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星
“要誠實!不許撒謊!”是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嚴格家規(guī)。那個“狼來啦”的故事家喻戶曉,就是“要誠實!不許撒謊”的最具有威懾力的佐證:撒謊,就可能失信于人,甚至喪命。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在這么要求孩子時捫心自問過:這樣的家規(guī)代代相傳,自己是否始終如一地做到了?如果自己有過不得不撒謊的經(jīng)歷,是從哪里開始又是為什么撒謊的?為什么我們的社會倡導“誠信”、“坦誠相見”、“肝膽相照”、“一言為定”、“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可實際上,我們生活中的謊言也有增無減?言行不一、出爾反爾、自欺欺人、爾虞我詐、欺上瞞下、招搖撞騙的人品問題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許多社會矛盾,早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到頭來卻為什么根除不了?
美國學者A·H·斯密斯就曾經(jīng)指出:“中國人的善于撒謊是無可諱言的……中國人的愛撒謊,倒并不是因為根本喜歡撒謊,乃是因為撒謊有好處,這種好處非撒謊得不到。”(《中國人的特質》)魯迅則認為:中國人喜歡“瞞和騙”,是因為“不敢正視各方面”。(《墳·論睜了眼看》)都可謂一針見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善意的“謊言”。那些為了不讓親人擔憂,隱瞞自己病痛的“謊言”;那些為了讓親人在外地工作安心,獨自承擔起家庭重負的“謊言”;那些遭遇了情感或事業(yè)的挫折,自己吞下苦果,卻安慰親友“沒事”的“謊言”……這些,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也感人至深。在這樣的“謊言”中,體現(xiàn)出做人的骨氣、敢于擔當?shù)呢熑?、堅強不屈的美德?/p>
也許,還有那些無傷大雅的謊言。例如學生為逃課編造的小小謊言;人們?yōu)橥频粢恍┎桓信d趣的應酬隨口說出的謊言;還有一些喜歡吹牛的人們在聊天中為了滿足莫名其妙的虛榮心而杜撰出攀龍附鳳的謊言,就像阿Q那句“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一樣。不過,像《孟子》中那段“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卻揭露了一個喜歡吹牛說謊、背地里卻蠅營狗茍的變態(tài)靈魂。他自吹結交有權有勢者的謊言一旦被妻子戳穿,其實就在傷害了妻妾自尊的同時也使自己顏面掃地,可謂得不償失、有傷大雅吧。
善意的“謊言”也好,無傷大雅的謊言也罷,它們與那些坑人的謊言,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可怕的正是另一種謊言——居心叵測、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陰險狡詐的謊言。例如處世上“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規(guī)矩,看似無傷大雅,卻開了文過飾非、諱疾忌醫(yī)的壞頭,結果是謬種誤傳、害人不淺。更有日常生活中為了騙錢而苦心策劃的“紙變錢”、“水變油”、“神醫(yī)治絕癥”、“天上掉餡餅”等等謊言,以及那些唯恐天下不亂、蠱惑人心、撥弄是非的種種“謠言”,坑蒙拐騙、愚弄百姓,已是眾矢之的。最可怕的是那些冠冕堂皇的政治謊言——例如官場上“報喜不報憂”的傳統(tǒng)就源遠流長,多年來“村騙鄉(xiāng),鄉(xiāng)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的說法盡人皆知,結果騙得了一時,卻遺禍無窮。從“大躍進”到“文革”的歷次災難中,爭相“放衛(wèi)星”、“表忠心”、吹破天的謊言一直是為大饑荒、大動亂鳴鑼開道的先鋒。更有甚者,如歷史上的趙高那樣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橫行霸道,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攪得政壇一團漆黑、血雨腥風;或者像“文革”中不脛而走的所謂“政治斗爭三原則”(一是“政治斗爭無誠實可言”;二是“謠言重復三遍就是真理”;三是“善于引導對手犯錯誤”),在“造神”的“紅海洋”之外散布政治斗爭的“厚黑學”,也害了多少人!許多老實人在“文革”中飽嘗因為單純而上當受騙的苦果。又有多少政治騙子因為實踐所謂“政治斗爭三原則”也身敗名裂!至于明明是危機四伏,卻偏要說“形勢大好”,明明是勾心斗角,卻偏要說成“空前團結”,這樣的虛假宣傳欺世惑眾,直接導致了民心盡失、信任危機,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婵芍^:謊言是騙子的墓志銘。
如此看來,最可怕的,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愚弄民眾的政治騙局。而那些政治騙局其實深深植根在中國政治文化的土壤中。
中國自古多宮斗。在帝王與權臣、權臣與閹黨、后宮與后宮、太子與諸王之間,爆發(fā)過多少奪權與反奪權的流血斗爭!從劉邦殺功臣到朱元璋殺功臣,從玄武門之變到杯酒釋兵權、燭光斧影……其間有多少陰謀詭計,多少無恥謊言。而《三國演義》中刻畫曹操的奸詐、劉備借荊州卻有借無還,也都寫出了帝王的言而無信?!端疂G傳》中高俅父子設計陷害林沖,則是權臣誣陷無辜的典型縮影。而《紅樓夢》中王熙鳳弄權鐵檻寺、毒設相思局、使用移花接木之計成就“金玉良緣”,犧牲“木石前盟”等等故事,都是多少中國“弄權”悲劇的縮影!(此外,《西游記》中妖怪化作美女欺騙唐僧師徒的情節(jié)模式,不也正是妖魔鬼怪橫行霸道的寫照么?。?/p>
中國自古也多戰(zhàn)爭。雖說禮儀之邦,民風淳厚,可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爭頻繁,舉世罕見——從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zhàn)到此起彼伏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數(shù)不勝數(shù)。而在古代兵家的“三十六計”中,就有瞞天過海、無中生有、暗度陳倉、聲東擊西、偷梁換柱、假癡不癲等等謀略,充分體現(xiàn)了“兵行詭道”的玄機。一個“詭”字,道盡了用兵的“瞞”與“騙”。
因此,盡管常言道“巧言妄語不可聽”,“凡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盡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真君子的起碼準則,可流傳甚廣的《增廣賢文》中仍然有“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的警世之論。說到那些因為輕信謊言而破財甚至破產(chǎn)、失身甚至喪命的人們,如果不是腦子里少了一根弦,則恐怕常常是因為貪心之故吧!
太多的謊言使人與人之間不能不多了戒心與猜忌,于是才有了“人心惟?!?、“世道險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中國之君子明乎禮儀而陋于知人心”這樣的感慨。
太多的謊言也使人們見怪不怪,像王朔那樣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插科打諢、調侃一切的風氣,也一直流行于民間?!巴跛窡帷痹诋敶牧餍校日凵涑鍪廊说臋C智,也表現(xiàn)了人們的無奈吧。
再看廢話。除了謊言,我們的生活中也充滿廢話。這又表明了什么?
一方面,人們需要廢話作為生活的潤滑劑。據(jù)說有心理學家作過統(tǒng)計,說的話90%以上是廢話的人,會有快樂感;而低于50%廢話的人,快樂感則不足。見面就問“吃了嗎”固然是饑荒歲月留下的問候記憶,也和“今天天氣哈哈哈”一樣僅僅是一句熟人間常見的寒暄。戀人之間打情罵俏,常常重復的也是那些“我好還是不好”、“你愛還是不愛”的傻話。酒桌上一邊謙讓、一邊斗酒,開口閉口都是“先干為敬”、“舍命陪君子”之類的套話,只為營造熱鬧氣氛。親友之間彼此問候,也常常離不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求的只是闔府平安。至于這些年閨蜜之間“煲電話粥”的時尚,則更能體現(xiàn)出一腔廢話中充滿了無微不至的關心。生活需要這一類廢話,去密切人際關系、增進親情友情。
還有一種廢話則別有機心——官場上匯報工作前說上一大堆言不由衷的廢話(諸如在什么什么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級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在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之類),已是大家心照不宣、共同遵守的“潛規(guī)則”,不說就有“不懂規(guī)矩”之嫌。廢話,再加上那些“把成績說夠”的浮夸謊言,成為許多工作報告的主要內(nèi)容。而當那些廢話、套話已經(jīng)成為大眾的笑料時,那些官員們是不是也心知肚明?他們不是不知道現(xiàn)實問題的嚴峻,但他們深深懂得:必須多說廢話、讓領導高興,才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才是為官之道的根本。因此,盡管偶爾也會興起一陣“開短會、說短話”、“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的新風,卻終于克服不了長期形成的官場積弊。那些因為充斥著廢話而無比沉悶的會議,那些因為充斥著謊言與廢話而用過就扔的文件,實在是巨大的時間與資源浪費。就這樣,老調子只好一年一年地唱下去,自欺欺人地傳下去。我注意到不少熟諳此道的官員一下臺就敢說真話、敢罵上司了。官位使人異化,官員的雙面人格,于此可見一斑。而一旦出了事,躲不過去了,面對上司或者記者的追問,只好以“具體情況還不清楚”、“無可奉告”去搪塞、去敷衍,那些套話也成了貽笑大方的遮羞布。
廢話多了,實話就少了。廢話是生活的調味品,卻也是政治的麻醉劑。
杜絕那些坑人的謊言與廢話,談何容易!
責任編輯 吳佳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