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鳳爪,在香港是一道十分出名的美食。
平日里,閑來飲茶,粵式點心的“四大天王”之中,除了蝦餃、燒賣、叉燒包之外,還有一樣便是豉汁鳳爪。三五爿鳳爪底下襯著好幾?;ㄉP爪均浸在豉汁之中,或是浸透了豉汁。鳳爪發(fā)得很是松糯,又帶點膠汁的黏連,香、甜、糯相交織,口感相當好。與其他港式點心相配,相得益彰。這種鳳爪算得上是餐桌上的???。
有種鳳爪,讓人癡迷,讓人瘋狂,那是在布袋澳的“發(fā)記海鮮酒家”。每次海鮮大餐之前,店家必定會送上一盤前菜——鳳爪。與別處不同的是,這鳳爪是連著腳桿的,因而長長大大,并不加什么有色醬料,而是鹽焗過的,呈奶白色或蛋奶色,又不知用的什么工夫,蒸發(fā)得夠糯夠黏,而且調味咸淡適中。一盤上來,眾人爭先恐后,你一只,我一只,很快清空。食完,手上黏得很,得用茶水來洗。而每每仍有人高呼:“再來一盤!”我曾經陪一位老領導去這家店吃白桿鳳爪,因為味道實在好,他竟一口氣連啃10多只,方才罷手。食畢,還連聲說:“好吃!好吃!”不過近來,可能是知名度高了,這種鳳爪不再白送,而是需要另點了。照舊,仍是十分受歡迎。
高級一點的,要數鳳爪與鮑魚或是海參搭配,自成一道美食,而且是用鮑汁烹飪,相當糯滑鮮美。在這一配搭中,鳳爪絕不遜色,菜式也絕不跌身價,在香港頂級的食肆??梢猿缘?。此時,鳳爪全然成為一種頂級美食,甚至是一種奢侈品了。
在大廚的巧手烹飪下,小小鳳爪千變萬化,翻出了很多花樣,這是其他食材很少見到的,諸如鹵味鳳爪、醬味鳳爪、泡椒鳳爪、蠔油鳳爪、鮑汁鳳爪、拆骨鳳爪等等。
雞,什么時候被稱作“鳳”?雞腳,又何時變成了“鳳爪”?恐怕也有一段歷史了。
據說,將雞譽為“鳳”,始自宮廷祭禮,《明宮史》曾有過記載??梢?,從明朝起,在祭禮中已有把雞當作鳳、作為上佳供品的事例。
有鳳,自然就有鳳爪了。可是,關于鳳爪稱謂的起源,卻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說是始于清初,當時有位大臣名叫田雯,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德州。莊里每逢四月二十八祭藥王,家家戶戶殺雞過節(jié),雞爪皆棄。而田雯素愛此物,于是,其弟子便挨家聚斂,逐戶尋集,湊齊百對,洗剝干凈,送至扒雞老店,求其與扒雞共煮,遂得美味。某次,恰有好友王士鎮(zhèn)來訪,田雯專以鳳爪相待。王見上桌時竟是雞爪一盤,十分讬異,于是問道:“何以冠名‘鳳爪?”田雯笑道:“君不見《爾雅·釋鳥》載:鳳者,乃雞頭、蛇頸、燕領、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雞除尺寸不夠,余者何處不似,又焉可不得稱鳳?”于是鳳爪雅名便傳開了。
鳳爪,不僅好名,而且好味,可謂實至名歸。
由于人們對于鳳爪的喜愛、好食,以至于常常出現食材供不應求的情況。于是便不得不廣開來源,從國外專門進口鳳爪。我有幾位廣東朋友就專門做進口冷凍鳳爪的生意,據說每天接貨的進口鳳爪就有好幾個集裝箱。
鳳爪雖小,工夫不少。加工鳳爪時,先要剪去指甲;還要放入沸水中汆燙,并加少量鹽花,以去除異味;還要用小刀將雞爪掌心的小塊黃色繭疤去掉,順勢還要褪去鳳爪上殘留的黃色外衣;燜煮時還另有一套程序。隨著菜式品種的不同,其調料與工藝也各不相同,甚至還有一些獨家秘方或手勢,而這正是商家最不愿意透露的。
鳳爪,少說也有幾百年的烹飪史。鳳爪的普及與發(fā)展,所體現的是一種“認真”,也體現出一種“創(chuàng)新”。正可謂:人生何處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莫談有止境。
把“下腳”做成“上品”,可能是香港人乃至廣東人的一項創(chuàng)舉。其中很出名的,恐怕就是把雞腳變成了鳳爪。真所謂“草窩里飛出了金鳳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