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玲
摘 要:在新課程實改革進程中如何優(yōu)化教育資源,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具體實例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傳統(tǒng)教學 新型教學 多媒體技術 小學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0-0-01
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fā)揮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潛能和合作精神,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打造生命、高效的課堂,這些已經(jīng)成為新課標視域下的新型課堂的標簽。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夠通過悅耳輕緩的音樂、鮮活可愛的文字、色彩豐富的圖案,極大地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把文本資源與之有效整合,使課堂進入一個真實的文本模擬狀態(tài),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調(diào)動。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其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
1 多媒體技術手段,為課堂注入了音樂般的愉悅
音樂是人間的一股清泉,音樂是心靈的一串風鈴。多媒體技術手段是新型的教學手段,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撮香料。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既整合了文本內(nèi)容,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學中不能或缺的輔助教學手段之一。例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中一首詞,描寫的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漫步于黃沙道上,所見所聞到的是明月清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的美景,表達了詞人豐收在望時的內(nèi)心喜悅和激動之情。如何才能把詞中所描寫的情景通過課件烘托出來,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的情感與詞人情感達到共鳴,從而也生發(fā)出由衷的喜悅之情。筆者在課前通過查閱大量關于本首詞的教學案例和資源,通過整合和借鑒,制作了配有不同背景音樂的圖片:明月清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讓學生通過Flash播放的圖片,輕輕地讀上闋,在畫面和音樂的感染下,不但理解了詞意,而且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美感,他們似乎完全陶醉在黃沙道的美景之中,那種唯美的情懷,與詞人的心境不謀而合,真有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慨,為課堂注入了音樂般的美感和愉悅。此時,不需要教師太多的語言去點綴,而多媒體教學手段,把課堂裝點成美不勝收的黃沙道,激發(fā)了學生對美的感受體現(xiàn)。這樣的美景,為詞的下闋學習奠定了豐富的情感基礎。
2 多媒體技術手段,為課堂增添了圖畫般的色彩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文本的研究,使教材文本中需要豐富的內(nèi)容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放大和生動描述,這樣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還可以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蘇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的《奶奶的白發(fā)》,通過描寫奶奶與孫子的對話情景,彰顯了兩代人之間的親情。課文主要寫了奶奶和孫子之間的一段對話,表現(xiàn)了兩代人之間的親情。為了喚醒學生對“奶奶”的熟悉程度,筆者在課前擬將用“圖片猜游戲”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伊始,筆者用多媒體Flash軟件放了2張圖畫,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圖畫內(nèi)容背誦上學期學過的兒歌(《紫葡萄》、《變只大雁往南飛》)。小學生在圖片色彩的刺激下,紛紛想表現(xiàn)自己,小手不停地晃動。在孩子們的兒歌聲中,輕松地進入了“奶奶的白發(fā)”的新課學習中。這一情境的設置,既調(diào)動了學習熱情,又集中了學習注意力,何樂而不為?又如,《東方之珠》一課給我們介紹了香港的淺水灣、海洋劇場、銅鑼灣以及香港的夜景。課文語言優(yōu)美,把這幾處描寫得淋漓盡致。但是,如何把這些平面、靜止的文字演繹成一幅幅具體、真實的畫面呈現(xiàn)給學生,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軟件播放“飛機起飛”的相關影片,引導學生通過視頻資料走進香港,真正感受香港的繁華和美麗。這樣一來,學生進入到了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 多媒體技術手段,為課堂帶來了詩歌般的朦朧
詩歌的美在于朦朧,也在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新課標下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出現(xiàn),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籠罩了一層朦朧之美,讓學生在多媒體情境創(chuàng)設中更喜歡學習語文,使語文的工具性得到了極大的體現(xiàn)。例如,在《長江之歌》朗讀教學中,為了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理解對長江母親的“情懷”,此時可以播放歌曲《長江之歌》作為調(diào)動學生情感的最好調(diào)料。學生在音樂的烘托下感受“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情感。讀前一句時要醞釀感情,讀出深情和感恩,而讀后一句時要讀出對長江母親的贊美和無限的依戀。如果有些學生依然讀不出來這種感覺,那么教師還可以播放長江三峽江水滔滔不絕的畫面視頻資料,以及衛(wèi)星圖片上長江流經(jīng)我國各省的曲曲彎彎情景,來激發(fā)學生對長江母親的熱愛之情,也能夠理解詞語“哺育”、“挽起”的真正含義了。所以讀這兩句時,“哺育”、“挽起”要重讀,以增強情感色彩,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渲染一種淡淡的朦朧之美。課末,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蘇軾的《念奴嬌》,以擴展閱讀文本的視野,使長江之歌更加嘹亮和久遠。
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主要憑借一張黑板和一支粉筆,這使語文學科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廣泛性得不到充分的補充。再優(yōu)美、豐富的教師語言也無法把文本語言變成一幅幅趣味橫生的圖畫,一曲曲感人心扉的樂曲和一串串清脆悅耳的聲音,而多媒體技術就能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誠然,它并不排斥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也不否定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但是,如果傳統(tǒng)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技術手段的畫龍點睛下,一定會變得生命無限、色彩繽紛。
(山東省即墨市普東鎮(zhèn)任家屯小學,山東 即墨 266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