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恩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中有不少英文引文,諸如“Egypt is ‘the gift of the Nile”“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All roads lead to Rome.”“Human beings could achieve great things.”……還有許多精彩引文,篇幅有限,不再枚舉……
以上這些引文在教學中及課后起到了諸多積極作用。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推想,以為其作用大致有幾種:(1)貫徹教育面向世界的一種途徑;(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3)了解西方文化知識;(4)體味原文,引發(fā)學習原文的求知欲;(5)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6)增加對教師的信任感;(7)加深對教科書的理解、補充……
但是,太難(相對而言)的英文引文就達不到這樣的目的,也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例如,“Through the total fading away and extinction of Craving,decay and death,sorrow,lamentation,suffering,grief,and despair are extinguished”。這樣的引文對初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應該說太難;對多數(shù)教歷史課的老師來說也不容易。具體表現(xiàn)在:(1)單詞難。超過了初中多數(shù)學生的水平。如:fading,decay,lamentation,grief,extinguished等。(2)詞義難。其中詞義相似、易混者較多,多數(shù)學生即使查閱詞典也不容易理解,當然也包括不少歷史教師。如其中的“fading away”“extinguish”“extinction”和“sorrow”“Lamentation”“suffering”“grief”等。(3)意思難理解。宗教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教義對學生來說就更難了。這樣的引文實際上超出了學生的理解水平,甚至超出了一些教師的理解水平。
試問:這樣的引文放在此處到底有何意義?起何作用?依筆者看來,沒有多大意義,只會起消極作用。
作為課文的引文,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考慮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水平。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我們必定會選擇前者。筆者認為編者也會這樣考慮的。
基于上述理解,筆者認為,在再版此套教材時,可將其刪去或用其他更為合適的英文引文來取代它,這樣這套教材會更加完善。當然,這里沒有什么對與錯,僅僅是一個建議,或可作為參考。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