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批評言語行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言語行為之一。中西方國家由于文化模式、思維定勢的不同,人們在實施批評言語行為時使用的語用策略也存在差異。本研究以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和面子理論為依據(jù),結合文化緯度理論,從跨文化語用學的視角對比了英漢批評言語行為語用策略的異同,并進一步分析了其存在差異的文化淵源,旨在幫助外語學習者克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從而提高其在跨文化交際中運用批評行為的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語用;批評言語行為;對比研究
1.引言
本文嘗試以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和面子理論為依據(jù),對中美兩個國家的批評言語行為的語用策略進行了實例分析和比較,并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給出了深層次原因,旨在幫助外語學習者了解英漢批評言語行為策略的異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理論基礎
2.1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間接言語現(xiàn)象實際上是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Searle(1969:33)把說話人在間接地使用語言時所實施的兩種言語行為稱為首要言語行為和次要言語行為。
2.2面子理論
面子理論是Brown和Levinson (1987)借用Goffman(1967)的面子概念來解釋禮貌這一現(xiàn)象的。面子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即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和贊許。一類是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指不因遷就別人或受到干預和妨礙而使自己感到丟面子。
2.3文化緯度理論
1965年hofstede在世界40多個國家的IBM公司做了一項數(shù)據(jù)分析,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的不同上,并確立了文化的四個維度,即權利距離、不確定的躲避、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以及性別。在80年代末,邦德作了關于中國價值的調查,并且把文化的第五個維度加入了hofstede的原來的文化維度中,即儒家活力或長期傾向性和短期傾向性。(hofstede:2001)
3.英漢批評言語行為的語用策略
3.1相似點
3.1.1隱含策略
隱含策略是指說話人不明顯提及被批評者,而是采用模糊的表達等間接形式來實施批評言語行為。隱含的批評主要是為了禮貌地避免與聽話人的直接沖突,避免傷害其面子。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暗示:暗示指說話人使用表面上看似與批評無關的言語來表達意圖,從而避免與聽話人的直接沖突。
(2)開玩笑:Brown和Levinson認為,在批評言語行為中,開玩笑使說話者達到批評的目的,而不威脅對方的面子。
(3)反語:在批評言語行為中,反語的使用能夠使人們在談笑間使聽話者認識錯誤,避免了傷害其面子。例如:
3.1.2緩和策略
緩和策略是說話人決定公開指出對方的錯誤,但又不太想傷及對方面子使用的策略。其方式主要有:
(1)使用模糊限制語:模糊限制語可以就話語的真實程度或范圍對話語內容作出修正,也可以表明說話人對話語內容所作的直接主觀測度。在英語中,perhaps,maybe,a little,kind of等使用得頻率較多,而在漢語中,可能、或許、好像也使用得比較頻繁。
(2)先表揚后批評:說話人通常先肯定聽話人的成績或優(yōu)點,然后再公開地指出其不足之處,這樣可以緩和批評語的程度,不太威脅聽話人的面子。
3.2差異
雖然,英漢批評語在語用策略上存在許多共性,但兩種語言文化模式的差異,社會結構、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會造成其語用策略的不同。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
(1)上級對下級的批評模式:美國人慣于用原則策略(principles),即說話人不直接批評而是陳述通用原則,而中國人則通常用教導(instructing)或警告(warning)策略來實施批評言語行為。
(2)使用前語(prefaces):使用前語策略是中國人特有的批評方式。批評者使用前語暗示批評語的發(fā)出,使被批評者在心理上對批評發(fā)出有個準備過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批評語的語勢,使得被批評者能更容易接受批評。
4.影響中美兩國語言特征的因素
語言是反映文化的,而文化是有民族差異的,一個民族獨特的思想定勢和文化模式會在言語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通過以上對英漢批評言語行為的比較,我們不僅看到了兩種語言在表層表達上的不同,還可以探究其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首先,根據(j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我國的權力距離指數(shù)比美國的更高。在社會結構方面,中國傳統(tǒng)上是以家長制為基礎的,上級對下級經(jīng)常使用教導或警告的直接批評策略。而美國的社會結構基本是平行的或平等的。因此,即使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批評也要有所依據(jù)。因此,利用原則或哲理來實施批評是最合適不過的策略了。
其次,就傳統(tǒng)文化思維定勢而言,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以和為貴的民族心理及知禮數(shù)的處世方式,在言語行為中處處表現(xiàn)出委婉含蓄,批評也不例外。他們在批評時,總體上趨向間接言語,以減輕面子威脅程度或不傷人面子為原則。而美國社會奉行的個人本位主義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因此,他們在批評時,總體的趨向相對要直接些傾向于表達自己對對方冒犯行為的感受,減輕批評的威脅面子之力。
5.結語
批評言語行為只是言語行為研究中一個很小的課題,但它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適當引入與言語行為有關的語用策略學習,把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放在與語言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使他們在聽、說、讀、寫的基礎上逐步掌握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技巧。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王愛華.英漢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模式調查.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