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和平主義

      2015-01-23 05:14:31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和平主義池田大作共生

      曹 剛

      ?

      論和平主義

      曹 剛

      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但關于和平主義的一些重要倫理問題并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這些問題包括:(1)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問題。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是基于合意的契約關系還是內(nèi)在的共生連帶關系?(2)和平主義的性質(zhì)問題。積極的和平觀是否必然帶來絕對的和平主義?(3)和平主義的公民主體問題。作為一個世界公民需要何種自我意識?我們的基本主張是: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是共生連帶關系而不是契約合意關系;積極而相對的和平主義是一種更合理的立場;應該做一個具有內(nèi)在的普遍意識的地球公民。

      和平主義;共生;地球公民

      和平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和平主義是人類活動所應遵循的道德原則,但目前的倫理學研究并沒有為和平主義的基本倫理問題提供令人信服的論證和答案。本文試圖表明: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是人類社會的共生連帶關系;和平主義是為正當暴力預留了空間的、相對的道德原則;和平義務的主體應是具有內(nèi)在普遍意識的地球公民。

      一、共生連帶關系是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

      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倫理問題,是一個事關和平主義作為道德原則的有效性問題。相關論證中最常見也是最有影響的思路是以霍布斯為代表的契約論思路?;舨妓拐J為,人類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要走出這種極其糟糕的自然狀態(tài),“一方面要靠人們的激情,另一方面則要靠人們的理性”。[1](P96)在和平的激情,尤其是在死亡恐懼的推動下,人們運用自己的理性,為了走出自然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彼此簽訂以“尋求和平,信守和平”為第一條款的和平契約,并由此進入文明社會。可見,霍布斯的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是一種契約關系。和平主義的有效性取決于契約關系中所內(nèi)涵的值得珍視的人類價值。(1)契約關系是一種合意的關系。契約主體是自愿而不是被迫地簽訂契約的,契約的和平條款是當事人自愿施加的一種約束。這種自愿施加的約束是當事人同意和允諾的結果。(2)契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締結契約的雙方或多方是彼此獨立和平等的。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是公平的。在契約的和平條款面前,不存在任何身份貴賤的差別和規(guī)則之外的特權。(3)契約關系是一種互惠的關系。契約關系本是一種交換關系,人們能夠用于交換的東西,都是能夠滿足對方需要的屬于自己的東西。因此,交換的過程也就是彼此滿足從而實現(xiàn)互惠的過程。和平便是孕育在交換過程中并有利于契約各方的共同善。可見,把契約合意關系作為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具有相當?shù)恼f服力。

      與契約論的思路不同,另一種思路是把生命共同體的共生連帶關系作為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池田大作在談到佛教的“緣起”思想時說:“萬物存在于相互的‘由緣而起’的關系性之中,獨自能單生的現(xiàn)象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盵2] (P226)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彼此依賴,共生共存,每個個體的生命本質(zhì)的實現(xiàn)程度都具有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性,所以佛教強調(diào)萬事萬物的和諧。從這一基礎出發(fā),在對待和處理各種關系時,必以慈悲為懷,信奉和平主義的道德要求。當然,把共生連帶關系作為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不只是佛教的主張,也是儒家和道家的價值理念。事實上,很多西方學者,如狄驥、涂爾干等,也主張把社會團結建立在社會連帶關系之上。把共生連帶關系作為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也具有相當?shù)睦碛桑旱谝唬采撬猩嬖诤桶l(fā)展的基礎。共生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自然萬物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依存、彼此共生的命運關系,這是一個生物學的事實。在人類社會中,連帶關系是根本的社會存在,任何個體的存在和發(fā)展都要在連帶關系的結構中實現(xiàn),這也是一個人類學的事實。第二,共生不僅是一個生物學和人類學的事實,同時也是人們共同追求的價值。人類本來就生活在一個普遍聯(lián)系著的鏈條之中,共生是人類社會得以發(fā)展和延續(xù)的基礎。同時,我們每個人也是在彼此依賴中成長的,共生關系是個體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一個前提和基礎,破壞了這個基礎,每個個體的存在和發(fā)展就會受到釜底抽薪般的毀滅性打擊??梢?,共生對于人類發(fā)展和自我完善都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是給所有的人都帶來好處的共同善。第三,人類社會的競爭關系不可避免,但這種競爭是在共生關系的基礎上的競爭。倘若競爭關系破壞了共生關系,社會必將崩潰。事實上,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共同體的內(nèi)在目的就是要保護和促進有利于共生的和平秩序。菲尼斯把共同體區(qū)分為抽象的共同體與具體的共同體。[3] (P135)諸如家庭、企業(yè)、宗教團體、國家乃至國際社會,都是具體的共同體。雖然具體的共同體各有其不同的具體目的,但任何具體的共同體都內(nèi)在地是一個抽象的共同體,也即都可以想象成一種“聯(lián)合或者走到一起”的秩序。因此,各個不同的具體共同體都共有一個內(nèi)在的目的,即維護和促進使共同體得以存在并完成其使命的內(nèi)在秩序。在這個意義上,共生的秩序是所有共同體的內(nèi)在目的,而和平主義是建立在共生連帶關系之上的約束人類行為的基本道德要求。

      綜上所述,兩種思路各有其合理性,但我們認為把共生連帶關系作為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更具有說服力。原因有三:(1)契約關系是一種可撤銷的關系。在契約論的思路里,由于契約關系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為對象的外在關系,社會將成為一個為自利目的而進行合作的外在結合體,因此,人們可以為了自身的利益遵守和平契約,同樣也可以為了自身的利益拋棄和平契約,從而再陷入戰(zhàn)爭狀態(tài)。與此不同,共生關系是不可撤銷的關系。每個個體都是共生連帶關系之網(wǎng)上的一個紐結,沒有了這種關系,也就沒有了個體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在這個意義上,共生連帶關系是內(nèi)在于主體的構成性要素,是一種不可撤銷的關系,以這種不可撤銷的倫理關系為基礎,和平主義的道德要求就具有了不可動搖的基礎。(2)契約關系更多的是理性個體之間的平等關系,它很難約束群體之間、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行為,也不可能關注人對自然的暴力問題。所以,在霍布斯看來,國際社會仍處于自然狀態(tài),為保護國家安全,各國可以不擇手段。至于以人和自然的和平相處為主題的綠色和平問題,更不在其視野之內(nèi)。與此不同,共生關系是開放的關系,“我們所說的共生,是向異質(zhì)者開放的社會結合方式。它不限于內(nèi)部的共生共榮,而是相互承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之自由活動和參與的機會,積極地建立起相互關系的一種社會結合”。[4] (P120)共生連帶關系不只存在于群體之間、國家之間,也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間,和平主義要求的不只是社會和平,還要求國家之間的世界和平,甚至要求人和自然之間的綠色和平。池田大作就主張把和平的理念貫徹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認為人和動物并不依賴毀滅對方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人們只有善待地球、珍愛自然、關照未來,才能實現(xiàn)徹底的和平主義狀態(tài)。(3)契約關系的互惠性質(zhì)決定了和平的消極狀態(tài),但真正的和平不只是沒有戰(zhàn)爭的消極狀態(tài),還包括互幫互助的秩序。正如池田大作所言:“所謂和平,是相互之間不加任何恐怖于對方,相互衷心信賴,相互愛護的一種狀態(tài)。這樣的和平狀態(tài)才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狀態(tài),唯有這樣,才可以稱之為人類社會?!盵5](P250)因此,共生連帶關系包含了對陌生人的責任的維度,建立在共生連帶關系基礎上的和平主義必然包含平等尊重、利益共享、友愛互助等基本要求??傊?,把共生連帶關系作為和平主義的倫理基礎是更合理的思路。

      二、積極而非絕對的和平主義

      積極的和平觀認為,和平不只是沒有戰(zhàn)爭的秩序狀態(tài),還是沒有暴力、貧困、饑餓、生態(tài)破壞以及一切不人道的行為的一種良好的秩序狀態(tài)。

      積極的和平主義認為,包括戰(zhàn)爭在內(nèi)的一切暴力行為都是惡的,是應當禁止的不正當行為。有些學者,比如池田大作,就主張積極而絕對的和平主義。他指出:“人類所要解決的課題,不單是實現(xiàn)沒有戰(zhàn)爭這一消極的和平,而是要實現(xiàn)積極的、一種能從根本上改變威脅‘人性尊嚴’的社會構造的和平。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明白并享受到和平的真正意義?!背靥锎笞鞣磳σ磺行问降膽?zhàn)爭,倡導慈悲與寬容的絕對和平主義?!艾F(xiàn)在不可能有什么保衛(wèi)正義的戰(zhàn)爭,就是說戰(zhàn)爭本身已消滅了正義?!盵6](P235)與此不同,我們贊同積極的和平觀,但不同意絕對的和平主義,而主張一種積極而非絕對的和平主義。這個主張在運用和平主義原則來處理各種價值的、利益的和情感的社會沖突中自然地呈現(xiàn)出來并得到印證。

      (一)和平主義主張以平等尊重的原則解決價值沖突問題

      當代人類社會的基本處境是多元價值的存在,價值觀沖突所引發(fā)的社會沖突和戰(zhàn)爭屢見不鮮。恩格爾哈特曾用道德陌生人和道德朋友的概念來描述當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征。他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既與道德朋友共處,又與道德陌生人打交道。道德朋友是一個道德共同體內(nèi)的成員,他們共享著同樣的核心價值觀,遵循著同樣的基本道德原則,彼此之間有共同信奉的價值紐帶來維持他們的和平共處。與此不同,道德陌生人之間的相處就沒有這么容易了。道德陌生人之間由于缺乏根本的價值共識,沒有共同接受的道德原則,彼此之間的沖突就可能是一種對抗性的價值沖突。恩格爾哈特認為解決這種對抗性的沖突有四種途徑,即征服、論證、改宗和同意。前三者,或者不可欲,或者不可行,只有“同意”是唯一合理的方式。池田大作持有類似主張,他認為,和平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善,要建立一個“和平與共生的世紀”、“和平與共生的世界”,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進行“對話的文明”。“對話是打開和平的鑰匙”。可以說,通過“對話”解決價值沖突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社會沖突,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共識。這個主張不但得到了哈貝馬斯等思想家在理論上的充分論證,也在處理國內(nèi)外各種社會沖突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印證?!皩υ挕敝允谴蜷_和平之門的鑰匙,是因為在“對話”這一貌似形式正義的程序中,蘊含著實質(zhì)性的價值標準,即平等尊重的原則。(1)對話意味著對話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彼此平等、相互回應的關系。處理這種關系的基本立足點是他者本位,彼此之間的相處之道取決于自己如何回應他人的要求。換言之,他者的立場和需求,而不是自我的立場和需求決定了彼此的相處之道。在這種情況下,他人既不是無需回應的工具性的存在,也不是彼此敵視的異化性存在,對話者需要理解和接受他人的差異性,并尊重他人作為無可替代的特殊性個體的存在。(2)對話意味著對暴力壓制的排斥。對話意味著用非暴力的途徑解決彼此之間的價值沖突。對話者可以對對方的立場和觀點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反對的態(tài)度,但不能因此就用強制性力量來限制和壓制對方,剝奪對方說話的權利。事實上,只有在主體有能力對異己進行干預而不訴諸暴力壓制時,才真正體現(xiàn)了平等尊重的倫理精神。(3)對話之外仍需保留有限度的暴力。對話既然是以平等尊重為基本價值訴求,其宗旨就是促使差異主體共同生活、和平共處。但“寬容的理由,同時也是對寬容的限制,寬容不能惠及那些拒絕尊重他人的人”。[7](P12)對于那些拒絕對話而突破了平等尊重底線的人,必須有限度地訴諸暴力。

      (二)和平主義主張以公益優(yōu)先的原則解決利益沖突問題

      只要承認人的社會屬性,就必然要認可共同利益和個別利益的區(qū)分,而不同的個別利益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往往會發(fā)生矛盾、沖突和斗爭。為了維護共同體的利益基礎,就要以公益優(yōu)先為原則來解決利益的沖突和斗爭。當然,在不同的語境中,公共利益和個別利益的“所指”有所不同。在處理國內(nèi)的利益沖突時,公共利益是指國家所代表的國內(nèi)人民的共同利益,個別利益是個人利益中區(qū)別于共同利益的那一部分私人利益。在處理國際沖突時,公共利益是指人類的普遍利益,個別利益是指國家利益中區(qū)別于人類普遍利益的那一部分自我利益。不過,這種區(qū)別并不影響利益沖突的性質(zhì)以及解決這種沖突所需的公益優(yōu)先的道德原則。利益沖突一般有兩種類型:一是個別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私人利益和國家公共利益的沖突,還是國家自我利益和人類普遍利益的沖突,都應該優(yōu)先保護公共利益。理由很簡單,因為無論是從質(zhì)上還是從量上講,公共利益都優(yōu)先于個別利益。公共利益是所有人或多數(shù)人的利益,在量上要大于個別利益;公共利益是個別利益實現(xiàn)的前提和基礎。損害了公共利益,必然導致個別利益難以得到實現(xiàn)和發(fā)展。因此,公共利益在質(zhì)上要優(yōu)先于個別利益。顯然,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公共利益應置于優(yōu)先保護的地位。這里的保護當然不排斥通過暴力的手段來維護和實現(xiàn)公共利益。二是個別利益之間的沖突,包括私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和國家自我利益之間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和平主義要求以公共利益為基礎,通過妥協(xié)的方式來解決利益沖突。妥協(xié)是一種解決利益沖突的雙贏的方式。達成妥協(xié)的要點是:(1)承認利益沖突的雙方和多方之間有共同利益。妥協(xié)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妥協(xié),事實上,也只有為了共同的利益,相關方才會作出個人利益上的讓步。(2)承認對方的利益有其正當性。妥協(xié)要求超越自我中心,肯定對方利益的正當性。如果只認為自己的利益訴求是正當?shù)?,他人的利益訴求都是不正當?shù)?,妥協(xié)是不可能達成的。(3)要愿意放棄自己的部分利益。妥協(xié)要求放棄的是部分私人利益。如果大家都不愿有所舍棄,妥協(xié)也無法達成。但妥協(xié)所放棄的只能是利益主體不同于其他利益主體或多數(shù)利益主體利益的一種個別利益。如果以放棄公共利益為代價,來實現(xiàn)個別利益之間的妥協(xié),是不被允許的??梢?,妥協(xié)有其底線,突破底線的妥協(xié)行為將被禁止,當然也不排除用暴力的手段來禁止這種行為。

      (三)和平主義主張以互助友愛原則來化解社會敵意

      當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里,容易產(chǎn)生普遍的冷漠和敵意,一個充滿冷漠和敵意的社會是不可欲的,也不是和平主義的題中之義。和平主義主張用友愛來化解敵意,實現(xiàn)具有積極意義的社會和平。池田大作認為,用“同苦”的情感來鞏固社會的連帶關系,是走向和平的最確實的道路。[8]他認為,“同苦”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特質(zhì),人們會因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由此可以激發(fā)出普遍的人類之愛。只有“有了這種‘同苦’的根基,才可能建立起人類的集體連帶關系”。[9](P419)池田大作的主張繼承了自古以來很多思想家的共識。亞里士多德就主張,友愛不但是個體幸福的重要構成要素,還是把政治共同體凝聚起來的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這根情感紐帶的斷裂將會導致共同體的種種敵意和沖突。當代學者小林正彌也認為,友愛是比自由和平等更重要的價值。他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將友愛的價值置于自由、平等等價值之前,優(yōu)先得到珍惜和保護,戰(zhàn)爭就難以發(fā)生,而和平有望實現(xiàn)。因為我們可以說“為自由而戰(zhàn)”、“為平等而戰(zhàn)”,但說“為友愛而戰(zhàn)”卻是道理之上的。[10]

      我們認為,友愛原則之所以成為化解社會敵意的基本原則,原因有三:(1)友愛具有向陌生人開放的維度。友愛的對象是與之發(fā)生關系的他者,是血緣親情等特殊關系之外的社會個體。如果說親人是被先天的血緣關系所確定的,那么朋友卻是后天選擇的。友誼具有將沒有先賦性關系的陌生人聯(lián)結在一起的特質(zhì),所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2)友愛是最具平等性的情感。朋友之間的友愛和父子兄弟之類的情感不同,友愛沒有輩分之別、長幼之分,是擴展到所有朋友間的平等之愛。(3)友愛意味著朋友之間的和衷共濟。朋友之間就是要在對方陷入困境時,伸出援助之手,有福共享,有難同當。(4)友愛還是理性之愛。與由自然情感所致的親情之愛、異性之愛不同,友愛是理性的產(chǎn)物。亞里士多德就區(qū)分了作為德性的愛與作為情感的愛的友愛,這種區(qū)分在于前者是包含了理性成分的,后者則僅受情欲的支配??梢?,和平主義主張用友愛來化解社會敵意,實現(xiàn)的不只是一種非戰(zhàn)爭的消極狀態(tài),而是一種互助友愛的積極狀態(tài),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和平觀。

      和平主義的道德實踐告訴我們,我們不必寬容不寬容者,也不必向破壞公共利益的行為妥協(xié),因此,暴力的正當運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暴力的運用是為了根除暴力,最終實現(xiàn)一種體現(xiàn)人的尊嚴的積極的和平狀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主張積極而非絕對的和平主義。

      三、做有普遍意識的地球公民

      愛和平不只是國家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這是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共識。公民意識是國內(nèi)和平的前提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實現(xiàn)世界和平需要什么樣的自我意識呢?這是和平主義內(nèi)含著的一個邏輯起點。牧口常三郎認為人要認識到自己的三種身份,即根在社區(qū)的“鄉(xiāng)土居民”、形成國家的“國民”、以世界為人生舞臺的“世界公民”。他認為人應該超越地方利益,應作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意識與素養(yǎng)。池田大作提出了地球市民的概念,努斯鮑姆也提出和論證了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根據(jù)這些學者和思想家的提示,我們認為把人的身份分為居民、市民和地球公民三種,更有利于說明和平主體的自我意識問題。

      居民的自我意識是邊界意識。居民是指居住在某個特定族群共同體的成員。這些共同體是人們在現(xiàn)時的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動的關系和形式的總和。它們都是由地緣或血緣連接起來的、具有確定時空邊界的利益共同體。由于時間的距離,現(xiàn)代人和遙遠的后代人之間不能形成現(xiàn)實的利益共同體;由于空間的距離,當?shù)厝撕瓦b遠的外域人不能形成現(xiàn)實的利益共同體。總之,在族群共同體的發(fā)展進程中,盡管天然的地理整合力量呈現(xiàn)出弱化的趨勢,但總難擺脫自然的和人為的各種界限,從而使利益共同體的邊界成為共同體成員的邊界意識。而這種邊界意識往往具有道德邊界的意義,由此決定了我們和他們、朋友和敵人的區(qū)分對待:邊界內(nèi)的人是自己人,相處之道是互助共生,實現(xiàn)和平;邊界外的人是他者,占有、利用、消滅敵人是維護“我們”的利益的必然選擇??梢?,只具有邊界意識的“居民”是無法承擔起實現(xiàn)世界和平的重任的。因為居民的邊界意識使得人們總是以“我們”為出發(fā)點,從家庭、血緣、地緣群體等等特殊的方面來談論和平問題。盡管這種邊界意識可以借助人際互動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地方和平,但這種地方和平不能推及整個社會,更不用說實現(xiàn)世界和平了。

      市民的自我意識是“市場人”。市場人意識使得市民成為一個抽象而普遍的身份,其身份意識突破了居民的邊界意識。由于世界市場的形成,吉登斯所謂的“脫域機制”發(fā)生作用了,在現(xiàn)代社會,地點和地域的概念已經(jīng)變得模糊了,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不同場域的“市民”也不再具有邊界意識,把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介是契約而不再是血緣、地緣等自然因素。顯而易見,具有自我意識的市民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一種互為對象性的關系,社會和平只能是市民之間為了自利目的而進行合作的外在秩序。這種外在的和平秩序是脆弱的,因為它去除了和平的倫理根基,即人與人之間互助共生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即便這種和平秩序得以維護,它也只是一種消極的和平,因為從市民的自我意識出發(fā),無法邏輯地推導出對陌生人的積極責任。因此,市民是無法承擔起世界和平的重任的。

      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具有內(nèi)在普遍意識的地球公民。池田大作曾描述了地球市民的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深刻認識生命相關性的“智慧之人”;二是對人種、民族、文化的差異,不畏懼、不排斥,而是去尊重、理解,并視這些差異為成長資源的“勇敢之人”;三是對受苦受難的人,無論遠近,都能給予關懷提攜的“慈悲之人”。[11]這三點的基本精神就是一種對地球共生關系的內(nèi)在普遍意識。我們之所以具有地球公民的身份,是因為我們都是地球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

      在當代社會,我們不僅超越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等等邊界,而且進一步突破了代際的邊界,甚至突破了種際的邊界,使得在世的所有人、后世的所有人以及其他的生命存在都成了“地球村”的一員。宇航飛行員尤金·塞爾南談到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時的觀感時說道:“當你在地球的軌道上向下看時,你會看見湖泊、河流、半島……各種各樣的地貌在你的眼前飛快地變換著,白雪皚皚的高山、茫茫無際的沙漠、廣闊無邊的熱帶地區(qū)……你問自己,在宇宙的時空中,我在哪兒?你看著太陽從美洲落下,又從澳洲升起。你再回頭看著自己的‘家園’,卻看不到任何將這個世界四分五裂的膚色、宗教和政治上的壁壘。”[12](P10)這段話語顯現(xiàn)出的就是地球公民的內(nèi)在的普遍意識。它預示了一種全球共同體的形成,同時又把人類作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通過對“我在哪兒”的追問,超越了居民的邊界意識和市民的自我意識,洞見了萬事萬物的內(nèi)在一體關系??梢姡诘厍蚬窨磥?,和平不只是群體內(nèi)的和平,它應該具有普遍性,其范圍不但包括世界和平,還包括涉及人和自然關系的綠色和平;和平不只是自利而理性的個體之間的同意和承諾,其根基是內(nèi)在于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共生關系;和平不只是消極的沒有沖突和戰(zhàn)爭,還應該是通過正義和友愛聯(lián)系起來的人類生活的積極的有秩序的狀態(tài)。池田大作認為:“只有徹底地探討和理解身邊的現(xiàn)實,才能讓我們自由地聯(lián)想到更大的現(xiàn)象。假如我們能培養(yǎng)出這種活生生的想象力,一種對生活和生命的敏銳感覺,就不但能愛自己的鄰人,甚至可以把素未謀面的異國人民,以及他們的產(chǎn)物、風土和文化感同身受。對培育出這種感覺的人來說,沒有比掠奪國土、令人互相殘殺的戰(zhàn)爭更為可恨的事……這才是走向和平最確實的道路……要和他人共有這種人道意識感覺,不被馬塞爾所講的‘抽象化精神’侵蝕,就要去珍惜和培育自己的內(nèi)在普遍意識?!盵13]

      總之,人是地球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但人與其他存在不同,人不但有意識,還有自我意識,對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存在之間的彼此依賴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的意識,對人類社會的連帶關系的意識,也就是內(nèi)在的普遍意識,只有具有這種內(nèi)在的普遍意識的地球公民,才會尊重生命,熱愛和平,并最終承擔起實現(xiàn)人類和平的重任。

      [1] 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池田大作、戈爾巴喬夫:《20 世紀的精神教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 John Finnis.NaturalLawandNaturalRight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 尾關周二:《共生的理想》,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5][6][9] 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7] 轉引自瞿磊:《作為政治倫理的寬容——個人、社會和規(guī)則的維度》,載《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9(2)。

      [8][13] 池田大作:《人道主義競爭──歷史的新潮流》,載《東方論壇》,2009(3)。

      [10] 小林正彌:《深層和平與友愛世界主義》,載《太平洋學報》,2008(12)。

      [11] 池田大作:《“世界公民”的教育》,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lect-columbia-1996.html。

      [12] 林恩·馬古利斯等:《我是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李 理)

      On Pacifism

      CAO Gang

      (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themes of the era,but concerning pacifism there remain several important ethical issues to be explored. One is which is the ethical foundation of pacifism,the concede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or the inner symbiotic? Another is 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pacifism,that is,whether the positive idea of pacifism would inevitably lead to absolute pacifism? The last issue is the civil subject of pacifism: what kind of ego should people have if they were the global citizens? We claim that the ethical foundation of pacifism is the joint symbiotic relationship,rather than the conceded contractual. We prefer a more reasonable position which is positive and relatively pacifism. We should become global citizens with inner common sense.

      pacifism;symbiosis;global citizens

      曹剛: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872)

      猜你喜歡
      和平主義池田大作共生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池田大作詩歌小論
      優(yōu)生共生圈培養(yǎng)模式探索
      優(yōu)生共生圈培養(yǎng)模式探索
      池田大作高等教育思想架構
      論中國道路對現(xiàn)代文明的超越
      兩戰(zhàn)期間英國和平主義與綏靖政策
      世紀橋(2017年1期)2017-02-27 22:00:34
      和平主義倫理的合理性之爭
      道德與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25:32
      從湯亭亭在《孫行者》中對趙健秀的戲仿看其和平主義思想
      宜春市| 龙陵县| 金川县| 灵璧县| 广安市| 宁化县| 贺兰县| 偏关县| 德兴市| 始兴县| 淮安市| 华宁县| 黄山市| 台南县| 湖南省| 深圳市| 甘德县| 天峻县| 岫岩| 友谊县| 霍山县| 长岭县| 修水县| 北碚区| 宣汉县| 民勤县| 大丰市| 大田县| 邯郸市| 杨浦区| 绥滨县| 同江市| 密云县| 山阴县| 阜新| 锡林浩特市| 乐亭县| 成都市| 西峡县| 侯马市| 胶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