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曲
《人性的枷鎖》中主人公菲利普的特點
劉 曲
《人性的枷鎖》是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享譽于世的作品。該小說具有明顯的自傳色彩,小說從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和早年人生經(jīng)歷出發(fā),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前半生的迷惘、探索、失望、挫折、和痛苦。故事中,作者大膽地運用了寫實與虛構(gòu)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描寫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會從精神到物質(zhì)上對人的折磨與奴役。
患有先天性跛足的菲利普,在他九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他只好到伯父家住,這些災(zāi)難無情地奪走了他享受正常生活的權(quán)利。他從小就被朋友嘲笑、排斥,沒人的時候默默哭泣。他很是躊躇,于是他虔誠祈禱,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幫助。但是伯父的病故使他繼承了一筆財產(chǎn),三十歲的菲利普走出了谷底。他用溫柔去對待每一個人,付出關(guān)心,就算是梅露德蕾,他也無條件卑躬屈膝。他不再對她依戀,擺脫不堪的往事,他遇見了健康、沉靜的女孩——莎利,她和病態(tài)、淺俗的梅露德蕾形成強烈的對比,盡管她不是菲利普的最愛,卻始終撫慰著菲利普受傷的心靈。
既然說到主人公就不得不說一下作者,因為文章有時候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就矛盾而言,毛姆說過:“自私、唯心論與淫蕩、羞怯、無勇敢、怠惰、敏感、固執(zhí)和缺乏自信,一個人如果可以具備這些東西就會形成矛盾的統(tǒng)一?!保?]《人性的枷鎖》是當時社會矛盾的真實寫照,并指出了那個時代社會現(xiàn)實中存在的很多弊端。主人公菲利普接觸到了社會中的不同成員,他的女友米爾德麗德——點心店女招待員,是一個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元素。當菲利普忘記一切傻傻地愛著米爾德麗德時,她卻同米勒私奔。雖然最后她還是選擇懸崖勒馬回來了,但這卻給了菲利普重重的一擊。米爾德麗德是一個視金錢至上的女人,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她認為女孩子只要嫁得好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完全把自己的存在寄托在別人身上,結(jié)果不用多說,她最終只能得到悲慘的下場,淪為賣笑的人。
難以置信的是菲利普對米爾德麗德的所作所為:無論她怎樣地傷害著菲利普,菲利普還是堅持傻傻地為她付出。米爾德麗德可以說是一個薄情寡義的女人,因為她對自己的孩子都是無法給與母愛的(她與米勒的孩子,后來被她處死),她還表現(xiàn)出極端傾向,更不用說去對別人有多人情味了。在和菲利普交往期間,她對菲利普的真情實意表現(xiàn)出極大的漠視,更為可惡的是她明明知道自己有性病還將性病故意傳染給別人。她想要報復(fù)社會對她的不公正,所以這種極端的方式是她最好的選擇。這表明她對社會中存在著的諸多的矛盾持有嚴重的可以說是消極或者病態(tài)的態(tài)度。從社會道德的層面來看,米爾德麗德無情無意、喪盡人性、作惡多端,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她的行為可能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令她著實是萬般無奈的、帶有被迫的感覺。經(jīng)過和米爾德麗德的戀愛,菲利普歷盡苦難,不得不承受著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復(fù)雜關(guān)系和人情冷暖給他帶來的疼痛。表面上看菲利普像是擺脫了不現(xiàn)實的情欲折磨,更高點是進入了心曠神怡的境界,但是事實上在他身上時刻反映著社會中存在的矛盾。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里典型代表的菲利普,他的理想和希望不得不化成泡影,社會總是支配著他的生活和命運,他無法自作主張并在很多情況下受著社會的束縛。
在《人性的枷鎖》中,毛姆的人生態(tài)度表明其個性方面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之處。作為一個正常人應(yīng)該具備的共性他有,但是他的個性卻占到了主導(dǎo)地位,這么多年來,毛姆在對生活、朋友的態(tài)度上總是一成不變,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有規(guī)則、原則的人。他視一切都像是風輕云淡,雖然他缺少一份遠大理想,但是他就是喜歡在自己不被打擾的世界里生活,也許只有那樣才不會讓他感到疲憊。毛姆就是一個充滿“個性”的臨床醫(yī)生,有時候他喜歡評判別人的對錯、善惡。按照羅賓·毛姆的觀點,他就是一個膽怯而且還帶有悲觀情緒的社會旁觀者。
有的人認為:“就菲利普而言,他的跛足很可能就是毛姆命運中有口吃的小說式寫照?!保?]這也許就是畸形足的一個象征。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他的口吃可以治好的話,威廉也許就可能不會成為不可知論的人;要是他不是口吃的話,幾乎可以說威廉成不了一名作家;他有可能會像自己的兄弟一樣成為一名律師??诔赃@個缺點使威廉變得寡言自卑;口吃恰恰促使他成了一位很好的旁觀者;也促使他成為一個對生活冷漠的觀察者,這些現(xiàn)象都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也許口吃才使得他的散文精煉、清晰??诔允顾膶υ捛擅钭儞Q著而且一直保持著和諧平穩(wěn)??诔栽谝欢ǔ潭壬洗偈顾擅??!保?]在《人性的枷鎖》中,描述菲利普與姑娘打交道缺乏很大經(jīng)驗一事,作者寫道:“他的想象力,還有他看過的書籍,喚起一種想在女子面前保持風度的愿望……存在著病態(tài)的羞澀心理,但是他又確信自己本能應(yīng)該顯示出狂放不羈、風流倜儻的騎士風度,結(jié)果可想而知當然被折騰得不知該如何是好了?!保?]
《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它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可以把故事編制成一幅畫面讓人能夠一目了然,小說生動地刻畫出現(xiàn)實中的人物的性格特點,使人不得不嘆一句人性險惡。社會現(xiàn)實就是很多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卻得不到救治。有社會矛盾并摻雜著許多個人矛盾令小說更加富有趣味性。
[1][3]李雪順.生命似輕塵 死去也徒然——從《人生的枷鎖》看毛姆的生命觀[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4):35,29.
[2]許娟莉,韓魯華.超越感性回歸理性——對毛姆《人性的枷鎖》的接受與解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40.
[4]段建軍,楊麗.在失落中尋求愛的寄托——評析毛姆《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的情感歷程[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1):23.
劉 曲,女,遼寧錦州人,遼寧醫(yī)學院外語教研部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育及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