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翠群
摘 要:向課堂要效率一直是教師非常關注并執(zhí)著追求的目標。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從小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分析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向課堂要效率的原因,并提出向課堂要效率的方法以及對教師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91-01
高效的課堂教學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數學這一知識體系必須充分利用課堂,向課堂要效率。
一、向課堂要效率的原因
向課堂要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發(fā)揮課堂教學活動的作用,使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識上,從不懂到懂、從不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小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向課堂要效率:
一是小學生自控能力低。小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自控能力低,他們的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吸引。調查顯示,小學低年級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為20分鐘,高年級的為30-40分鐘。二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低。小學生由于知識經驗比較貧乏,抽象邏輯思維欠缺,對學習材料不易理解,不會進行信息加工,因而以機械記憶為主。三是小學生的自學能力低。小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自學能力比較低,而且不會主動、自覺去自學。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決定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進行教學,向課堂要效率。
二、如何向課堂要效率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數學教學,達到最好效果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得出幾種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開頭幾分鐘往往影響整堂課的成敗。因此,教師在新課進行前必須用別出心裁的引入,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
例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用《西游記》中《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悟空說:“我分給八戒1/3個西瓜,分給沙師弟2/6個西瓜……”孫悟空的話還未說完,八戒就大叫起來:“猴哥這樣分不公平!”聽完這個故事后,請同學們來評評理:“孫悟空分得公平嗎?”故事激起了學生心中的疑團:“八戒分得份數少,是否分得少呢?”“兩個分數誰大誰小該怎么比較呢?”這樣,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學生心里想提的問題就多了。通過用故事、視頻、動畫、游戲等方式導入新課,新穎、自然,既能立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又能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2、優(yōu)化過程,尋找最佳效果
向課堂要效率關鍵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優(yōu)化教學過程首先要優(yōu)化師生關系。常言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喜歡哪位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就會喜歡他所教的課程,就會積極主動去學習。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這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前提。
其次,要優(yōu)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可以為學生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目標,如在教學算法多樣化時,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一些的學生則要求會運用多種算法,能力更好的學生在會運用多種算法的基礎上學會擇優(yōu)或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fā)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避免“一刀切”的目標讓一些學生驕傲,讓一些學生自卑的不良現象發(fā)生。
再次,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我們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是“白紙”或“容器”強行灌輸,而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將課堂還給學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要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知識的大舞臺。例如在上《認識時鐘》這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上“手工課”,讓學生制作一個鐘,在制中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時鐘上的三根針“時針、分針、秒針”, 知道三根針名稱、區(qū)別和作用;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動這三根針來認識時間;最后通過小組游戲“猜一猜”,讓一個學生撥動時鐘,其他同學猜猜時間,進一步加深對時間的認識。整個教學過程都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動手、動腦、游戲的過程中探求新知。
最后,總結鞏固、當堂消化。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是很高,他們不知道如何歸納總結,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零散的,所以,每堂課教師都要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知識要點,當堂消化所學內容,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千萬不能讓學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課后死記硬背。
三、向課堂要效率對教師的要求
1、充分了解學生?!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對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以避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脫節(jié)的現象;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可以引起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共鳴;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充分備課。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課前準備除了了解學生以外,還要吃透教材、準備教具,預測課堂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等等。
3、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只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才能有效化解課堂出現的種種情況,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慶明.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法的探索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7(8)
[2] 王濟樹.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J]新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