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龍,劉瑞芳,李玉龍
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教育初探
張文龍,劉瑞芳,李玉龍
當前,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較為薄弱,培養(yǎng)耐挫心理素質對保障高職大學生心理安全、促進社會化和塑造良好意志品質具有重要意義。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薄弱的原因,既有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又有個性特征與身心疾病方面的個人因素,可以通過開展職業(yè)理想教育、加強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重視生命意義教育,實施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教育。
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心理安全;生命意義
當前,我國職業(yè)教育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社會對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也寄予厚望,不僅希望高職大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yè)技能,更期望他們能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可是,近年來,有關高職生厭學、網絡成癮、輕生等事例時有發(fā)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是什么讓高職大學生如此脆弱?應該如何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筆者力圖通過對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影響因素的分析,找出培養(yǎng)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的有效路徑,以期為高職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借鑒。
耐挫心理素質,也稱之為耐挫力,其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界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燕國材在《論耐挫力》中所提出的:所謂耐挫力,就是人們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或者說,它是主體在耐挫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力。[1]他將耐挫力分為兩部分,即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挫折容忍力就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讓的一種心理力量;挫折超越力就是指擺脫挫折、積極進取的一種心理力量。[1]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耐挫心理素質是一種復合的心理品質,貫穿于挫折適應的整個階段。在開始階段,耐挫心理素質主要表現為能夠接納現實,忍受挫折帶來的痛苦;后一階段,耐挫心理素質主要表現為能夠積極行動,改變挫折情境,促使需要的滿足和目標的實現。
(一)家庭因素
家庭環(huán)境是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薄弱的根源,主要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高職大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為父母所寵愛,除了學習外的其他事情絕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代為操辦,很少有獨立做事的機會,可以說在大學以前基本沒遭遇過挫折,更談不上耐挫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這種過度保護式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阻礙了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導致其獨立性差,抗挫折能力薄弱。
(二)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方式是導致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薄弱的第二大因素。學校教育重知識技能傳授,輕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在上大學之前,高職學生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知識知之甚少。上大學后,雖然當前高職院校都設有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大部分學校流于形式,對提高高職大學生的耐挫心理素質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沒有制定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學校挫折教育的滯后使得學生不重視耐挫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形成耐挫心理素質低下的不良狀態(tài)。
(三)個人因素
1.個性特征。個性特征會影響高職大學生的心理耐挫性。(1)具有獨立性品質的高職大學生其耐挫心理素質更強。獨立性是指個體能夠獨自應對周圍的環(huán)境及所面臨的任務挑戰(zhàn)等。[2]具備了獨立性品質的高職大學生就可以有能力應對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而獨立性差的高職大學生在遭遇困難時往往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2)外向型的高職大學生其耐挫心理素質較強。外向型的學生通常比較開朗樂觀,遇到困難會積極面對,并能夠及時尋求幫助;而內向型的學生則比較保守害羞,遇到逆境傾向于獨自隱忍,不善于運用社會支持的力量。
2.身心疾病。身心疾病也會影響高職大學生的耐挫心理素質。身體上的不適與心理上的困擾會使高職大學生變得脆弱,降低應對困難的能力。相對于身體疾病,心理疾病對高職大學生的耐挫能力影響更甚。如強迫癥、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會嚴重干擾高職大學生正常的認知行為,在遭遇困難時傾向于采取病態(tài)的應對方式。
(一)開展職業(yè)理想教育
一個人有了遠大理想,就有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就有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對于高職大學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職業(yè)理想,也就是有使命感,樹立能夠終身奮斗的事業(yè)目標。一方面,利用思政課等途徑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職業(yè)理想的樹立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把職業(yè)理想教育融入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高職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職業(yè)理想。
(二)加強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
職業(yè)規(guī)劃就是結合實際,制定實現自己職業(yè)目標的具體計劃。職業(yè)規(guī)劃就像是職業(yè)目標的路線圖,擁有科學的職業(yè)規(guī)劃,提前謀劃、早作準備,才能在實現職業(yè)目標的道路上少一些阻礙,即便在遇到困難時因為有準備,也能坦然面對困難、努力向前。[3]因此,應當加強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1)可以開設職業(yè)規(guī)劃與指導課程,系統(tǒng)地教授職業(yè)規(guī)劃相關知識與方法,為科學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提供指導;(2)通過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熱情,通過比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大學生耐挫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心理品質,才能提高耐挫性。(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這個主陣地。按照教育部的有關文件要求,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應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精心設計心理健康課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真正發(fā)揮心理健康課的重要作用;(2)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比如,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情景劇大賽、素質拓展等,都是高職大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可以讓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體驗和心理成長;(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機制。即在班級內設立心理委員,在系部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站,在學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一個三級教育網絡,共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利用心理測量和心理咨詢,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在新生入學后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檔案,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跟蹤輔導。
(四)重視生命意義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這一群體有較多學生學業(yè)成績不佳、學習動機不足,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問題,如生活百無聊賴、無聊郁悶、逃課曠課、沉迷于網絡游戲、吸煙酗酒、打架斗毆等。這些問題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相比尤為突出。從本質說,是自我找不到生命意義的表現。據對高職院校學生“生活目的測試”量表的調查結果顯示,42.8%的學生處于生命意義和目的不明確狀態(tài),26.1%的學生處于生命無意義、無目的狀態(tài),這說明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狀況不容樂觀,如此負向的生命態(tài)度是高職生人生發(fā)展上的重大隱憂。[4]因此,大力開展生命意義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對解決高職生不良行為問題,學會正確的應對方式,防止出現自殺等惡性事故具有重要意義。生命教育是一種體驗性的感悟式教育,應積極地開展生命體驗活動,而避免空洞的理論式說教。[5-6]因此,開展生命意義教育重點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真切地感悟生命,去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的歷程以及生命的安全等。
[1]燕國材.論耐挫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6(9):74-76.
[2]王清宣,趙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7(23):90-97.
[3]楊愛華.大學生社會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89:32.
[4]周娟.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32-35.
[5]蔣政兵.試論大學生生命教育[J].世紀橋,2009(11): 111-112.
[6]程媛媛.秉承正則理念關愛學生心靈——高職高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疏導的思考[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14(1):87-89.
[責任編輯 秦 濤]
張文龍,男,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咨詢。
G711
A
1674-7747(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