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田俊主任調理脾胃治胸痹經驗

      2015-01-22 16:40:33黃盛娜
      關鍵詞:脾胃論胸痹胸悶

      黃盛娜,田 俊

      田俊主任調理脾胃治胸痹經驗

      黃盛娜,田 俊

      冠心病屬于祖國醫(yī)學中的胸痹、心痛范疇,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胸痹心痛”之病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田俊主任認為心與脾胃的經絡、氣血、五行相關,從調理脾胃治療胸痹,辨證施治,方可收效。

      胸痹;脾胃論治;臨床經驗;田俊

      田俊主任為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名中醫(yī),從醫(yī)30年,擅長治療心血管疾病。臨床中不僅注重本臟的氣血、陰陽、標本、虛實變化,還注意到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對心腦血管的影響;強調審證求因、辨證論治,對調理脾胃治療胸痹有一定心得。筆者隨師學習,收獲頗豐。

      1 從脾胃論治胸痹的理論依據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生理上生克制化,相互依賴,在病理上相互乘侮,相互影響。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發(fā)生病變,必然影響他臟。《靈樞·五味篇》云:“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李東垣在此基礎上則又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為后世醫(yī)家從脾胃防治胸痹心痛提了理論依據。

      1.1 脾胃與心經絡相關 心之與胃,位置毗鄰,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胃脘當心而痛”。而兩者在經脈上的聯系也十分密切,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靈樞·經別》云:足陽明之正……入于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揭示心與脾胃之間的經脈絡屬關系。而且心與胃之疾患常相互影響,如《仁齋直指方》云:心之包絡,與胃口相應,往往脾痛連心。

      1.2 脾胃與心氣血相關 氣為血之帥,心脈的血行有賴于宗氣的推動。脾胃生理對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氣血的生成。心主血脈,脾胃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如《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曰:“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腑也,或云心主血”,脈中氣血的充盛必須依賴脾胃對于氣血的化生。二是氣血的運行。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胃為整體氣機升降之樞紐,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此外,脾主統(tǒng)血,脾胃之氣的正常升降,對保證整體氣機升降乃至心經氣血的正常運行都具重要意義。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可使宗氣生成乏源,從而使心脈之氣不足,運血無力,終至氣虛血瘀,則見胸悶、心痛等證[1]。此外,“氣行則血行”,中焦氣機阻滯,同樣可致血行不暢,使心脈痹阻,正如《醫(yī)宗必讀》中指出:“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故維持中焦脾胃之功能正常,也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3 脾胃與心五行相關 五行中,脾屬土,心屬火,心脾之間屬“母子”關系。心藏神,主血脈,依靠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而化生,脾胃功能失調可影響氣血運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靠心神主宰,心血濡養(yǎng),故此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又可殃及于母,心病可累及于脾,致脾氣虛弱,水谷不化,同時脾病又可累及于心,致心氣、心血虛衰,也可滋生痰濁等病理產物阻遏心脈?!秱浼鼻Ы鹨健吩?心勞病者,補脾以益之,脾王則感于心矣。魯燕俠等[2]認為,火生土,陽明胃土得心火的溫煦才能生化不息,心火得脾土的滋潤而不亢,如果失去了相互制約的平衡,則可造成子病犯母,母病及子的病理表現,并可造成心胃同病,這也是從脾胃論治胸痹的理論基礎之一。

      1.4 脾胃與心功能相關 心主血脈,脾主運化,且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升清陽于上,以養(yǎng)心胸;同時,胃降濁陰于下。然若脾胃氣機升降失司,胃失和降,則致濁陰在上而不降,易痹阻胸陽,發(fā)為胸痹。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閻小萍等[3]也認為,胃失和降,積氣上逆,虛里失常,宗氣不行,心血受阻,脈道不通,心氣不得宣行可發(fā)為心痹,表現為心胸疼痛。此時,須恢復脾胃升降之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脈氣血調和,通則不痛。

      1.5 現代研究[4]胃與心血管系統(tǒng)均受自主神經的支配,通過不同的遞質而發(fā)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變化。經研究證明胃壁有神經感受器,通過化學性或機械性的刺激而誘發(fā)內源性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進而誘發(fā)心肌小血管內血小板聚集,造成微循環(huán)障礙及心肌損傷、心肌梗死,影響心血管的活動。飽餐法擴張犬胃,可使狹窄的冠脈血流量減少,心肌內小冠狀動脈收縮,并可引起心律失常、室顫等。臨床上也發(fā)現飽餐、飲酒、消化不良、胃擴張、急性胃腸炎等可誘發(fā)或加重心絞痛,心律失常及心電圖異常改變,還可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猝死?,F代醫(yī)學認為,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都有分支聯絡到胃和心,從而支配心胃的功能,故胃部疼痛刺激常引發(fā)心臟疾患,而心病發(fā)作常表現為咽、齒、胃等部位疼痛。當然,胃腸功能障礙本身就可以導致脂類等代謝物質障礙,成為冠心病等心疾的成因。

      2 臨床經驗

      漢代張仲景開創(chuàng)了從脾胃論治胸痹的先河,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中指出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5]。田俊主任多年臨床工作,亦重視調理脾胃以治療胸痹,現總結經驗如下。

      2.1 補益脾胃法 癥見心前區(qū)疼痛隱隱發(fā)作,時作時止,伴心悸,氣短乏力,食少納呆,便溏,舌淡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細弱或結代。治以健脾益氣,參苓白術散為主方加減:人參、茯苓、白術、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等。若清陽不升,中氣下陷,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若氣血兩虛,心神失養(yǎng),則用歸脾湯加減;若脾胃虛寒,失于溫煦,可仿仲景用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減。

      2.2 健脾養(yǎng)心法 癥見胸部隱痛,胸悶,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多夢易醒,眩暈健忘,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歸脾湯、生脈散、柏子養(yǎng)心湯加減:黨參、黃芪、白術、當歸、炙甘草、酸棗仁、木香、龍眼肉、遠志、菖蒲、赤芍、川芎、降香、丹參、紅花、三七粉、合歡皮、麥冬、五味子。

      2.3 溫腎補脾法 癥見心悸胸悶,心前區(qū)疼病,面色蒼白,形寒肢冷,下肢浮腫,短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昏眼花,脘腹脹滿,大便溏瀉,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或白滑,脈沉弱或脈沉遲。治以溫腎補脾,佐以溫通血脈,附子理中湯為主方加減。附子、肉桂、黨參、白術、干姜、補骨脂、川芎、當歸、薤白、淫陽藿、路路通、炙甘草等。若陽虛水泛,不能平臥,可用真武湯加減。

      2.4 化濕祛瘀法 癥見胸部悶痛如窒,伴見胸脘痞悶,納呆嘔惡,形體肥胖,頭暈耳鳴,苔膩脈滑。田師主張利濕降濁、活血祛瘀為主,以自擬方降脂通脈方為主方加減:茶樹根、生山楂、益母草、生黃芪、半夏、陳皮等。若瘀血內停明顯,則加用血府逐瘀湯或丹參飲;若眩暈較甚,可合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2.5 疏肝解郁法 癥見胸部悶痛為主,發(fā)作與情志變化有關,伴兩脅、胃脘部脹痛、噯氣、不思納食,可發(fā)生腸鳴、腹痛泄瀉,舌淡紅,脈弦。治以扶脾抑肝,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加減:方取柴胡、枳殼、芍藥、甘草、香附、川芎等。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者,則加用大柴胡湯加減;若肝火上炎,肝經濕熱者,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3 病案舉隅

      [病例1],女性,2013年7月12日初診?;颊叻磸托貝炐募?月來診,自訴近半年來時有胸悶心悸發(fā)作,覺天氣變化后比較明顯,勞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時有頭暈,腹脹納差,下肢浮腫,大便稀薄,每日3次~5次,夜寐不佳,舌質淡,苔白膩,脈緩。既往有慢性胃炎史。中醫(yī)辨證脾胃虧虛,痰濕困阻。治以益氣健脾,滲濕和胃。方藥加減:黨參12 g,炒白術9 g,白茯苓15 g,薏苡仁20 g,砂仁6 g,桔梗6 g,山藥30 g,白扁豆15 g,陳皮10 g,黃連15 g,炮姜15 g,炙甘草5 g,白花蛇舌草30 g,炙黃芪20 g,防己10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7劑。7月19日復診:胸悶心悸感有所緩解,下肢浮腫消退,頭暈仍有,大便不成形,每日2次,白膩苔轉薄膩,處方:原方加補骨脂12 g,再服7劑。7月26日再診時乏力好轉,大便正常,續(xù)服一月,胸悶心悸亦消失。

      [病例2],男性,60歲,2012年8月30日初診,胸悶心悸1月,自覺心悸不適,嚴重時伴有汗出,頭暈,胸脘痞悶,少食即飽,多食易嘔惡,夜寐多夢,乏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Holter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陣呈二、三聯律;短陣室性心動過速。中醫(yī)辨其痰瘀互結,脾虛濕困,治法健脾益腎,利濕降濁,活血化瘀。處方用藥:茶樹根30 g,生黃芪30 g,生山楂30 g,益母草20 g,生熟地各24 g,首烏15 g,丹參30 g,黃精30 g,黃連10 g,桔梗15 g,枳殼9 g,生薏仁30 g,蒼術15 g,澤瀉30 g,苦參30 g,甘草15 g。水煎服,日1劑,連服7劑。復診:服藥后,心悸頭暈,夜寐多夢,乏力等臨床癥狀改善,舌苔黃膩轉為薄黃苔。續(xù)服一月,臨床癥狀消失,偶有心悸感,持續(xù)短暫。

      [病例3],女性,56歲,2013年3月22日初診。患者因胸悶心慌1周來診。原有冠心病、心肌橋病史。平素脾氣急躁,時有胸悶心慌,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反復發(fā)作,常服用丹參片、阿司匹林片等藥物。1周來自覺胸悶心慌,伴有神疲乏力,動則氣短,喜太息,口干口苦,脘肋脹滿,噯氣,不思飲食,大便呈糊狀,排便不暢,夜寐不佳。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中醫(yī)辨證肝脾不和,肝氣郁滯,脾虛濕困。治以扶脾抑肝,疏肝解郁,健脾祛濕。藥用加減:柴胡6 g,香附10 g,芍藥10 g,瓜蔞皮10 g,茯苓10 g,黃芩15 g,枳實15 g,竹茹10 g,橘皮10 g,半夏6 g,茶樹根30 g,桔梗15 g,枳殼9 g,郁金12 g,九香蟲10 g,丹參30 g,山楂30 g,合歡皮30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7劑。復診:服藥后,胸悶心慌,口干口苦、脘腹脹滿等臨床癥狀改善,但大便仍訴不暢,排便乏力,舌苔黃膩轉為薄黃苔。處方:原方減枳實、九香蟲,加用桃仁15 g,肉蓯蓉15 g,生白術30 g。續(xù)服一月,以上臨床癥狀均有好轉。

      4 結 語

      冠心病作為現代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與血脂異常及動脈粥樣硬化相關,隨著現代中醫(yī)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血脂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現代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亦有關聯,即與脾胃之間發(fā)生密切關系。有研究表明胃腸功能失調通過自主神經系統(tǒng)影響心臟功能,而自主神經功能最敏感部位在胃腸道[6],田師提出心胃同治,從脾胃論治冠心病。中醫(y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整體觀念,中醫(yī)從脾胃論治冠心病,豐富了疾病治療模式,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辨證施治,方可收效。

      [1] 吳桂熙.試析心胃相通[J].黑龍江中醫(yī)藥,2006,37(6):8.

      [2] 魯燕俠,藺興遙,崔佳,等.心胃同病與心胃同治探究[J].中醫(yī)藥學報,2003,31(1):9.

      [3] 閻小萍,羅薇,陶慶文.心胃(脾)同治議心痹[J].中國醫(yī)刊,1999, 34(7):46.

      [4] 孫靜平.脾胃與冠心病關系初探[J].中華內科雜志,1983,22 (12):737.

      [5] 張琦.金匱要略講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97: 97.

      [6] 金龍,魯維德.裴正學教授從脾胃論治冠心病經驗[J].甘肅醫(yī)藥, 2013,32(7):527-528.

      R541 R256.2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5.049

      1672-1349(2015)05-0682-03

      2014-07-12)

      (本文編輯 王雅潔)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中醫(yī)繼承型人才培養(yǎng)項目(No.PWZJ2011-18)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上海200136)

      田俊,E-mail:tianjun0425@163.com;18930717787@163. com

      猜你喜歡
      脾胃論胸痹胸悶
      從脾胃論治喉源性咳嗽
      張艷治療胸痹臨床經驗
      活血化瘀法論治胸痹
      胸悶 疾病發(fā)病前兆
      《思考心電圖之166》
      胸悶氣短的自我推拿療法
      胸悶,疾病發(fā)病前兆
      胸痹氣虛證療效評價量表探討
      基于文獻的從脾胃論治失眠用藥規(guī)律研究
      從后天脾胃論治更年期血崩
      枣阳市| 大荔县| 吉隆县| 合作市| 正安县| 京山县| 磐安县| 徐汇区| 酉阳| 安仁县| 闽侯县| 新乐市| 慈利县| 营口市| 社会| 桑植县| 竹山县| 凉山| 皮山县| 秭归县| 通州市| 四子王旗| 沅陵县| 双江| 镇赉县| 潜江市| 宝鸡市| 筠连县| 微山县| 元阳县| 云霄县| 库伦旗| 施秉县| 长春市| 深水埗区| 油尖旺区| 简阳市| 武鸣县| 永春县| 买车|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