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三土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6-0075-01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廣泛使用,物理教師在新教材的教學中遇到了一些新的課題。要求教師必須以《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為指導,及時轉變角色,努力克服長期傳統(tǒng)教學形成的弱點、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確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認為在物理新教材的實施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四個"轉變"。
一、變"注重知識傳授"為"注重能力培養(yǎng)"
新教材中所體現出的新課程理念,是將物理教育基本功由知識的簡單傳授向全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轉變。傳統(tǒng)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通過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講解,大量物理習題的分析和練習使學生理解和接受物理概念的內涵,掌握物理規(guī)律的應用。新課程則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科學探究的各種能力。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探索,研究,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由簡單的傳授知識變成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逐步培養(yǎng)其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 時,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供學生探究:(1)有兩個不同的物體,讓它們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哪個物體下落得快?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正確嗎?能否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證你的觀點?(2)你認為由靜止自由下落的運動是什么性質的運動?(3)如何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觀點?(4)設計實驗的原理是什么?(5)實驗中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記錄哪些數據?(6)測量這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實驗儀器?這些實驗數據在測量過程中有沒有較大的誤差?如何減小實驗誤差等。
二、變"注重教學結果"為"注重教學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弊端,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中只重視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和應用,忽視了知識的來龍去脈、物理實驗、物理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新課程不但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探究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讓學生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yǎng)。教師必須改變自己原有的教學觀念,由"注重學習結果"轉變?yōu)?注重學習過程";由"注重教學結果"轉變?yōu)?注重教學過程"。"注重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學生的分工與合作,重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
例如,在學習單擺的周期一課中,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單擺實驗,并分五個層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1)觀察單擺在擺角小于10度時的等時性;(2)討論單擺在擺角小于10度情況下的回復力;(3)討論單擺的振動是否為簡諧運動;(4)討論單擺的周期;(5)單擺的周期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這樣邊做實驗,邊觀察、討論,使課堂教學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求知的學習過程。
三、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tǒng)教學中總要根據課本內容及大綱的要求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事先框定的情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的側重點放在教師的單向傳授,學生被教化成為知識接受的容器;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處在突出的中心地位,而學生則習慣處于繞著中心做圓周運動的一個點上。新教材突出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則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在整個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進行課題選擇、深入分析問題、設計實驗計劃、分析有關數據,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過程遇到的一般問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完成;也盡可能讓學生通過多次實驗或集體討論的方式來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讓學生在整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酸甜苦辣,感受到自己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喜悅,逐步成為學習的主人。
比如,在"電風扇的構造與原理"探究活動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探究,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組成了幾個研究性小組:電風扇的分類小組;電風扇的結構小組;電風扇的基本原理等小組。各小組成員積極參與計劃設計、搜集相關資料、采集各類電風扇樣品、動手拆卸電風扇零部件、探究各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等。最后,各小組進行互相交流、評價,寫出總結報告。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負責探究活動中安全措施和電動機工作原理的有關指導。通過該探究性活動,學生對電風扇的構造有了全面的感性認識,對其工作原理有了基本的理解,大部分同學得到了動手操作的實踐鍛煉,達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一部分同學還掌握了一定的修理技術。
四、變"教師權威"為"師生平等"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理念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尤其是在組織探究型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努力營造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生動的探究和交流的精神氛圍和教育情景。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角色的轉換,由教學的權威變成教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無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在組織物理實驗教學中,以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都應逐步轉變觀念,努力建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塑造教師的新形象。
如在測量動摩擦因素的設計實驗中,筆者先和學生一起討論,從他們的交流中了解到學生的實驗設計思想,讓每組的同學代表說明他們各自的設計思路,通過比較設計方法的優(yōu)劣,從而得到最佳的實驗方案。這樣做縮短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把教師當成他們的學習伙伴,愿意與教師進行探討、交流,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個性化教學。在開展研究性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體現出崇高的師德,發(fā)揮育人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探究中學、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