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愛娟
摘 要:針對中等職校財會課堂比較枯燥的現實,本文通過教學實踐,采用課堂語言豐富化、課堂內容生活化、課堂訓練實地化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財會課堂 “三化”教學
一、課堂語言豐富化
1.幽默語言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課堂高效的重要保障。要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需要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感興趣。心理學研究證明:幽默是誘發(fā)興趣的最好的動因。對學生來講,幽默可以使其激發(fā)并保持對教師所講授內容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適時運用幽默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講到消費稅的時候,筆者就用了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今天老師送你們去旅游吧?!睂W生們異口同聲地說:“好啊。”筆者接著說:“到晚上住宿的時候,老板說住一晚90元,住兩晚160元,住三晚你們就只能換地方了怎么辦呢?”學生中間發(fā)出“啊”的驚奇聲。筆者笑著說:“那是因為你遇到了傻帽的澳大利亞人?!睂W生哄堂大笑,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筆者趕緊說:“其實澳大利亞人一點都不傻,他們認為資源是有限的,有的還不可再生,要限制使用。我國對資源的使用是通過消費稅來引導和限制的?!本o接著屏幕上展現出了消費稅的含義及14個稅目,師生共同融入該節(jié)課的主題——消費稅的學習。
2.口語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一位教育家說過,世界上沒有枯燥的知識,只有枯燥的講授。這句話說明了知識本來不枯燥,是枯燥的講授將知識變得枯燥。財會課知識尤其是算盤的練習,因為只有成排的數字計算、公司的業(yè)務往來等,而缺少趣味性。學生學習起來顯得乏味,尤其是一些術語表達等更讓學生理解起來顯得晦澀。而教師的巧妙口語化講授卻可以使沒有生命的數字活起來,這就是“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馬卡連柯語)。比如“壞賬準備”說成“腳踩兩只船”,“累計折舊”說成“年齡成長”等等。
3.體態(tài)語言提高學生課堂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苯處熢谡n堂上要讓學生情緒高昂,不疲倦,最好的方法就是啟發(fā)、引導學生去思考,而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可有效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善用肢體語言代替對學生的直接告知,做到知而不言,靠肢體語言提醒,要言而不盡;靠肢體語言啟發(fā),使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獨立思考,提高學生課堂思維。
二、課堂內容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并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將課堂與學生日常生活巧妙對接,突破課堂的束縛,拓展課堂內容外延,充分挖掘生活中精彩的、學生非常關切的、有趣的事件,將它們加工成課堂教學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案例和問題,并采用能夠啟迪學生思維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深層次地參與問題的研究,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發(fā)現、理解、創(chuàng)造和應用,巧妙完成學生課堂內容的內化。
比如:在講到利潤計算時,筆者就選取了學生日常生活中最感興趣的蘋果手機在大陸的銷售問題,并將它重新設計成新的案例:2012年根據蘋果公司最新發(fā)布的消息,iPhone4S發(fā)布當日的訂單量達到100萬臺,市場分析師預計iPhone4S正式上市后的前三日銷量將達300萬臺,上半年銷量將達5000萬臺。在大陸,iPhone4S銷售價5288元,成本約合1150元,經核實每部蘋果手機,蘋果公司拿走58.5%的利潤,而留在大陸的利潤只有1.8%,試計算蘋果公司2012上半年在大陸的利潤有多少?
在處理收入、費用和利潤三者關系時,筆者選擇iPhone4S這一最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產品,迅速得到學生呼應,經過計算得出蘋果公司獲得121.0365億元的利潤,而大陸地區(qū)僅獲得3.7億元人工費。這樣,在學生的驚呼聲中,筆者預設了情感目標,教育他們技術和創(chuàng)新的價值,鼓勵他們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成功。
三、課堂訓練實地化
職校學生相對來講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差,導致對于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所學知識都是與企業(yè)的賬目密切相連,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極少,這在客觀上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財會課堂的訓練大都放在模擬實驗室進行,但模擬實驗室不能和真實環(huán)境相比。李吉林老師在《情境教育詩篇》中談到講授田野時,就帶領學生走進田野,讓學生在田野中體驗大自然的美,教學效果也遠非在教室里講授田野的教學效果可比。新教學改革對專業(yè)課教師的發(fā)展提出了專業(yè)課教師必須到企業(yè)實習,足見教育改革對真實環(huán)境育人效果的肯定。
鑒于此,筆者根據教學訓練內容不同,讓學生在實地的環(huán)境中親身體驗、合作探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