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
摘 要:要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必須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空間上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理論與實踐 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182-01
《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它也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在教學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職院校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研究》課題組對此進行了研究,認為要提高本課程的實效性,必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與其它課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時效性、理論性、現(xiàn)實性的特點,內容信息量大,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緊密,綜合性強、涉及面廣,既包括國際局勢、國內形勢,又包括黨和政府出臺的重大方針政策,社會熱點問題。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都在考慮如何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談到要提高教師素質,最好由專任教師任教,同時要求教師知識結構要多元化,要有經(jīng)濟學,法學,外交學校,歷史學等專業(yè)背景。有的研究者則認為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參與時政討論,定時組織學生收看新聞,以板報、短信、微博等形式發(fā)布每日要聞。有的研究者則認為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到的東西才會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須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這些研究者要么討論《形勢與政策》的理論教學,要么討論實踐教學,在具體的操作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還是分開的。理論教學基本由教師主導,教學的內容由教師確定,教學形式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實踐教學只是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安排的課時少,二者有滲透,但教學的空間和模式不同決定了這種滲透并不多。這種教學功能的定位與分工確實比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無論是在功能定位還是教學設計上,并不利于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補與融通。因此學生在參與的時候積極性還是不高,教學的效果仍然不夠理想。
2 如何進行整合
2.1 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設計
目前,《形勢與政策》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也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旧鲜怯筛鱾€學校參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導意見,自行選擇教學內容。這是這門課程的劣勢,同時也是優(yōu)勢。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教師在內容的把握上會存在混亂的現(xiàn)象,但同時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教師可以發(fā)揮主動性,根據(jù)當前熱點,所在地區(qū)的發(fā)展,甚至任教學校的學生專業(yè)情況等選擇教學內容。教師將選擇的教學內容分為幾個專題,讓學生選擇,得票數(shù)高的專題確定為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學生代表參與到教學內容的設計中來,每個專題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關注的是什么,教師在與學生代表討論之后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這樣確定下來的教學內容勢必能引起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也進行了思考,甚至爭論,這也是一種實踐。
2.2 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首先,教學內容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確定后,在教學中也要讓學生參與進來?!缎蝿菖c政策》課程主要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這些專題可以由教師來講,個別專題可以由學生來講,配合一定的獎勵措施,學生一定積極參與。學生在準備專題的過程中會查大量的資料,一方面增長了知識;另一方面也鍛煉了自身能力,對本國、本省、本市的情況會進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須爭取在每一堂課上設計一到二個有爭議性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好是當前熱點問題。如講我國目前的經(jīng)濟形勢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時,可以讓學生討論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余額寶”。
再次,圍繞重大節(jié)慶日,紀念日及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組織各種座談會、演講會,有針對性的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也可與團委、學生會合作開辦相應的社團,有些專題交給社團來負責,輪到某一專題時,邀請社團成員來為學生作報告。
最后,我們將每年高校都會舉辦的“三下鄉(xiāng),青年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與“形勢與政策”課結合起來,邀請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舉行座談會,談談自身的體會,感想,將他們的所見所聞與其他同學分享交流。
以上這些教學形式,把“教師講學生聽”變成“學生做學生講”,這些學生的見聞必然對其他同學的心靈產(chǎn)生影響,因為是自己的同學,他們的話更加可信,比聽教師講效果更好。
2.3 將社會實踐基地與網(wǎng)絡作為教學空間
以往的《形勢與政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受師資力量、學校條件,經(jīng)費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多數(shù)的教學空間都選用在階梯教室、學術報告廳中進行,一次性受眾面相對較大,僅憑教師或專家或學生的講解,即使運用多媒體設備予以教學輔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難以引起大多數(shù)學生對教學的共鳴,無法真正的融入課堂,從而降低對該課程學習的興趣,容易對該課程產(chǎn)生倦怠情緒,甚至是抵觸情緒。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空間的開放在《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空間限制,將該課程的教學空間擴大到教室以外的環(huán)境中去。如講民生問題這一專題時,我們就與團委和各系部開展的活動結合起來,要求學生組成小組,與常州社區(qū)居委會聯(lián)系,甚至帶領部分學生到社區(qū)作調研,回來撰寫調查報告,講這一專題時,請各小組匯報本小組的調查報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問題上才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今天的大學生都喜歡在網(wǎng)上與人交流,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將教學空間拓展到網(wǎng)絡。利用社科部創(chuàng)辦的網(wǎng)頁,我們專門開辟出“形勢與政策”師生互動專欄。教師在這里接受學生的訪問,解答學生對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的困惑。
參考文獻
[1] 寧小菊.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功能的互補融通—— 基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2] 黃興華.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教育探索,2010(7).
[3] 許彤.關于《形勢與政策》課開放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2 (6).
[4] 苑春玲.對提高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課教學效果的探索[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