時,學習者在網絡空間內持續(xù)創(chuàng)造、記錄、分享自己的學習信息。由于學習者持續(xù)常態(tài)化地使用,使得該空間具備對學習的粘性。更重要的是,更多元的學習者在同一個空間內不斷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得學習者更樂于在此不斷地學習。同時,學生們通過持續(xù)的學習分享得到遠程交流的信任,遠程的專家學者愿意為其提供視頻幫助。學習場將具備更多元的用戶群體,不僅有一個班級的學習者,也有跨班級的同伴交流,還有更多元的教師群體和專家學者的加入。
似乎我們已具備了一切條件,可以開啟我們的教育改革的航程,但同時,我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情況。當前,預計國內有上百個地區(qū)開展了這樣的“智慧課堂”實驗,有數(shù)據可查,上海市閔行區(qū)就有 40 所中小學、80個試驗班的規(guī)模,南京市也有 21 所公辦中小學試點學校,北京雖然沒有明確的區(qū)域試點,但3年來采購各種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作為智慧課堂實驗的班級應該突破300個。
在國內這么多試點地區(qū)、試點學校,真正全面鋪開試點(人手一臺設備、全部課程、全時間覆蓋、校內外連貫) 的幾乎沒有。以上海為例,作為最早啟動電子書包試點的地區(qū),到 2013 年只有曹楊實驗小學一所學校全校學生參與試點,但也僅止步于設備的補償性應用階段。再看北京,豐臺師范附小經過兩年的實驗,才將實驗的范圍擴大到了3~5年級全學科、全員參與的階段(這種部分學段全員參與的常態(tài)化應用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其他的試點學校絕大多數(shù)只局限在部分班級、部分課程試點,每周授課 2 ~ 4 節(jié)。
在這些實驗的“智慧課堂”中,面對“無處不在的學習場”,我們的教師顯得是那樣手足無措,無所適從。
首先,信息過載,資源太多,特別是非結構化資源(視頻等)已經是海量,教師和學習者如何迅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是個很大的問題。其次,信息不對稱。學生需要更多的互動媒體或者多媒體化的資源,卻不知道如何獲取。學校面對傳統(tǒng)錄播留下的大量資源,不知道如何能夠讓學生應用起來。再次,生成性資源的困惑。在更加關注過程的新課程改革中,大量的過程性非結構化數(shù)據產生,而如何能夠把這些數(shù)據整體歸納存儲,并使之成為學習者可資利用的資源呢?
針對普通教育的特性,建立區(qū)域資源云平臺來解決“智慧課堂”的應用困局,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
首先,這個資源云平臺要解決區(qū)域內大量已經存在的各種非結構化教學資源的上載、存儲、管理問題。要將區(qū)域內學校的各種教學視頻類資源集中起來,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平臺,能夠將區(qū)域內各種有價值的資源收集起來,并通過快速的OCR識別技術與語義技術,利用語義表征非結構化數(shù)據的邏輯結構,提供給學習者進行深度查找以及模糊查詢所需要的語義表征。比如,學習者通過輸入“has been”這個短語,就可以從系統(tǒng)中查詢到所有與“has been”這個句型相關的各種結構化以及非結構化的數(shù)據,包含教師講解視頻等。而在視頻上載的過程中,上載者并不需要為上載的視頻進行屬性定義,而是由系統(tǒng)在上載過程中通過自動的OCR識別(教學視頻大部分是電影模式,會有PPT的界面,或者通過對字幕進行識別亦可),自動填寫該視頻的屬性,通過語義對該視頻的屬性進行表征。
未來“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的教學中,視頻類非結構化數(shù)據生成的需求龐大,教學、評估、教研,都對視頻錄制、分享提出需求。人人都要生成資源,則要求資源制作的方式一定要簡化,資源發(fā)布方式一定要可定制、可自動執(zhí)行。這就需要系統(tǒng)支持單教室錄制、云錄制等各種體系。而資源的分類、檢索、編目、發(fā)布、搜索,都要求系統(tǒng)能夠自動完成,不需要資源生成者人工干預。
對于資源不對稱的問題,區(qū)域云平臺除了要建立靜態(tài)的資源管理平臺,還要建立動態(tài)資源交互平臺,這可以參考打車軟件的設計方式。
移動互聯(lián)網界有一句名言:“糟心的體驗產生偉大的應用。”我們很多人都見到過這樣的場景,在一個街角的兩邊,焦急的乘客打不到車,郁悶的司機無奈地在“趴活”。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智能手機打車軟件的出現(xiàn),大大地改善了這種“糟心的體驗”,而小小的打車軟件也成了“偉大的應用”。
對于學習空間中的“信息不對稱”,區(qū)域資源云平臺要做的其實也是信息交互的工作。首先,信息提供者提供的資源要有自己的語義表達,這樣他們的資源就能夠通過推送、訂閱等多種方式被需要資源的學習者或者教師方便地獲得。其次,平臺設計的結構一定是以“人”為核心和節(jié)點的,這也是為什么資源云平臺需要是以區(qū)域為主體的原因——必須有一定的人氣,才能真正形成社區(qū),才能形成“無處不在的學習場”。
(作者單位:北京博雅新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