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妍
“問題引領,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最初是由山西平遙中學總結(jié)出來的,是指通過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創(chuàng)設主體、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把學習置于問題之中,讓學生自主地感受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為學生充分提供自由表達、質(zhì)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實現(xiàn)知識的意義建構(gòu),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情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
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通過精研文本,用文學的語言設計問題,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文學氛圍中,感受文學之魅力,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究,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在知識遷移中發(fā)展能力。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對語文教學中進行自主探究時設計問題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篇目,都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結(jié)。當學生面對一篇篇課文、一部部作品時,他們實際上是帶著自己對這個世界初步的觀察、感覺與思考,帶著自己對這個世界樸素的解讀,與作者交流,傾聽與理解他所表達的對這個世界的另一種觀察、感覺與思考。因此,在閱讀作品之前,讓學生主動探索作者,與作者對話,了解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事業(yè)追求,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必定會激起學生的情感漣漪,喚起他們進一步探究作品的欲望。
比如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課前我設計了一項開放性的預習作業(yè):“走近蘇軾”(1)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你知道他的偉大之處嗎?(2)你了解蘇軾的生活經(jīng)歷嗎?你知道有關他的故事嗎?這樣的設問,使作家作品的介紹,由老師講變?yōu)閷W生主動地接近、了解。在找資料,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不斷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課堂上,由學生介紹作家作品時,有的從《念奴嬌·赤壁懷古》談起,贊嘆蘇軾在文學、書法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有的敬仰他在遭受“烏臺詩案”的政治打擊被貶謫到了黃州后,卻能夠豁達的看待人生,寄情山水的樂觀精神;有的敬畏他心系天下蒼生的崇高品格……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使同學們從心里熱愛、敬佩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在閱讀過程中,要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與作品的對話,從而達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與交流的目的。學生有潛在的主動探究的動力,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已經(jīng)有一些初步的樸素的認識。但由于學生的認識還比較膚淺,整體把握作品的能力較低。因此,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章主旨的時候,教師要巧妙地為學生鋪路搭橋,這就需要教師的問題引領必須緊扣作品本身。
比如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在引導學生找準本文的文眼“清、靜、悲涼”后,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探究:郁達夫為什么覺得故都的秋天會給人清靜悲涼的感受?文中哪些句段描寫了清靜悲涼的感受呢?這些描寫清靜悲涼的感受的句段,你認為應該怎么讀呢?為什么要這樣?學生自讀、小組讀、齊讀、分角色讀。在問題的回答和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通過形象思維,將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感觸到的種種事物。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逼真的情境,真切的體驗到郁達夫苦悶彷徨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指語文用于人際交流具有維持社會聯(lián)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而“人文性”就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nèi)容。如果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能夠用具有語文特色的語言來表述問題,既讓學生明確課文理解的關鍵之處,又能感受到文字之美,不就可以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嗎?
如在教授《孔雀東南飛》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自主探究問題:(1)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解讀焦、劉二人性格形象;(2)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淺析仲卿、蘭芝婚姻悲劇原因;(3)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孔雀東南飛》分節(jié)改寫為現(xiàn)代白話詩;(4)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孔雀東南飛》結(jié)尾品析及其意義探討。這四個問題均是由主副標題構(gòu)成,主標題為詩文名句,副標題為自主探究的問題,主副標題相互契合,成為一體,而且是以詩歌來引導對詩歌的理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詩歌不一樣的魅力。果然,當這四個問題出來時,很是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當然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對這首長詩的理解。
如在教授《故都的秋》一文時,我設計了如下四個自主探究問題:(1)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找出文中傳遞聲音的事物并分析其內(nèi)涵;(2)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找出文中呈現(xiàn)色彩的詞語并分析其內(nèi)涵;(3)春花秋月何時了——試析作者獨鐘情于悲涼之秋的幾點原因;(4)秋風秋雨愁煞人——仿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要求:自擬題目,用文中景物入詩,符合課文情感基調(diào))。這些問題都使用了詩歌名句作為主標題,而詩句本身也能和副標題相契合,在表情達意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之美,審美情趣得到提升;在訓練學生思考問題能力的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正是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