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芳婷
以深化改革攻克“屢審屢犯”頑疾
文/趙芳婷
6月底,國家審計署公布18份審計公告,對中國經(jīng)濟來了一次“全面體檢”,掀起新一輪“審計風暴”。7月2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嚴肅整改審計查出的問題。他用“牛皮癬”來比喻那些“屢審屢犯”的老毛病。他要求,對于審計出的問題,不僅要列出整改的“任務清單”,排出“時間表”,逐個“對賬銷號”,更要建立起整改的長效機制。顯然,深化財政體系改革已刻不容緩。
要改革,先要深挖原因,對癥下藥。為何會“屢審屢犯”,積重難返?一是制度漏洞多。早有學者指出:“經(jīng)常發(fā)生、不斷發(fā)生、反復發(fā)生的問題,很可能就是體制性的問題。”綜觀近年審計結果,體制機制不完善往往是滋生一些老大難問題的“土壤”,比如預算編制不細化、財權事權不匹配、行政職能不清晰等。二是違規(guī)成本低。這其中包含單位成本和個人成本。對審出問題的單位“罰而不處、罰而不糾、一罰了之”,違紀違法于是成為“家常便飯”;對主要責任人不問責或“隔靴搔癢”,致使某些“一把手”有恃無恐,恣意妄為。三是利益誘惑大。很多單位和個人慣于把“小團體”和個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國家和納稅人的利益拋之腦后,明知故犯,知法違法,這是財政腐敗的根源。上述三個原因,造就了“屢審屢犯”的怪圈。
如何通過深化財政體系改革,使納稅人的每一分錢花得明白、用得其所、造福于民?如何通過深化財政體系改革,痛擊“屢審屢犯”的毒瘤,修復被損害的政府公信力?筆者認為,必須從三個方面入手:
以“預算之手”堵住制度漏洞。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即將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迎來第四次審議,這必將深入助推財政體制改革,為確立“全口徑預算”體系奠定基石,推進各類預算的規(guī)范編制,約束過于寬泛的行政權力。“全口徑預算”的目標是“將所有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里”,并使政府收支這“一籃子雞蛋”充分暴露在陽光下,進行高效、統(tǒng)一的管理,并由人大等機構對政府行為進行預算控制,使想“偷蛋”的人不敢拿、拿不到。這就從根本上扼住了腐敗的咽喉,關上了“跑冒滴漏”的水龍頭,多走防患未然的“馬前車”,少放亡羊補牢的“馬后炮”,逐步建立起保障國家經(jīng)濟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tǒng)”。
以“問責之劍”擊碎違規(guī)毒瘤。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道:“當人民賦予的權力被濫用時,政府及其官員也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正是問責制的核心價值所在。要管住一個人,管好“一支筆”,首先應以立法的方式明確規(guī)定問責主體、問責客體、問責程序、相應的問責辦法,以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確保問責“一把手”不再是一筆“糊涂賬”。與此同時,審計檢查權與處罰權應適當分離。審計機關在進行一定行政處罰后,應將部分需要司法裁決的案件及時移交司法機關,避免以行政處罰代替司法裁量,實現(xiàn)審計部門與其他執(zhí)法機關緊密配合、相互“補臺”,壓縮腐敗現(xiàn)象的生存空間,徹底粉碎“渾水摸魚”的僥幸心理。
以“公平之秤”維護利益平衡?!疤斓刂g一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要實現(xiàn)財政體系的公平正義,必須最大程度上保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公開透明,自覺接受全體納稅人的監(jiān)督,使伸向公共資金的“黑手”在陽光下無處遁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要改革財政監(jiān)督機制,就必須加強人大對政府全口徑預決算等的審查和監(jiān)督,破除以往“查了”、“報了”、“審了”,便“不了了之”的自娛自樂,充分運用人大“詢問”“質詢”等監(jiān)督手段,對相關責任主體“一督到底”,使人大監(jiān)督逐步實現(xiàn)從“撓癢癢”向“打板子”的轉變;要以“刮骨療毒”的胸襟接受各類媒體的監(jiān)督,著力營造政府部門與媒體的“良性互動”,利用媒體對財政腐敗形成輿論壓力,對相關部門造成震懾威力,營造“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輿論“大氣候”。
總而言之,深化財政體系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須從制度、問責和監(jiān)督等方面“多管齊下”,建立長效機制,方有望掃清“屢審屢犯”的牛皮癬,還財政之風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