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蓮
一、 抓住空白
如果你在空白處閱讀,能夠讀出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就叫文本細讀了。所以,我們要抓住空白。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情感濃烈的詩歌,末尾用上省略號,我就及時抓住這個空白點引導:假如這時候老師也送你們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準備畫什么?并出示句式:“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 ? ? ? ? ? ? ? ? ?!庇械膶W生說:“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盲人叔叔阿姨們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能看到美麗的世界。”還有學生寫出了自己的心聲:“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可愛的熊貓畫許多綠綠的竹葉,讓熊貓吃個痛快,健康成長?!薄?課堂上,教師巧抓教材的空白處,為學生打開了一個極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使其受到愛的熏陶,體驗到濃濃的關愛他人的幸福。
二、 審視詞語
細讀文本,就是要細讀到最小的意義單位,要一個詞語、一個詞語地咀嚼,由于文本的不同,我們關注詞語的點也不同。比如人教版三下《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中,同樣是哭就有“啜泣”“嗚咽”“低聲哭泣”等不同的用法,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作者著力描寫了阮恒幾次哭泣的樣子。在教學時,我們牢牢抓住“啜泣——嗚咽——低聲哭泣”的線索,比較三個表示“哭”的詞語的不同點,這樣我們就能體會到孩子在整個獻血的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這三個同樣表示哭的詞語,既有著細微的區(qū)分,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真實地反映了一個稚嫩的孩子對死亡的畏懼,同時也演繹出這個孩子善良、無私的心跡。
三、 扣住題眼
倘若教師能引導學生緊緊扣住“題眼”,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積累、閱讀經(jīng)驗,作橫向和縱深的聯(lián)系、比較、分析、歸納,就有可能“挖”出高質(zhì)量的味來。人教版小學語文三上《掌聲》一課,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講故事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教學時,我始終扣住文章的“題眼”——“掌聲”。以“掌聲”為“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在學生質(zhì)疑英子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后,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掌聲的句子,再深入理解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第一次的掌聲帶有“鼓勵”,第二次的掌聲帶著“稱贊”。最后又在掌聲處填空,讓掌聲延伸:“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么?”“你覺得掌聲是( ? ?)?!?/p>
這樣緊緊地扣住題眼——“掌聲”,引領學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四、 留心標點
一篇好的文學作品,為增強語言效果和塑造藝術形象,往往使用一些特殊的標點來表達作者的思想。例如人教版三下《南轅北轍》一課,在備課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則寓言中有三句話:“你要上哪兒去呀!”“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這三句話看似都是問句,為什么只有第二句話用問號,而其他兩句都用感嘆號不用問號呢?帶著這個問題,一遍一遍地讀課文,一遍一遍地感悟體會,終于領悟:“呀”是一個特殊的語氣詞,它可表示感嘆語氣,也可表示疑問語氣,什么時候表感嘆,什么時候表疑問,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定。第一句:“你要上哪兒去呀!”在這句話前面交代了一個人坐著馬車在路上飛跑,這個人的舉動反常,他的朋友看見了感到很驚訝,所以朋友問:“你要上哪兒去呀!”句意側重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驚訝,因此用感嘆號。第二個句子不知道結果,產(chǎn)生疑問,所以第二句要用問號。第三句:“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朋友已經(jīng)知道了他走錯了方向,所以問:“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這句話側重反映人物擔憂的心理活動,因此用感嘆號。
細細品讀,感悟到了標點符號的神奇和神秘,走上講臺也就更顯得胸有成竹了。如果在上課時讓學生多讀,在讀中自己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不被人留心的細節(jié),從而一步步深入理解,那樣更能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實驗小學
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