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偉
什么是禪?一杯茶是禪,一行雁陣是禪,一套太極拳打下來,也是禪。
在門派林立的中國功夫中,與禪有暗合之妙的功夫首推易筋經(jīng)和太極拳。今天我們首先談?wù)勌珮O拳與禪。
一、太極拳的身動與禪靜
修佛須坐禪,練功須站樁。二者都需要摒棄雜念,意守內(nèi)心。而太極拳則可以理解為移動的樁和移動的禪。
與坐禪和站樁相比,太極拳具有兩個獨特的優(yōu)勢:
我們知道,無論是坐禪還是站樁,初學(xué)者想做到心無旁騖,妄念不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坐禪與站樁,是一種極靜的狀態(tài),對于常人來說,往往越是安靜,越容易雜念叢生。如果不能領(lǐng)會禪與樁的內(nèi)在精神,許多人反而會為此心生更多的苦惱。能否解決這一問題,取決于如何對待這些浮生的雜念。有效的方法是外化雜念,即把這些雜念當做與你無關(guān)的外在物,如把它們當做蜂蝶,當做流螢,當做小鳥,任其在你的周圍飛來飛去,而你只管守住內(nèi)心保持一種如如不動的狀態(tài)。等它們飛倦了,或許就會悄悄地離開,只留下堅守住的內(nèi)心在逐漸明亮。而太極拳則避免了極靜狀態(tài)中浮生雜念這一難題,因為它是動中之靜,不是一種枯靜。它可以用一念制萬念,讓意念在拳架的套路中游走,有利于做到摒棄雜念。畢竟守一念比一念不守容易得多。達到一定境界后,再摒棄最后一念,讓人與拳境相融,拳境與天地相融,這時候的太極拳,自然也就升華為一種禪。這是其一。
坐禪和站樁,還有一個每次能堅持多長時間的問題。初學(xué)者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感到勞累。許多人半途而廢多由于此。其實,無論是坐禪還是站樁,最好的辦法是循序漸進,時間量上一點點累加,日積月累,自然可以上一個臺階。我們知道,對于普通人,走一個小時要比一動不動坐一個小時或站一個小時更容易做到。太極拳的優(yōu)勢之一正在這里。從起勢到收勢,打拳者一直處在連綿不絕的運動之中。這比坐禪和站樁更易于堅持。這是其二。
當然凡事都有陰陽兩面,從表面看,坐禪坐在那里即可,站樁站在那里即可,而太極拳必須學(xué)習(xí)拳架,以楊式太極拳為例,不論是八十一式還是一百一十五式,除去重復(fù)式,還有三四十式,再加上式與式之間的銜接。這些,都可能成為太極拳的門檻,把一些缺乏耐心的人擋在了門外。其實這和修禪一樣,能不能進門,還在個人的緣。
上面談到太極拳動的優(yōu)勢。其實太極拳與其他中華武功相比,它的特色正在于靜。太極拳是內(nèi)家功夫,外形上看的是架子,而實際上走的是內(nèi)在的意念。所謂用意不用力。所以內(nèi)心的修為非常重要。沒有內(nèi)心的寧靜,就難以學(xué)到真正的太極拳。
太極拳的靜是一念靜。猶如山谷里的一條小溪,從起勢的泉眼開始流淌,蜿蜒前行,綿綿不絕。從頭至尾,守住這一條小溪,從山林草地上經(jīng)過,不帶走一片樹葉一棵草。
太極拳的靜是動中之靜。太極拳雖然一直處在動中,但其實它只在兩種狀態(tài)中動,即一陰一陽。發(fā)是陽收是陰,起是陽落是陰,攻是陽守是陰,實是陽虛是陰,背是陽胸是陰,左是陽右是陰……一動即在陰陽中。從頭至尾,不過陰陽中的變化而已。太極拳的動中之靜,還體現(xiàn)在它的緩慢。不了解太極拳的人會以為這種慢是一種枯慢,其實它之所以會慢,是在慢中體會太極之內(nèi)涵。如果你能式式做到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意念引領(lǐng)、松肩墜肘、腰胯帶動等等,就會在這種緩如溪流的過程中享受太極真諦。同樣也是一種放下的大快樂。
太極拳同樣有一種眾生平等的大胸懷。不論你是什么階層,不論你是什么社會角色,打起拳來,眾生平等。你能從太極拳中得到什么,靠的是你的積累和你的悟性。這時候的社會角色對你毫無用處,甚至如果拿著角色不肯放下,反而會讓你枉費了心血。
我們可以把太極拳和禪各分為三種境界。
拳三境:第一境,它是一種適量的運動。外在的拳架難度不高,適合男女老少所有人習(xí)練。每天晨起,打一趟太極拳,活動筋骨,可以強身健體。第二境,可以進一步鉆研拳理。排除紛擾,走內(nèi)不走外,體會太極拳的妙趣。健體之外還可防身,甚至祛病延年,達到養(yǎng)生養(yǎng)心的目的。第三境,積累功夫參透拳理,如上文所說,讓人與拳境相融,拳境與天地相融,達到一種禪的境界。甚至可以用這種拳的精髓指導(dǎo)日常人生。
禪三境:第一境,遠離紛繁世界,獲取一種內(nèi)心的寧靜。找一個蒲團,把角色世界隔離于外,尋找并守住內(nèi)心。第二境,妄念不生,抵達入定。角色非角色,世界非世界,人世間的一切煩惱都與你無干。第三境,參透禪理,明心見性,直了成佛。扔掉肉皮囊,扔掉肉皮囊外的紛繁世界。
拳境禪境,第三境都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但從養(yǎng)生養(yǎng)心的角度看,我們有一境二境,更復(fù)何求?
二、太極拳十要與禪
太極拳十要是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太極拳要領(lǐng)的總結(jié),包涵了太極拳的精髓。而從十要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太極拳所蘊含的與禪相通的精神。
第一,虛靈頂勁。講究不可用力,要有虛靈自然之意。以意上提,神貫于頂。虛者為空,提者為有。所以,實為有空有有。然而,既為虛空,所提者何?既有所提,如何為空?所以,又為非空非有。既然非空非有,練的又是什么?原來亦是非非空非非有。一個虛靈頂勁,同樣也是個放下。這個虛靈頂勁的提,是太極拳的綱領(lǐng),只有提綱挈領(lǐng),才能論及其余。沒有一定的禪悟精神,就不能解決這個綱領(lǐng)性的問題,也就難以體會到真正的太極拳。
第二,涵(含)胸拔背。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焙匾彩沁@個道理。一個瓷杯子,看得見摸得著的是杯體,而有用的是杯子中空的部分。一間房子,有窗有門,有墻有頂,而真正用得著的是這些實體圍裹的空的部分。涵胸拔背,就是用意念把胸打開,陷下,猶如空了一般,真正做到虛懷若谷。這樣拔背之力才可集中,才可通達。其實不惟太極拳,在生活中也是一樣,若能虛懷,則可成就大力量,許多看起來的難事也會迎刃而解。涵胸,拔背,一陰一陽,相輔相成,無為無不為。
第三,松腰。太極拳中以松腰為要義,其實不僅腰要松,整個身體都要松。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太極拳,“松”字當仁不讓??梢哉f,練太極拳練一輩子,追求的就是這個“松”字。這個松,不是松懈的松,不是松軟的松,而是松沉的松,能夠上提下達的松。松的大境界是放下。太極拳的拳理,太極拳用的不是臂力拳力,用的是來自腰胯和下盤的力。只有腰松,才能形成下盤的穩(wěn)固,保證腰腿力的通達和完整。腰是整個身體的中樞,猶如發(fā)動機,而整個身體的松猶如電阻的降低,力量可在瞬間跟隨意念到達目標方向。由此才可成就太極拳的以慢制快,以小力打大力。其實質(zhì)是看似慢,效果則比快還快;看似小力,效果比大力還大。
第四,分虛實。虛實轉(zhuǎn)換,就是陰陽之變化。起勢之前為太極未開,起勢之后,則從頭至尾在虛實陰陽的變化之中。如《周易》所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彼^兩儀,即陰陽也。又說:“是故剛?cè)嵯嗄?,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陰一陽之謂道。”不惟太極拳,天地之間太極之起,萬事萬物均為陰陽之變化。這正是太極拳效法自然之妙。起勢之后,左右虛實在不斷變化之中,左實則右虛,右實則左虛。開太極之后如不分虛實,則形成雙重,太極拳則無以為用。此虛實,并為辯證之虛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說具體點,比如,在整個太極拳的拳架中,往往虛步處,均為即將變化之足,變后即為實。如《周易》卦爻中老陰老陽,雖尚為陰為陽,但即將變陽變陰,由此形成變卦。并且虛步以為用,如白鶴亮翅、海底針等前虛步,實戰(zhàn)中均可變式為攻。如果此時為實步,則無法靈活移動,無以為攻。
第五,沉肩墜肘。如上文松腰一段文字談到的那樣,此沉此墜,為松沉松墜。初學(xué)者往往將拳架端起來,浮在上面,沉不下去。這樣則力散于上,合不上腰胯之力,形成斷勁,也就體會不出太極拳用勁之妙。以虛靈頂勁提住后,將肩肘往下松沉,用放下之意念。這其中也包涵有禪意,放下肩肘,放下肉身,放下所有,意念中空無一物,這同樣是太極拳的化境。如果達到禪拳合一,則亦無招矣。
第六,用意不用力。關(guān)于這一點,《十要》中有精彩講述:“蓋人身之有經(jīng)絡(luò),如地之有溝渠。溝渠不塞而水行,經(jīng)絡(luò)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jīng)絡(luò),氣血停滯,轉(zhuǎn)動不靈,牽一發(fā)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xí),則得真正內(nèi)勁。即《太極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剛也?!碧珮O拳實際上走的是意念,而不是單純的肢體。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身體永遠快不過意念。所以在松沉中走貫意念,則可后發(fā)先制,則可集中整勁。修禪亦如此,如只枯坐,則如僵尸而已。須以意觀心,以意守念,方可長進。第七,上下相隨。這里主要講的是整勁?!捌涓谀_,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手動,源于腰腿,所以一動皆動,如有動有不動,勁自然就散了。因此上肢下肢必須協(xié)調(diào)一致,包括眼神、意念,都必須并成一股,不能拆散。第八,內(nèi)外相合。內(nèi)為神,外為身,神身合一。將心神外化,身體內(nèi)合,彼此相融。以神主身,神發(fā)身發(fā),神收身收。若想達此境界,同樣需要排除雜念,以一念系之,甚至連此一念亦棄,最終物我兩忘。如能如此內(nèi)外相合,不僅拳技長進,而且可將血脈打通,對于養(yǎng)生養(yǎng)心大有裨益。
第九,相連不斷。初學(xué)者或外家拳,往往會在一招一式中有間斷,這是太極拳之大忌,稱之為斷勁。有斷勁,就不是太極功夫。太極拳從起勢開始,意發(fā)丹田,一貫到底。在整個拳架中滔滔不絕,連綿不斷。所謂運勁如抽絲,看似細軟,卻有一種內(nèi)在的綿韌。但這根絲到底在哪里?這根絲由意所守,無蹤無影。此亦有中之無,無中之有。
第十,動中求靜。與許多外家拳相比,太極拳是最安靜的拳術(shù)。整個拳架基本沒有劇烈的跳躍和忽快忽慢的大節(jié)奏變化。太極拳講求以靜制動,以“慢”勝“快”。動如靜,靜如動。雖有一念游走,內(nèi)心亦如如不動。直到收勢,一念返回丹田,與守丹田之意相合,重歸太極寂靜。
三、太極拳大架中的禪意舉要
掤手上式:這是傳統(tǒng)套路一百一十五式起勢后的第一式。起勢為兩臂之前伸起落,一起一落,陰陽鼓蕩,太極是生兩儀。之后即接左右掤手。右腳外旋,身形右轉(zhuǎn),重心右移,右手同時上掤右旋,此為右掤手。隨后邁左腳,重心由右向左移,余同右掤手,此為左掤手。起勢所生兩儀外化,呈左右和虛實腳,即分出陰陽。從此陰陽變化貫穿始終,直至收勢。從生陰陽,到歸太極,一套拳下來,猶如一段故事,也如一場人生。有始必有終,有生必有死。不管打得精彩與否,結(jié)束是宿命。
攬雀尾: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被稱作拳中八卦。其中掤捋擠按為四正,采挒肘靠為四隅。而攬雀尾一式即含掤捋擠按四正,所以練攬雀尾可練太極拳一半的內(nèi)容。攬雀尾的第一個動作為由左向右的雙掤手,有人把它比如做捧圓或抱圓。那么到底捧的是什么?有人說捧的是意念,有人說什么也沒有捧。說無還有,說有還無。到底是有還是無?“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倒攆猴(倒卷肱):此為退式守式,但守中有攻。以左倒攆猴為例,左手被對手所制,用后撤化解。左手順勢內(nèi)旋向下翻腕,隨左腿后撤,將對手帶進左側(cè),右手則以腰胯之力向前擊打??梢?,雖為退式,卻含有攻意。所謂有陰必有陽。那么究竟守是真,還是攻是真?是真亦是假,是假亦是真。只看實戰(zhàn)情勢,如對方跟進,則左退為假,右攻為真。如對方有備,放手不跟進,對方的進攻自然化解,則左退為真,右攻為假。拳架中左右倒攆猴,飄逸灑脫,一氣呵成,雖為退式,卻表現(xiàn)出一種退卻的大美。
斜飛式:這是太極拳中幅度較大的一式。以下搭十字手合,以斜飛開。后撤步,隨勢轉(zhuǎn)身,左采右挒,由背對為面對。沒錯,先前的背對,就是為了如今的面對。這就是一種態(tài)度,對應(yīng)于太極拳理,就是一種不頂不丟的態(tài)度。猶似蛟龍出海、餓虎下山,是一種由合到開的大氣度。
左右云手:這是太極拳的招牌式,普通人提到太極拳往往會以此為例。云手的美為轉(zhuǎn)動之美,胯轉(zhuǎn)肩轉(zhuǎn)肘轉(zhuǎn)腕轉(zhuǎn),以腰胯帶動,協(xié)調(diào)連續(xù),如行云流水,故曰云手。云手之勁源于所謂“畫圈圈”的“圈圈”中的空。背與外掤之手為實為體,“中空”處為虛為用。此亦為虛實和空有之妙。
轉(zhuǎn)身擺蓮:太極拳中有許多轉(zhuǎn)身,但轉(zhuǎn)身擺蓮是最大幅度的一次轉(zhuǎn)身,360度之后,從面對回到面對,但這絕不是一次簡單的落點重復(fù)。因為轉(zhuǎn)身而產(chǎn)生了力量,“擺蓮”過處,對手應(yīng)聲倒地。因為轉(zhuǎn)身而有了一次全角度的經(jīng)歷,重新回轉(zhuǎn)身,面對的已不是從前。更有甚者,因為轉(zhuǎn)身,也許會就此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有人只知道執(zhí)著向前,其實有時候只需要轉(zhuǎn)轉(zhuǎn)身,也許就會云開霧散,豁然開朗。
太極拳與禪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猶如叢林中兩位比鄰而居的隱士,呼吸相同的空氣,飲用同一眼泉水,看同一片藍天。
正如上文談拳三境時所提到的,如能持之以恒,太極拳還有祛病延年的功效。這里和藥師佛的精神也有一種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