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摘 要:在地理課程教學中,為了全面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求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知識儲備,還要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從而以數字化教學的開展來提高中學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本文在分析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討了信息技術發(fā)展背景下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要求,并針對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實際運用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中學地理 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8-0-01
1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現(xiàn)狀概述
就我國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可知,在教學改革開展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效率,中學地理課堂采用了圖示教學以及多媒體教學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圖示地理教學中,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并分析各類型示意圖以及實地圖像,分布圖等,使知識內容更為直觀,在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更為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中學地理課堂效率的進一步提高。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教學的開展,中學地理課堂需要更多的引入網絡手段和信息技術等教學方式,但由于部分地理教師缺乏對應的教學能力,中學地理課堂的教學設備無法得到及時更新,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學地理課堂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此外,由于教育主管部門對教案及大綱等內容無法進行及時的更新與修改,也造成了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的忽視,從而影響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2 中學地理課堂中的信息技術運用形式
2.1 強化理論基礎知識
在中學地理教學的實際開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必須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理論知識的內容囊括了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等多項內容。學習理論要求教師在地理課程教學中必須著重強調情景創(chuàng)設,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利用網絡信息實現(xiàn)情境的模擬,幫助學生強化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在中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還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結構的認知,在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習中,實現(xiàn)地理知識架構與具體內容的有機融合。教學理論則著重強調了地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對課程教學的主導作用。在信息技術應用背景下,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程教學的中心,地理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內容的講授,更要強調對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
2.2 構建啟發(fā)式的實踐情境
中學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需要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才能更為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在傳統(tǒng)中學地理教學中,圖示法等教學方法的運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但信息技術的運用則會在地理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利用地理數據等信息內容創(chuàng)建出虛擬情境,從而使學生能夠更為真切地認知地理課堂中的知識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從而在鞏固學生地理知識基礎的同時,提高其知識的運用與分析能力。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還能夠促進課堂角色的轉化,學生更為積極的參與到地理知識的探討中,能夠使學生逐漸成為課堂的教學主體,進一步推進中學地理教學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
3 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課堂中的應用探究
3.1 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
在傳統(tǒng)的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初具規(guī)模,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可以在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得以有效的實現(xiàn)。中學地理課程知識的內容涉及到了聲音、圖像以及文字等多類型的媒體信息類型,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更為全面地烘托出地理問題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更為深入的探究地理知識。例如,在講授《工業(yè)區(qū)位選擇》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預留給學生觀察工廠發(fā)展變遷的作業(yè),并通過錄像的方式進行記錄,當課程講解時,安排學生對所做錄像進行講述,進而加強對課程知識的感性認知。教師在講解鋼鐵化工等企業(yè)的區(qū)位變遷時,還要結合國家及地區(qū)的發(fā)展形勢進行分析,針對化工廠向江河下游的擴張加以展示,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廠區(qū)區(qū)位選擇的具體要求,實現(xiàn)地理課程知識的有效深化。
3.2 網絡課程教學的開展
網絡課程是中學地理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在這一教學方法的運用中,教師不僅可以突破時間和地理位置的局限,豐富教學內容,也能夠進一步拓寬課堂的知識講授范圍,從而更為廣泛的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在《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課程的講解中,教師可以首先收集中國自然資源開發(fā)的相關視頻,并通過整理突出視頻中反映的主要問題。在地理課程的講解中,教師要在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提出對應的問題,如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的實際擁有量和市場需求量等,并提供學生對應的網址進行查詢,以此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的相關知識。網絡課程的開展,還要注重課程教學計劃的制訂,在地理課本課程的基礎上,適時適量地進行網絡課程教學,進而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堂教育的有機融合。
3.3 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輔助與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即GIS技術,是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利用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等手段對知識內容進行加工,從而有效地處理實際地理問題。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課程中應用的深入,地理信息系統(tǒng)也逐漸受到中學地理教師的關注。在講解我國省市區(qū)位關系的課程中,利用GIS技術,教師能夠向學生展示我國任何位置的圖片,通過不同省市特色圖片的對比,教師能夠更為詳細地講解城市的分布特點,也能夠幫助學生更為全面的認識不同省市的風土人情,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地理知識和學習興趣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 結語
在當前我國的中學教育開展中,信息技術在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中學教育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中學地理課堂中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的積極性,也實現(xiàn)了地理課程知識與實踐探究的有機整合,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學教育中的應用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將會得到切實的提升,這對于我國教育的改革發(fā)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山東省桓臺縣新城中學,山東 淄博25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