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喚起論”為核心的“美在關系說”

      2014-12-04 09:15:18曾仲權
      武陵學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狄德羅客觀事物悟性

      曾仲權

      (復旦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33)

      狄德羅的“美在關系說”是18世紀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重要美學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狄德羅對這一思想的論述主要見于《關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質(zhì)的哲學探討》(簡稱《論美》)中。長期以來,人們對狄德羅的“美在關系說”有不同的看法,如認為其屬于唯物主義反映論、運動論①。在筆者看來狄德羅的“美在關系說”是建立在“喚起論”基礎上的,本文試圖對這一著名命題進行進一步探索,以就教于學界同仁。

      一 關系與“喚起論”

      “人們會問我,你說的關系是指什么”[1]30,狄德羅的回答是:“一般說來,關系是一種悟性活動。”[1]30朱光潛先生在《西方美學史》中將“悟性”譯為“理解”[2]268,法文原文為entendement[3],宗白華先生在翻譯《判斷力批判》時將與理性相關的“知解力”譯為“悟性”[4](Verstande[5]),而德文Verstande和法文entendement含義相同[6]。由此可見,狄德羅《論美》中的“悟性”(entendement)應該指的是主觀的理性能力。所以,關系即是一種主觀理性能力的活動。狄德羅對這種主觀理性能力的活動做出了明確說明:“凡其本身含有某種因素能夠在我的悟性中喚起關系這個概念的一切,或喚起這個概念的一切。”[1]25這種主觀理性能力的活動是指一種喚起(réveiller),即“凡其本身含有某種因素”在我的主觀理性能力即“悟性”中“喚起關系這個概念”的活動。在這一喚起活動中,不僅在悟性之中存在關系概念,而且在事物本身之中含有喚起悟性中關系概念的某種因素。“盡管從感覺上說,關系只存在于我們的悟性里,但它的基礎則在客觀事物之中……這是因為,必須把物體所具有的形式和我對他們所抱有的概念這兩者很好的加以區(qū)別?!盵1]30事實上,在狄德羅看來,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客觀事物本身含有的喚起悟性中關系概念的“某種因素”或所具有的具體形式和在悟性中喚起的關系概念一樣,也是一種關系。這些因素和具體形式在狄德羅看來指的是客觀事物所包含的秩序、比例、聯(lián)系、安排、對稱等關系。而存在于客觀事物中的這些關系,和這些客觀事物本身所包含的關系因素對存在于悟性中的關系概念的喚起活動,就是他所說的真實的關系和見到的關系?!拔野殃P系分成真實的關系和見到的關系兩種,但還有第三種關系?!盵1]30和這兩種關系不同的第三種關系是“智力或虛構的關系,即似乎是由人的悟性放進事物里去的關系”[1]31,這種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形式賦予質(zhì)料和康德所謂的知性憑借范疇賦予質(zhì)料以形式的意味,它們都是用先天和先在的關系概念去賦予客觀事物以形式,是一種悟性的賦予活動。正如上文所說,在狄德羅看來關系是一種喚起活動,因此狄德羅將“智力和虛構的關系”排除在外?!耙虼宋艺f,一個物體之所以美是由于人們覺察到它身上的各種關系,我指的不是由我們的想象力移植到物體上的智力的或虛構的關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實關系,這類關系是我們的悟性借助我們的感官而覺察到的?!盵1]26狄德羅所謂的作為一種悟性活動的關系必須通過感官起作用。如果說存在于客觀事物中真實關系喚起了悟性中的關系概念的話,那么感覺,即感官經(jīng)驗是喚起的方式和途徑。至此,在狄德羅那里,“關系”一詞包含三層含義:一是“真實的關系”,即存在于客觀事物本身的某種因素和具體形式,不是先在的由人的想象力移植到物體上的或者悟性賦予的,而是事物本身的真實關系;二是作為概念存在于主觀理性能力即悟性之中,“盡管從感覺上說,關系只存在于我們的悟性里”;三是悟性活動或者說“見到的關系”,即存在于客觀事物中的真實關系借助人的感官被悟性所覺察到,繼而喚起了存在于我們悟性里的關系概念的悟性活動,是一種喚起活動。在這三種關系中,作為悟性活動的關系起到了連接真實關系和存在于悟性中的關系概念的橋梁作用,而這種橋梁活動的實質(zhì)是一種喚起活動,需通過感官覺察、感覺經(jīng)驗來實現(xiàn)。

      這是狄德羅比較明確的談“關系”的文字,此外他還在美的分類和舉例中間接透露了它的“關系”內(nèi)涵。他認為事物有真實的美和相對的美?!叭魏我粋€物體,我們都可以孤立地對他本身進行觀察,或者與其他物體聯(lián)系起來觀察”[1]27。孤立地看事物“在他們的構成部分之間看到了秩序,安排,對稱,關系”[16]所喚起的關系概念而形成的美屬于真實的美。在同類事物之間或不同類、不同種屬的事物之間哪一物“在我心中喚起的關系概念最多”[1]27,哪一物也就相對的美。在這里,“關系”實際上包含兩層意思,即物自身的關系和在物之間物自身關系喚起關系概念程度之間的比較。前者即是上文所說的真實的關系,后者則是在物之間對悟性活動或者說見到的關系程度之間的比較。

      此外,他在談到“讓他死”這句話美不美時也談到了“關系“。單純地看這句話既不美也不丑,但是當知道這句話是父親看到他僅剩的一個兒子在關系到祖國榮譽的戰(zhàn)爭中要戰(zhàn)死時所說的,這句話“逐漸變美,終于顯得崇高偉大了”[1]29。但是如果把環(huán)境和關系改變一下,讓司卡班說就會變得很滑稽。如果再換換環(huán)境,“‘讓他死’這句話將變成逗趣的了”[1]29。狄德羅反復強調(diào)了“環(huán)境”一詞,比如,“隨著我對這句話和當時的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做一番闡述”、“如果把環(huán)境和關系改變一下”、“再換換環(huán)境”[1]29。最后他得出結論說““美總是隨著關系而產(chǎn)生,而增長,而變化,而衰退,而消失,正如我們前面說的那樣。”[1]29狄德羅在前面說:“根據(jù)物體的性質(zhì),根據(jù)它使我們感覺到的關系的數(shù)量,根據(jù)它所引起(exciter)的關系的性質(zhì),這物體是好看的,美的,較美的,極美的或丑的;卑下的,小的,大的,高尚的,崇高的,夸張的,滑稽的或逗樂的?!盵1]28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讓他死”這句話由既不美也不丑,到顯得崇高偉大,再變得滑稽,最后變成逗趣并與前面提及的這物體是崇高的、滑稽的或逗樂的相對應。因此這里的環(huán)境和關系相關,不同的環(huán)境意味著不同的關系的數(shù)量和引起關系的性質(zhì)不同;環(huán)境不同,喚起②關系的數(shù)量和性質(zhì)也就不一樣,不同的環(huán)境即喚起不同的關系,因此一句話的美和丑也大不相同。朱光潛先生將這種“環(huán)境”稱為“情境”。由此可見,環(huán)境的內(nèi)涵應是喚起關系的情境,是客觀事物的關系因素喚起主觀理性能力(悟性)中的關系概念喚起的情境。

      因此,狄德羅的“關系說”事實上是以“喚起論”為核心的關系說,其“關系”包含四層含義:真實的關系、存在于悟性中的關系概念、悟性活動(喚起活動)或見到的關系、喚起關系的情境。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狄德羅的“關系”是一種反映論。在筆者看來,狄德羅的“關系說”是一種“喚起論”,而且這種“喚起論”既不是經(jīng)驗主義,也不是理性主義,更不能歸之于反映論。這是因為,在狄德羅看來“關系”的概念既不是經(jīng)驗歸納總結得來的,也不是先天存在于理性之中運用理性范疇對外物賦予的關系形式?!拔业奈蛐圆煌矬w里加進任何東西,也不從那里取走任何東西?!盵1]25關系概念在他看來是作為伴隨著感覺和思維機能與生俱來的需求,是思維機能的需求,關系概念首先是作為先天必然的可能性存在于悟性之中的。他給耶穌會教士安德烈神甫的《論美》一書以極高的評價,認為“它的著作唯一令人感到不足之處也許就是沒有論述我們內(nèi)心對比例、秩序和對稱的概念的根源”,“人們看不出他認為這些概念是后天獲得的,人為的,還是先天具有的”[1]22。狄德羅揶揄地為他辯解道:“他那部著作演說味道遠較論理味道濃厚,因此就使他離開了我們在下面要討論的那個問題?!盵1]22為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狄德羅是要回答諸如比例、秩序和對稱的這些關系概念是“后天獲得,人為的,還是先天具有的”這一問題的。在狄德羅看來,“感覺和思維的機能是與生俱來的,思維機能的第一步在于對感覺進行考察,加以聯(lián)系,比較,組合,看到其相互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和不協(xié)調(diào)的關系等等”[1]22,因此思維機能具有通過感覺考察關系的“與生俱來的需要”,這就是說關系概念首先是作為先天必然的可能性存在于悟性之中。要實現(xiàn)思維機能這種需要,須通過一些手段來實現(xiàn),“這手段是工具,機器或諸如此類的發(fā)明”[1]23。而且“是我們需要和我們機能的直接運用”,因為“任何機器都需要組合,需要把致力于同一目的的各部分加以安排”[1]23,這就涉及到關系。同時他又認為:“自我們出生,他便向我們提供關于秩序,配合,對稱,結構,比例,統(tǒng)一的概念;所有這些概念都來自感官,都是人為的。”[1]23事實上,狄德羅是想說,思維機能在悟性之中只是提供了覺察關系的先天必然可能性,關系概念需要通過后天的習得來獲得,才能成為存在于悟性中的關系概念,而習得依賴于工具、機器和發(fā)明的手段,通過感官人為的習得。“這些概念,與其他概念一樣,建筑于經(jīng)驗之上;我們也是通過感官而獲得這些概念的?!盵1]23同時,他強調(diào)對關系概念的習得不僅是先天可能的而且是先天必然的,“即使沒有上帝存在的概念,我們也同樣會有這些概念;它存在于我們心中遠遠地先于上帝存在的概念”[1]23。當我們通過習得,將基于思維機能需要的關系概念在悟性中的先天必然可能性轉化為存在于悟性之中的關系概念之后,喚起就發(fā)生了。在主體和客觀事物相遭遇時,存在于客觀事物的關系因素不斷地喚起主體習得的關系概念。誠如狄德羅所說:“我們運用智力機能,我們必須通過發(fā)明和機器等等來滿足我們的需要,這兩者一旦在我們的悟性中勾畫出關于秩序、關系、比例、聯(lián)系、安排、對稱的概念,我們便發(fā)現(xiàn)自己被大量物體所包圍,而這些物體中,同樣的概念可以說是無限的重復著。我們在宇宙中每走一步就有某個產(chǎn)品來喚起這些概念。”[1]24需要強調(diào)的是,思維機能對關系覺察的需要不僅促使了關系概念的習得,而且也使習得之后外物喚起悟性之中的關系概念成為必然?!斑@些概念每時每刻,從四面八方進入我們的心靈”[1]24,一切的一切都在喚起“我們從孩童時代起就熟悉的原則(關系概念)”[1]26。所以,在狄德羅這里“關系”既是先天必然的,又是后天習得的。

      狄德羅的關系說是“喚起論”,不能歸之于反映論。反映論分為兩種,即舊唯物主義的機械反映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舊唯物主義的機械反映論指的是認識是意識對客觀事物的映象。以洛克的“白板說”為代表,列寧將其稱為“鏡子說”,它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離開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把認識看成是直觀的照相式的消極反映”[7]194。而馬克思的反映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對外在事物的反映,同時將辯證法納入反映論,強調(diào)人的能動性,強調(diào)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產(chǎn)生并隨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7]194。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的劃分[7]194,狄德羅的“喚起論”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之前產(chǎn)生,因此不屬于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同時它也不屬于舊唯物主義機械反映論。因為,狄德羅的“喚起論”不是對外在的客觀事物照相式或鏡子式地機械反映,而是外在的客觀事物的關系因素(真實的關系)喚起了主體悟性中經(jīng)過習得的關系概念,在主體那里不表現(xiàn)為映象(mapping),即“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以感覺、觀念或思想的形式再現(xiàn)”[7]193,而表現(xiàn)為喚起了經(jīng)過習得而存在于悟性中的關系概念。正如前文所說,悟性是主觀理性能力,屬于主觀意識范圍。而在習得關系概念之前,關系概念只是作為滿足思維機能需要的先天必然可能性存在于悟性之中,在習得關系概念之后,它才作為關系概念存在于悟性之中。那么無論之前還是之后,兩者都表明主觀意識不是白板一塊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映象,不是照鏡子式地反映和再現(xiàn)客觀事物,在認識客觀事物之前,存在于悟性中已經(jīng)習得的關系概念已經(jīng)預先存在?!拔业奈蛐浴膊粡哪抢锶∽呷魏螙|西?!盵1]25因此,狄德羅“美在關系說”中的關系,是一種喚起論,而不是反映論。

      二 “喚起論”的四種關系及其本質(zhì)

      對于“喚起論”之中的四種關系,都和美相關?!叭欢?,我認為,不論是怎樣的關系,美總是由關系構成的”[1]31“對關系的感覺就是美的基礎”[1]34。因此,美的本質(zhì)在狄德羅看來就是美在關系。如果說狄德羅的“關系”包含“喚起論”中的四種關系的話,那么“美在關系說”也是建立在“喚起論”之上的。具體說來它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美在客觀事物中的關系因素;二是美在客觀事物中的關系因素喚起通過習得、存在于悟性之中的關系概念;三是美因喚起關系的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四是美是以通過習得獲得的、存在于悟性之中的關系概念為基礎的。需要注意的是,情境是喚起關系的環(huán)境,情境本身不能成為美,只是美在關系的影響因素。同時,存在于悟性中的關系概念本身也不能成為美,而是美在關系的必要因素和必要條件。

      狄德羅在《論美》中,主要闡述了美在喚起論的四種關系的前兩層含義,他先后兩次從不同角度對美進行了分類。第一次從主體與對象的角度將美分成外在于我的美和關系到我的美。“兩個定義的區(qū)別是,前者是能夠喚起,指客觀存在的美;后者是已經(jīng)喚起,則成為關系到我的美,即已經(jīng)被感覺到的美?!盵1]25這就在美學史上將客觀存在的美和主觀存在的美的討論結合起來。前者只是客觀事物本身包含某種因素,具備在我的悟性中喚起關系概念的潛能,尚未經(jīng)過感覺轉化為主觀的關系到我的美?!拔野逊彩潜旧砗心撤N因素,能夠在我的悟性活動中喚起‘關系’這個概念的,叫作外在于我的美。”[1]25而后者則是已經(jīng)經(jīng)過感覺在我的悟性中喚起了關系概念?!胺彩菃酒疬@個概念的一切,我稱之為關系到我的美?!盵1]25從前者到后者是由客觀對象向主觀的過渡,是審美活動由潛在到發(fā)生的過程。外在于我的美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客觀事物成為審美對象必須具備的客體條件,當然這種客體條件是以滿足喚起審美主體悟性中的關系概念為基礎的。而關系到我的美則是這種具備滿足喚起審美主體悟性中的關系概念的審美對象,被審美主體感覺到,在審美主體的悟性中喚起了關系概念而形成的。前者和真實的關系相關,后者和見到的關系相關。因此,他又說前者是真實的美,后者是見到的美。

      狄德羅隨后又從觀察角度對美進行了分類,他說:“任何一物體,我們都可以孤立地對它本身進行觀察,或者與其他物體聯(lián)系起來進行觀察?!盵1]27孤立地觀察物體,“在他們的構成部分之間看到秩序,安排,對稱,關系”[1]27,以此獲得的美是真實的美。如果和其他同類、不同類的事物進行比較所得出的美是一種相對的美。事實上,這是對美的一種評比,其實質(zhì)是在不同的事物中,對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的關系因素喚起悟性中關系概念程度的比較,也即是對見到的關系和見到的美的比較。因為“如果我要把這朵花,那條魚與別的花和別的魚聯(lián)系起來觀察,當我說他們是美的,那就是說,在他們同類的物體中,在花類和魚類中,這朵花和那條魚在我心中喚起的關系概念最多”[1]27。但是,是通過不同的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的關系因素喚起悟性中關系概念程度的評價見出相對美,還是“把凡能喚起與應做比較的東西之間的恰當關系的一切”[1]28看作美,狄德羅在表述上有一些含混。但根據(jù)他自己所定的觀察角度的分類依據(jù)來說,相對美應該指的是前者。

      由此可見,狄德羅在談論關系和美時有三種情況:其一,事物自身含有某種因素,具有在審美主體的悟性中喚起關系概念的潛能,這是外在于我的美;其二,事物自身已經(jīng)在審美主體的悟性中喚起了關系概念,這是關系到我的美或者說見到的美;其三,事物自身各部分之間具有的關系因素諸如秩序、對稱、安排的美。而相對美只是第二種在不同類和種屬之間客觀事物的關系因素喚起悟性中關系概念程度的一種對比所得出的美的等差,即相對的美和相對的丑。所以這三種美可以歸納為:關系潛能美、已喚關系美和本身關系美。前兩種是和喚起審美主體的關系概念和觀念相關,后一種則是因為客觀事物本身存在的客觀的關系而美,不僅因為和關系概念相關,而且往往是因其關系的具體形式因素而美,諸如對稱、秩序等。

      以上三種美的分類實際上可以歸結為兩種,即真實的美和見到的美。這是因為關系美實際上也是客觀事物本身含有的喚起存在于主體悟性中的關系概念的“某種因素”,和關系潛能美(外在于我的美)一樣,和真實的關系相關。因此,我們可以用表來總結狄德羅的美的分類(見表1):

      ?

      狄德羅關于美的分類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們關于狄德羅美在關系說是以“喚起論”為核心的論斷。他不僅從“能夠喚起”和“已經(jīng)喚起”兩個方面規(guī)定了美在關系中的美的類型,而且其關于相對美的論述也和喚起相關,即在不同類和種屬之間,客觀事物的關系因素喚起存在于主體悟性之中的關系概念的程度的比較。因此,在狄德羅那里,美根源于喚起,美的本質(zhì)在于已經(jīng)喚起的關系(見到的關系)和能夠喚起的關系(真實的美),“人們愿意的話,也可以稱之為永恒的、本原的、至高無上的、美的基本法則”[1]23。當然,按照狄德羅的看法,從終極源頭來說,和“喚起論”中的關系相關的美根源于思維機能對關系進行覺察的“與生俱來的需要”?!八季S機能的第一步在于對感覺進行考察,加以聯(lián)系、比較、組合,看到其相互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和不協(xié)調(diào)的關系等等?!盵1]22需要強調(diào)的是,和喚起的關系相聯(lián)系的美在狄德羅那里不僅是現(xiàn)成的,而且更具有生成的意味??陀^事物的真實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美,而客觀事物的真實關系喚起存在于主體悟性之中的關系概念是已經(jīng)喚起的見到的美。前者是現(xiàn)成的,后者則是伴隨著喚起活動(悟性活動)而生成的。如前所述,從前者到后者,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審美活動由潛在到發(fā)生的過程,當喚起發(fā)生的時候,審美活動就發(fā)生,已經(jīng)喚起的見到的美,意味著生成了見到的美。同時,狄德羅已經(jīng)意識到,和客觀事物的真實關系相關的客觀存在的美(真實的美)只相對于人才有意義。他說盧浮宮的門面的各部分之間具有關系因素的“原有的這種或那種安排”,“不管有人還是沒有人,他并不因此而減其美,但這只是對可能存在的、其身心構造一如我們的生物而言,因為對別的生物來說,它可能既不美也不丑,或者甚至是丑的”[1]25。

      三 知識啟蒙視野下美的判斷分歧的原因

      美的判斷的分歧在狄德羅那里實際上是客觀事物喚起潛能的差異在主體上的表現(xiàn)。但是,他沒有單純地從客觀事物的角度尋找美的程度不同即美的判斷不同的原因。因為在他看來,諸如盧浮宮的門面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因素和客觀事物真實關系相關的客觀存在是美的,只有相對于人才有意義。沒有脫離于人而存在的絕對美,“沒有絕對美”,“存在著兩種美,真實的美和見到的美”[1]25,但都必須“從我們的角度來看”[1]25。這里的“我們”正是“其身心構造一如我們的生物”,即作為主體的人。同時,狄德羅通過觀察角度的不同提出的相對的美,其實質(zhì)是對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的關系因素喚起悟性中關系概念程度的比較。狄德羅認為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的關系因素喚起悟性中關系概念程度不同的原因,也必須從人的主體方面去尋找。狄德羅正是從這個角度考察了判斷美的程度不同的12個原因。

      在狄德羅看來,判斷美的程度不同的第一個原因即來源于所見到的關系。他認為,所見到的關系與人所習得的、掌握的知識和才能相關。具有豐富知識和經(jīng)驗的人見的關系類型多,所以能做出更準確、更深刻的判斷?!按蠹叶汲姓J美是存在的,它來源于所見到的關系;但由于人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有多有少,判斷、思考以及觀察的習慣有深有淺,智力的天賦也各不相同,于是人們便說某個物體是貧乏的或豐富的,混亂的或充實的,平庸的或累贅的”[1]35,而且他在對相對的美的評論時也強調(diào)了人所習得的知識的重要性?!斑@條比目魚,在植物和魚類當中是美的和丑的,必須對大自然有豐富的知識才能說”“必須看過許多魚類和植物之后才能說”[1]27。由于人知識的多寡不同,人們從見到的關系所感覺到的美就各不相同。同時具有豐富的知識的人能夠對關系的多樣性和對事物的整體性認識更加深刻。人對關系的多樣性和對事物整體性的把握在狄德羅看來是影響美的判斷的第二和第三個原因。關系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只能見出部分關系,而且不同的人見出的關系不一樣?!叭藗兛吹酱罅扛鞣N各樣的關系”“人們抓住全部關系還是只抓住一部分的關系,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物體的美有截然不同的看法”[1]27,而且人們對整體中的關系認識有深有淺。因此,在判斷美上產(chǎn)生分歧的這些原因都和人們所習得的知識相關,“人們都是從自己的技藝和知識出發(fā)來看一切事物的”[1]35。于是,狄德羅甚至直接說“不同的才能和知識是產(chǎn)生判斷分歧的第五個原因”[1]37。

      狄德羅將人所習得的知識和才能作為判斷美的程度不同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百科全書派的知識啟蒙的立場。事實上,狄德羅的《關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質(zhì)的哲學探討》一文“系狄德羅為《百科全書》撰寫的‘美’的詞條。于1752年載于《百科全書》第二卷”[1]37?!栋倏迫珪肥?8世紀法國啟蒙主義的代表作,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法國啟蒙主義高潮的到來。在編撰《百科全書》的過程中形成了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派指的是以狄德羅、達蘭貝爾、拉美特利、伏爾泰、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為代表的參與編撰《百科全書》的學者群體。盡管他們在政治立場和哲學觀上有一定的分歧,但是他們都堅持啟蒙主義思想,宣傳民主、無神論思想,試圖總結自然科學成就和生產(chǎn)技藝,以知識和理性祛除中世紀的蒙昧,反對基督教神權和封建制度[7]54。他們認為迷信、成見和愚昧無知為人類的大敵,編撰《百科全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以百科知識啟蒙大眾,祛除愚昧,因此以他們?yōu)榇淼膯⒚芍髁x立場主要是知識啟蒙。“他們認為憑這把知識的鑰匙就可以打開人們的眼界,‘照亮’人們的頭腦?!盵2]247因此,知識在狄德羅看來是產(chǎn)生對美的判斷的重要原因。只有具有豐富的知識,人才能在所見到的關系、所抓住的關系和對關系的整體把握上有更豐富、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不僅如此,知識還能破除人們的成見和迷信;成見包括偏見和先見,迷信則和信仰、風俗等相關;這些正是影響美的判斷的原因。“利益,情欲,愚昧,偏見,習慣,風俗,氣候,習俗,政府,信仰,事件等等,對于我們周圍的物體來說,或者妨礙他們或者促使他們在我們心中喚起和不喚起好幾種概念,消滅其中的十分自然的關系,而建立其偏頗的和偶然的關系,這就是產(chǎn)生判斷分歧的第四個原因”[1]1。利益、情欲、愚昧、習慣、風俗、政府、信仰等干擾因素都能制造偏見和迷信,妨礙或扭曲關系的喚起,造成美的判斷的分歧。只有豐富的知識能夠排除干擾,矯正偏見,形成正確的前見,破除迷信,他說:“當人們對顏色和色調(diào)都不知如何看待的時候,如何能期待他們對畫幅作出一致的判斷呢?”[1]37此外,狄德羅還談到了人的感官的敏感度、喚起的情境、年齡、階層和職業(yè)的歧視,迷信作者權威產(chǎn)生的判斷分歧。情境、年齡、階層和職業(yè)歧視實際上也是對人的成見和偏見產(chǎn)生美的判斷分歧的探討。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成見,“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看法?!盵1]37不同的情境也有不同的成見,狄德羅以喝西班牙酒、通過華麗街道、在劇院為例進行了說明。我們喝西班牙酒時,如果有吃嘔吐劑嘔吐的經(jīng)歷,那么我們就會討厭它,對它感到喜歡還是厭惡與我們的成見有關,“西班牙酒永遠是好的,但我們與他相關的條件卻不同”[1]38;通過華麗的街道和在劇院也是一樣,如果我的朋友在這條華麗的街道上喪了命,我經(jīng)過它時“我看見的只是我斷氣的朋友,我再也感覺不到美了”[1]39;如果我曾在哪家劇院被喝過倒采,“而我一看見它,耳邊便響起了倒采聲”[1]39。階層和職業(yè)也會形成不同的成見和偏見,不同階層、職業(yè)的人對不同的形式、顏色、形狀有不同的愛憎,“于是我們就反對這種顏色和這些形狀,盡管他們本身沒有任何可厭之處”[1]40。對作者權威的迷信也會影響美的判斷。甚至我們的感官敏感度也和成見有關。“一個人對于從未直接看到的本質(zhì)產(chǎn)生清楚的概念,只要他曾經(jīng)通過感官分別接受所有構成這一本質(zhì)的簡單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盵1]38盡管狄德羅沒有明確說用知識來矯正和影響這些因素,但是按照他知識啟蒙的一貫立場和對知識矯正與形成成見及偏見的強調(diào)來看,豐富的知識可以提高感官敏感度,盡量減少因為喚起情境和年齡帶來的判斷分歧,彌補因階層、職業(yè)、工作的不同形成的歧視所產(chǎn)生的判斷分歧,還能破除因迷信作者的權威而產(chǎn)生的分歧,而僅憑藝術鑒賞知識對作品判斷,不會“單憑作者的名字來肯定作品的完美”[1]40。

      綜上所述,知識啟蒙對狄德羅分析影響美的判斷分歧的不同原因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知識的多寡本身就是產(chǎn)生美的判斷分歧的重要原因,只有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才能對關系有更豐富、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其次,豐富知識能夠矯正和影響產(chǎn)生美的判斷分歧的其他因素,不受偏見、成見影響,不迷信權威,提高感官敏感度,減少因情境、年齡、階層和職業(yè)的變化產(chǎn)生的美的判斷的分歧,排除那些妨礙和扭曲關系喚起的因素的影響,形成對美的正確的判斷。最后,正如前文所說,主體悟性中的關系概念本身就來自知識的習得,而它是客觀事物的真實關系喚起的關系概念,是進行美的判斷的基礎。

      注 釋:

      ①參見張玉能著《以“美在關系”為中心的狄德羅美學思想體系》,載《云夢學刊》2005第6期;何玉國著《狄德羅“美在關系”新釋》,載《新學術》2007第6期。

      ②喚起(Réveiller)在法語里也有引起、激起(exciter)的意思,參見薛建成等編譯《拉魯斯法漢雙解詞典》第758、1710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1][法]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Denis Diderot.Euvres complètes de Diderot[M].éd.Assézat,Garnier.1875:32.

      [4][德]康德.判斷力批判[M].宗白華,韋卓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

      [5]Immunuel Kant.Kritik der Urteilskraft[M].Leipzig,1922:1.

      [6]Sachs,Karl,Villatte,Césaire.Encyklopadisches franzosisch-deutsches und deutsch-franzosisches Worterbuch[M].Berlin:Langenscheidt,1883:572.

      [7]金炳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狄德羅客觀事物悟性
      隔桌對談
      悟性
      幽默大師(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10
      原創(chuàng)性的藝術史研究如何可能?
      ——《專注性與劇場性:狄德羅時代的繪畫與觀眾》評介
      美育學刊(2020年1期)2020-01-15 08:44:02
      狄德羅的睡袍
      談我對信息的認識及在課堂上的把握
      祖國(2018年5期)2018-04-21 03:48:22
      警惕“狄德羅效應”
      心理與健康(2016年2期)2016-05-30 10:48:04
      模糊語言存在的價值
      生活的悟性
      在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山西省| 岫岩| 政和县| 勃利县| 右玉县| 万全县| 内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乃东县| 漳浦县| 深泽县| 固原市| 榆社县| 新干县| 凤阳县| 东山县| 开鲁县| 渭南市| 武功县| 调兵山市| 慈溪市| 临清市| 将乐县| 固镇县| 阳泉市| 且末县| 大新县| 南京市| 万宁市| 治多县| 穆棱市| 信宜市| 峨山| 新安县| 搜索| 凤城市| 浮梁县| 彭泽县| 简阳市| 科技| 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