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遠
北京、南京、重慶、成都等不少城市都有地名“菜市口”,唯有北京菜市口故事最多。
遼代京城有八個城門,東面自南向北是“安東”“迎春”二門,菜市口位于安東門外的郊野;金代城廓擴大,東面自南向北有“施仁”“宣耀”“陽春”三門,菜市口地處施仁門內(nèi)的丁字街;元代時,菜市口一帶成了大都城(現(xiàn)今內(nèi)城)城外西南的地域;明代開始成為京城有名的蔬菜市場,時稱菜市街。
清代把已經(jīng)很繁華的菜市街更名菜市口,并將其當作處決犯人的刑場?!巴瞥鑫玳T斬首”就是拉到菜市口砍頭,所以菜市口曾是“刑場”和“砍頭”的代名詞;同治皇帝的顧命大臣愛新覺羅·肅順和“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康廣仁等人,均在此地成了刀下鬼。
北京的城門各有各的主要功能,正陽門東側的崇文門進酒車,俗稱“酒門”;而西側的宣武門出囚車,故稱“刑門”和“死門”。每年秋天,都察院、刑部和九卿等共同會審犯人,被判秋后問斬者,一律在冬至前處斬(秋決)。
處斬前夜獄吏通知犯人,并送來“辭陽飯”。行刑日天亮前,囚車拉著死囚出宣武門直奔刑場。
路過宣武門外一家“破碗居”時,犯人有權要求停車喝酒。這家酒館把烈性白酒與黃酒混合增加酒力,犯人喝了酒多呈醉酒狀。
明永樂三年(1405),醫(yī)學家丁鶴年創(chuàng)建的藥店“鶴年堂”在菜市口開業(yè);嘉靖二十四年(1545)嚴嵩做宰相時為其重寫了匾額。
刑場的位置就在鶴年堂藥店對面的鐵門胡同南口馬路上,每次行刑前一天,鶴年堂門前搭席棚,店門口設置監(jiān)斬官的座位,座位前是擺著朱墨、錫硯和筆架的長桌,筆架上放著與犯人數(shù)字一致的新筆。
犯人送到刑場后由東往西排列,行刑者執(zhí)“鬼頭刀”砍下人頭,一一提到監(jiān)斬官面前,監(jiān)斬官拿筆在頭上點一下,然后掛在街心木樁上示眾。
尸體運走后,用黃土覆蓋血跡,次日清晨菜市恢復交易,熙熙攘攘如常。
那時,鶴年堂藥店制作一種麻醉藥“鶴頂血”,吃了全身麻木,痛覺消失,所以在刑前家屬給犯人買“鶴頂血”服下,故此有歇后語:“到鶴年堂討刀傷藥——死到臨頭?!?/p>
當年藥店掌柜王圣一對六君子十分敬重,行刑前從壇中取出“鶴頂血”分發(fā)給六君子,六君子肅然而立,無一人接受。
菜市口不僅是清代的刑場,明清兩代不少名人也與這一帶有關,諸如嚴嵩、楊椒山的宅邸,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康有為、劉光第、譚嗣同、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的故居,秋瑾任教的女學堂,以及湖南、中山、紹興等多個地方會館。
如今,由于路面向南北拓寬,在一個殘存的破舊胡同,如果沒有住戶的門牌號,很難認定就是當年赫赫有名的鐵門胡同。胡同南口對面的鶴年堂已向南移,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鶴年堂中醫(yī)醫(yī)院”和“鶴年堂中藥研究院”,鶴年堂分店遍及京城各地;其他歷史遺跡已被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所吞沒而難以尋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