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恒++李曉東++趙家祿
摘 要:十八大以來,研究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成為熱潮,本文關心的卻是上個世紀同時期的土地流轉問題,上個世紀右江地區(qū)是一個政治熱點地區(qū),首先是邊境、第二遭遇政治大變革(這里是鄧小平領導百色龍州起義的地區(qū)),第三這里的土司制度存在了近1000年。本文研究了兩家末代土司轉讓土地的契約,分析當時的歷史狀況,解析土地買賣交稅的全過程。
關鍵詞:左江末代土司;土地;流轉
項目支撐:2014年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4KY005)
最近,有幸見到中越邊境中方一側的兩個末代土司轉讓土地的資料,略作研究整合,寫成此文以饗讀者!
1 賣田人身份考察
筆者看到的這幾份資料分別是民國十六年六月初八(1927年7月6日)簽訂的《李德普斷賣田契約》、民國十三年二月十八日(1924年3月22日)簽訂的《李德普賣田契約》、民國十七年11月2日(1928年12月13日)的官方給李德普所賣田地的《斷賣契紙》,以及民國十八年九月十五日(1929年10月17日)簽訂的《李玿賣田契約》,賣田人李德普是安平土州的末代土司,李玿是太平土州的末代土司。
太平土州、安平土州是北宋狄青平南之后北宋朝廷在左、右江區(qū)域設置的羈縻州,當時在這一區(qū)域設置的羈縻州有幾十個,主要用來賞賜留守戍邊的平叛功臣,后稱土司,土司的首領是世襲的,這些土司成了中越邊境的一道屏障,起到了保衛(wèi)國家領土的作用。
太平土州和安平土州位于今天的廣西大新縣界內,土州初建的時間是1053年,傳承至清末改土歸流。1907年,安平土州改土歸流,1911年太平土州改土歸流世襲告終。
2 契約信息
1、斷賣土地:廣西1950年以前一直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權屬包括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土地抵押權等等,所謂斷賣就是把土地所用權及其衍生的其他權利全部賣掉,也就是常說的賣“田骨”。
2、賣田人姓名、住所:(1)李德普,住所在安平土州州屬右邊。(2)李玿,住所在太平土州南廂。
3、賣田的原因:正用無銀、急款支需。說明卸任土司失去權力之后沒有找到謀生的方式,只能以收取地租和買賣土地維持日常開支。李德普比李玿更熱衷追求權力,花費自然比李玿更大一些,所賣的土地也比較多。
4、所賣田地的來源、位置、大?。?/p>
李德普賣的第一塊土地“土名喚那百格民,大小寬廣共有四片,坐落路邊處?!?,李德普賣的第二塊土地位于“岜賀上城田一子,土名喚那懷魚,坐落在村前邊河處大小共有兩片”。說明人類對土地的關愛,土司像對待人一樣給自己的每一塊土地都取了名稱,土地位于路邊,生產(chǎn)、生活都比較方便,土司在自己的管理區(qū)域擁有絕對的權威,道路自然也要按照土司的需要來修建。大新縣山多地少,大面積的田地不多,所以地契標明的不是田地的畝數(shù),而是大小四片和兩片。兩塊土地來源均為祖父遺下。李德普的祖父名叫李秉圭,擔任土司時間很長,記錄下來的事情也比較多。1836年安平土州發(fā)生屬民叛亂,時任土官李秉圭逃走。為了能夠繼續(xù)維護統(tǒng)治,1857年李秉圭將土司衙門遷到隴吾村。1869年,太平天國殘余勢力湯阿六部占領安平土州,1874年土官李秉圭經(jīng)過五年奮戰(zhàn)奪回權屬。
李玿所賣土地為“先祖遺下軍戶糧,田土名喚那布旁大小十四片。寬有六十把,地東近格岜散,西近金昌,南近珠林,北近新杏。坐落格岜散處,四界注明。”土地來源為先祖遺產(chǎn),土地分散共十四片,四至清晰。
5、優(yōu)先購買權的處置:
古人買賣田地宅院,族人親戚優(yōu)先,鄰居優(yōu)先。在族人、親戚、鄰居放棄購買之后才能對外人銷售,因此契約內有“先通族內,皆愿無受,后詢鄰舍,莫人承接”的字句。
6、中介方式:
古人買賣中介被稱為“牙人”,簡稱“牙”。中介什么就叫什么“牙”,中介土地房產(chǎn)的人就叫“房牙”,房牙也有國家出資的,也有私人出資的,分別被稱作“官牙”和“私牙”,不管官牙還是私牙都要經(jīng)過地方政府批準才能開業(yè)。三份契約都通過了中介,契約內稱作中引。
7、買主:
李德普的第一塊土地賣給了中區(qū)下利村農萬珍,第二塊地賣給了岜賀村農永明。李玿土地買主為伏均村杜品林。
8、土地類別、土地計量單位
李玿所賣土地的類別是軍戶糧田,土地單位是六十把。李德普1924年所賣土地單位一子,土地類別是上城田。李德普1927年所賣之田土地類別是旱田,土地計量單位一子。土地類別由政府規(guī)定,它關系到該田地納多少稅和田主出多少徭役,但土地類別是可以變更的,變更取決于田地主人向政府繳納多少手續(xù)費。一子相當于現(xiàn)在的3畝土地,60把相當于現(xiàn)在的1畝土地。
9、價格、付款方式:
李德普1924年所賣土地3畝價格洋銀二百毫,相當于大洋二十元整,每畝單價6.67元,1927年所賣土地3畝價格大洋二十五元,等于銀豪250角,每畝單價8.3元。李玿賣的田地一畝價格為大洋16元。均為一次性付款,而且是先交錢再交割土地。
10、日后爭議處理:
“自賣之后,其田或產(chǎn)出黃金,賣者不敢言贖;或變滄海,買者亦不敢追悔?!币簿褪钦f該土地一經(jīng)簽約、付款,買賣雙方均不許后悔?!疤扔心晟钤戮茫蛴型檬枳宀恍ぶ矫把园詩Z者,不論何處,上陳理論,系契內有名承擔責任,與買主不涉?!奔促u方牽涉的所有優(yōu)先購買人日后反悔,前來給買者搗亂,買者不用負責,由簽約的賣主和中保人負責處理清楚,給買者造成的損失由賣者與中保人負責追討。
11、田地稅賦:
李德普的第一塊土地每年納賦銀一角五仙,第二塊地“年中賦銀二角,買主自納,不關賣主之事”。李玿土地“年中自耕自割,照章納糧”。說明土地不管所有權歸到誰的名下,土地所有權人必須按國家給該土地規(guī)定的納稅標準照章納稅,不的推諉。endprint
12、賣田人、保人簽字:
李德普的第一塊土地簽約人為:斷賣田人李德普,中保人是李德普的兒子李少鶴,蓋章生效。李德普的第二塊土地簽約人為李天題筆,中保人是李德普的兒子李章(李少鶴)。鑒于賣地契約都是賣者寫給買者持有的賣地證明,賣地本人又是李德普,因此李天題筆的意思就是李德普親筆,李天就是李德普自己的本名,即李天字德普,李天為自稱,李德普是用來給他人稱呼的。李玿賣田契約的賣田人為李玿,簽約時加蓋的是他的私章:慎思堂李玿,中保人為李廣略,中介也叫通引為閉欽成。
13、過戶稅費
1928年廣西處于新桂系統(tǒng)治時期,時任廣西省主席是黃紹竑。當時的廣西財政廳規(guī)定:“凡民間典賣田地房屋,自立契日起,限八個月內一律投稅。每賣契價銀一元應收稅銀六仙,典契價銀一元應收稅銀三仙。仍用三聯(lián)契紙頒發(fā)各屬以備填用,凡業(yè)戶將草契投稅時,由地方官應按照草契將買主、賣主、典主、中證姓名籍貫住址確系中國民籍及所買所按田房畝數(shù),門數(shù),四至丈尺,坐落土名,價銀數(shù)目,逐一填入官契之內,仍將草契粘連加蓋,經(jīng)稅衙門印信,并與騎縫處填明契價稅銀各數(shù),以免蒙混。如系先典后賣,準予換用買契,投稅時,粘連典契扣還原納之典稅。其典契繳銷,至此項契紙每張收紙價銀四角,注冊費銀一角。除另刊典按契紙外,合將斷賣紙編號刊發(fā)。嗣后,無論漢屬、土屬,凡買業(yè)之戶,即便遵照購用,須至契照者?!庇矛F(xiàn)代語言解釋是:買賣土地8個月必須到財政部門繳納契稅,買賣土地稅率6%,典當土地稅率3%,草簽的協(xié)議一定要在財政部門換成政府的標準合同,但草簽協(xié)議一定要粘在標準合同上,并加蓋政府的騎縫章,先典當后變更為買賣土地的,按買賣土地納契稅,原來繳納的典當契稅可以退回,但原來的典當契約也要粘在土地買賣官方標準合同上,每次購買標準合同的費用為四角銀元,每次辦稅的注冊費用為銀元一角。
李德普賣地時間是1927年7月6日,買家農萬珍繳納契稅的時間是民國十七年十一月二日(1928年12月13日),超過了8個月的時限,沒有出現(xiàn)罰款的信息,契稅為25元的6%,合大洋一元五角,標準合同四角,注冊費大洋一角,合計大洋二元。因草契已由賣家交給買家,草契已受民間習慣保護,堅持納稅換成官契應該是買方的要求,因此過戶的官方費用應該由買方支付,賣方配合辦理相關手續(xù)即可。
當時的官方標準合同是在同一張紙上分成左右兩部分,兩部分中間蓋有廣西財政廳的騎縫章,撕開后左邊部分留給財政廳存檔,右邊部分交給買家作為所買土地的產(chǎn)權證明。
參考文獻
[1]《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碑文、契約資料集》[M]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張立恒(1966-),女,廣西南寧人,南寧日報記者。
李曉東(1967—),男,河北昌黎人,教授,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房地產(chǎn)開發(fā)與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