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志文(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
我們一直在憧憬能否有一個科學高效的、素質(zhì)教育值得信賴的、經(jīng)得起重復的考試技術(shù),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插上翅膀。高考改革才進行了一半,雖然考試制度發(fā)生了變化,但如果考試理論、考試技術(shù)不發(fā)生變化,那么這也是枉然。
謝謝大家!先吐槽一下,主持人李斌先生很不厚道,讓我講完了“優(yōu)雅”之后再講“高考”,因為想來想去,高考和優(yōu)雅真的很難搭得起來(笑)。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高考改革創(chuàng)造教育“新常態(tài)”——新高考機制下的課程與評價》。
先看幾個數(shù)字,它跟教育有關,我估計大家都不知道這幾個數(shù)字是什么意思。我來解釋,1977年恢復高考,到今天“37”年;“15”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發(fā)布到今年是15年;“13”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年發(fā)布,到今年是“新課改”的第13年;“12”是關于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的通知,到今年是12年。
改革一直在進行,現(xiàn)實從未被改變——這是今天早晨6點我在百度搜索關鍵詞得到的數(shù)據(jù)?!八刭|(zhì)教育”搜下來的結(jié)果是7110萬條,然后百度文庫里面關于“素質(zhì)教育”的文檔有906萬篇。可是我搜“學生自殺”,我搜的結(jié)果是1870萬條;我搜“學生自殺事件”還搜到了762萬條。教學圍繞應試、課堂挪移知識、評價只看分數(shù),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在教育人的頭上,至今沒有改變。課堂的灌、作業(yè)的多、考試的濫和管理的死,學生苦、教師累、家長急,校長曰:這樣一個現(xiàn)實圖景沒有根本的改變。我們的教育一直在爭議、期待、糾結(jié)當中前行。
人們普遍認為導致應試教育的萬惡之源是考試,罪魁禍首是高考。于是很多人疾呼取消考試。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考試的確是指揮棒,但指揮棒出了問題,我們不能指責指揮棒本身,要研究如何讓指揮棒正確指揮,而不是簡單地砸爛和取消指揮棒。就在我們認為考試不好的時候,全世界都發(fā)現(xiàn)還是離不開考試??荚嚥皇菈臇|西,誤用考試才會成為壞東西。于是改革考試,讓指揮棒正確指揮,使我們看到了曙光。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12步考試招生的改革模式……大家想想看,政治局會議也研究這么細的東西說明什么,說明這件事關系重大。所以高考招生的方向進一步明確,9月4日,以國務院的名義,新高考的方案公布,至少近十年的高考形態(tài)基本定型。在幼兒園的學生,在小學的學生,都會用這一套方案,這或多或少將改變教育人生的狀態(tài)和走向。
作為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浙江、上海首當其沖。就在這個時候,我到浙江去辦學校。去年到浙江,我想他跟江蘇和湖北的高考不一樣,我要好好學習。我剛學了一年,它又變了,所以我還得從頭學。因此,我們只有兩屆的學生,高二年級和高一年級,高二年級要忙上一個高考,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高一年級要忙新一個考試,更是全新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
9月19日,浙江高考方案出臺,當前在校的高一學生,他們的人生軌跡隨之發(fā)生變化。各種學校聞風而動,這是指揮棒的效果。較以往的高考改革,這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動作最大、設計最系統(tǒng)的一次,從課程與考試結(jié)構(gòu),到志愿填報方式、高校錄取方式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都有制度安排的突破。“因材施教”、“學有所用”的空間在很大幅度地提升。
我贊揚了這個改革的“系統(tǒng)”與“聯(lián)動”。政府政策、高校招生、中學課程進行聯(lián)動設計,基本打破了以往高考改革零敲碎打、“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形成了良好的倒逼機制,讓基層的學校很難再以不變應萬變。對中學來說,受到最直接的影響是“3+3”考試科目的調(diào)整。這是在操作層面牽住了“牛鼻子”。“7選3”,倒逼學校和學生都要“以終為始”,從高一開始就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和相對優(yōu)勢,為自己的高考乃至職業(yè)尋找方向。當然,也倒逼高校的院系優(yōu)化調(diào)整。
前面的“3”是語文、數(shù)學、外語,這是高考必考,后面的“7選3”是在理、化、生、政、史、地加技術(shù)當中選3門。以往,學生高考升學總體上是“不需見人、只需見分”。分數(shù)成為唯一指標。現(xiàn)在,不是不要分數(shù),而是“先見其人,再見其分”。高校與學生由原來的“包辦婚姻”開始一定程度上走向“自由戀愛”。當然,這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
“選課走班”、“一人一張課表”、“一課一個地方”,已成必然選擇。差異在“選擇的充分度”、“走班的自由度”?!斑x課走班”,必將成為課程改革乃至整個高考改革的“突破點”,也必將成為每一所高中教學組織的“新常態(tài)”?!斑x課走班”不是 “選修課走班”,更不同于“選班走課”,這是不一樣的,于是我們這所學校也必須聞風而動。
我們制定了課程的頂層設計,有了課程的方案,我們要有精致的教學計劃安排,課表是一人一張。教師課表也跟過去不一樣。大家看到每一個課表上面都有二維碼,這也是一場變革,它必須要協(xié)同推出,它要以應用系統(tǒng)和管理體系建立與學生、家長、教師選課的溝通,還要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資源的建設相配套。
我們搞了課堂變革。今年課程改革要上馬還得要有另外一個準備,那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改革。我們在這個學校規(guī)劃了十個博物館,其中像生命教育館這樣的博物館,里面就有十個。生命教育館里面的主題就是生命誕生、生命的意義,一直到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huán)境教育、禮儀教育、閑暇教育、節(jié)日文化,還有死亡教育。它應該是全方位的。建設學習資源,它有文本呈現(xiàn)和虛擬呈現(xiàn)兩種方式,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不開這個課程,我們呈現(xiàn)給孩子基本上都是文本,實體的文本和虛擬的文本??墒牵逃龖撛谡鎸嵉那闆r下發(fā)生。所以,我們必須要點開這些場景。
我們還做了一個配置性的考試,給學生提供選擇的依據(jù)。所謂配置性的考試,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況,可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過去我們只是給孩子一次考試,孩子拿到的只是一個分數(shù),孩子拿到那個分數(shù)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里,短處在哪里。所以,我們用一個全新的考試系統(tǒng),對孩子的學習狀況進行一個摸底,就像一次身體的CT掃描,它能夠看清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能力結(jié)構(gòu)和智能結(jié)構(gòu)、這個是基于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全新的學習評價、考試系統(tǒng),有學生的分析、教室的分析、學校的分析。
協(xié)同過程中我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今天指揮棒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考試理論和技術(shù)落后才是根本的原因,考“素質(zhì)”,窄化為考“學科”;考“學科”,窄化為考“雙基”;考“雙基”,窄化為考“記憶”、考“技巧”。提高“素質(zhì)”,異化為提高“成績”;提高“成績”,簡化為提高“分數(shù)”;提高“分數(shù)”,又的確有“旁門”“捷徑”可走。簡單、技藝、重復,掌握技藝的秘訣——熟能生巧,于是應試就誕生了。因為死記硬背加生搬硬套可以對付知識和技能,加班加點、搞題海戰(zhàn)術(shù)就成了常態(tài)。于是學生壓力大、效率低、無興趣、無動力、無效能感、無目標感、無意義感、無價值感,學習習慣非良性循環(huán)。這些就成了應試的一種現(xiàn)實。要改變這個,其實很簡單,今天,我們倡導的是素質(zhì)教育,可是考核評價的卻不是“素質(zhì)”,這是問題的實質(zhì);如果考試考的就是素質(zhì),那么“應試教育”本身就應該是“素質(zhì)教育”,兩者將沒有任何對立;“有考試”大家就要去“應考試”,“考素質(zhì)”大家就會去“提素質(zhì)”,這個機制本身沒有問題;因為“素質(zhì)”相對穩(wěn)定,所以“考素質(zhì)”一定不懼多次考試——允許多次考試就成為可能,一考定終身就可打破。
然而,“考素質(zhì)”——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由于中國是一個考試大國,考試一直是國家在面前,民間沒有參與,因此考試技術(shù)這么多年毫無進展。我們一直在憧憬——能否以多元智能、認知建構(gòu)、教育目標分類學等理論為基礎,以國家教育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為依據(jù),融匯國際先進的評價、考試的技術(shù)和方法,創(chuàng)建以素質(zhì)教育為目標,以培養(yǎng)符合“學習性質(zhì)量、發(fā)展性質(zhì)量和生命性質(zhì)量”為質(zhì)量標準的新型學業(yè)人才為目的的新考試體系?
它是科學高效的,是素質(zhì)教育的,是值得信賴的,是經(jīng)得起重復的……
我們一直在憧憬能否有一個科學高效的、素質(zhì)教育值得信賴的、經(jīng)得起重復的考試技術(shù),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插上翅膀。高考改革才進行了一半,雖然考試制度發(fā)生了變化,但如果考試理論、考試技術(shù)不發(fā)生變化,那么這也是枉然。所以我們呼吁,努力進行這樣的變革。
這是“泰思”考試成績報告單的樣式。這個報告單當中,會提供一個標準分作為選拔的依據(jù)。同時它還會提供原始分、百分位和標準分。原始分是人與標準比,百分位是人與群體比,標準分是人與人比。綜合立體的比較,不僅是總分的比較,還有知識、技能、能力傾向的比較,特別是知識、技能和能力傾向的比較,它帶來的是全新的變化。知識符合各種新課程標準的分類,技能符合目標分類,智能也就是能力傾向,符合多元智能理論和三位一體的腦理論。如果這個考試能成為國家標準,中國的教育變革才算拉開一個新的序幕。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話: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一同努力,謝謝。
主持人:謝謝盧校長,沒有和我的不厚道計較。不過世界不厚道,人類就思考,這里還有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您思考一下。江陰市南閘實驗學校于新斌校長向您提問:您作為校長,自己的教育思想對教師的教育觀念以及行動引領的策略是什么?
盧志文: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引領,我覺得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校長。那我們的策略首先是一個字“釀”,其次是“反復地釀”。比如說翔宇強調(diào)教育的目的是幸福而不是成功,翔宇強調(diào)教育人生的標準是完整,而不僅僅是成功。那我們就不斷地跟老師們講,我們不光是要關注孩子今天會不會走,更應該關注孩子明天走得穩(wěn)不穩(wěn),還要關注孩子每天過得好不好。當我們把這一些話在校園里闡述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會接受并有所改變。你偶爾說一次,下一次變革時或許他會改變。我們的做法是不斷地說,反復地說,我從辦學校的第一天開始,一直說到今天,我們不斷地讓我們的老師去深化和總結(jié)。
理念滿天飛,想法信天游,口號天天變——這方面我們老師真的不是高手。教育上很多事情需要很長的時間、一以貫之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所以如果我們認定一個目標,就堅定地向這個方向走去,不管它有多遠。只要有改革的路,就不怕路有多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