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娟
【摘要】筆者在執(zhí)教《陋室銘》時,發(fā)現教材中的某些解釋不很清楚。教學需要,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文章的一些新的見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流傳千古的韻文
【關鍵詞】《陋室銘》;內涵;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作《陋室銘》以寥寥八十一字譜出一曲陋室頌歌,流傳千載,字里行間散發(fā)出詩人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謦香。筆者在承擔一次公開課備課時,卻對文章的內容產生幾點質疑,現將自己的一點思考表述如下:
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解釋
鴻儒課本中的解釋是“大儒,博學的人”。白丁在課本中的解釋是“平民,文中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如果就此解釋我認為頗有不通。因為文章主題是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而作者寫《陋室銘》的背景是因為劉禹錫參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至和州,和州知州見劉禹錫身份低微,故意刁難,幾次調整居所,而且住所面積一次比一次小,完全不符合當時的官員住宅配比制度,所以劉禹錫憤然寫下《陋室銘》。就寫作背景和主旨的分析,鴻儒的解釋不僅是學識淵博之人,更應該是向作者一樣的品德高尚之人。與此相對的白丁,也不應該解釋為平民,而是像和州知州那樣的勢利小人。
二、“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理解
在講授課文時,學生常常對此句理解不透。教材對素琴的解釋是“不加裝飾的琴”,對絲竹的解釋是“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這里指奏樂的聲音”。那么作者自己彈琴會有聲音,為什么又說無絲竹之亂耳,是不是表述出現矛盾?而教師在講解時常常在此處淡化處理,只說絲竹泛指官場應酬是嘈雜的聲音。在這教師應該為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知識,以加深理解。
古琴,在中國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huán)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作者在《陋室銘》中寫道“可以調素琴”就是指自己具有這樣的心境。而絲竹之聲是于素琴之音相對,并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彈奏絲竹發(fā)出的聲音,應該指外面的世界的亂耳之聲,但肯定不是絲竹,而是別的聲音,即便是聽到了亂的絲竹之聲,肯定也不是絲竹本身之擾亂,而是別的亂耳之聲干擾后的零亂。
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內涵
作者為什么要提及這兩個人呢?教參上的分析是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作者以古代圣賢自況的思想境界。那么古代圣賢的思想又是怎樣的,眾多名人為何只提及這兩位?在教學時有必要為學生簡介有關資料。
諸葛亮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出山之前曾在隆中隱居,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諸葛亮所欣賞的這兩位名人又有怎樣的經歷呢?管仲身份不高,但是能改革偏僻的齊國,使之一直強盛不衰,又輔助齊桓公稱霸春秋,名揚青史。而樂毅,魏國名將樂羊之后,本來出奔到趙國也沒受到趙王的重用,結果被燕國的使臣發(fā)覺,帶回了燕國。聚三十年之力以治燕國,一舉破東帝強齊。這兩個人都和諸葛亮有相似之處,諸葛亮躬耕南陽,是個平民身份,這和管仲相似,但是他的祖輩卻有人出任過司隸校尉,也可以說是名門之后。他流落荊州,與劉表還帶有親戚關系,但是卻沒有進入襄陽政治團體,可謂懷才不遇。自比管仲樂毅,是諸葛亮對出將入相的向往,渴望能像這兩位大賢一樣,領導那一時代。
揚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漢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學家、思想家兩種身份,一生歷官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歷經兩朝,歷官四代的耆宿,家境很貧困,但揚雄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作者引用此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jié)操、榮辱從容的意思。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或許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吧。
作為教師,又一次執(zhí)教《陋室銘》,深深地感到文言文的教學不應只僅局限課文,還應該走出課本,帶領學生去探尋更廣的世界,去用心體會更深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劉大生. 《陋室銘》中的絲竹之亂[J].唯實,2003(4).
[2]何滿子.對《陋室銘》的新評[J].中學語文教學,1996(3).
[3]陳美珍,高熔.對《陋室銘》的正確理解與教學[J].黑龍江教育,2004(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