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類學視角下“群眾”一詞的產生、流變及再闡釋

      2015-02-12 14:21:17武寧張海洋
      天府新論 2015年3期
      關鍵詞:人民階級群體

      武寧張海洋

      ?

      人類學視角下“群眾”一詞的產生、流變及再闡釋

      武寧張海洋

      [摘要]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對“群眾”傳統(tǒng)的解釋明顯落后于社會發(fā)展?!叭罕姟币辉~運用不當,容易造成這樣的結果:在理論上似乎是提升了大多數人的地位,但在實際當中卻否定了“差異”的合理性,將一些人視為群眾的對立面來處理,致使統(tǒng)一性被片面理解為排他性,從而導致社會及經濟的發(fā)展失去活力。不僅如此,“群眾”運用不當還容易混淆個人意志和集體意志。在社會當中,許多利益集團或個人為了實現其利益訴求,往往假借集體名義。“群眾”由于其在法理上的不明確性,很容易成為制造合法性的萬能工具?!叭罕姟鄙鐣囊粋€顯著特點就是:個體義務被群體稀釋,群體責任由個體承擔。

      [關鍵詞]“群眾”;個體;群體;階級;人民

      一、問題的提出

      “群眾”作為現當代中國政治和媒體圈里的一個關鍵用語,從中小學課本,到新聞媒體,再到政府機關的文件,對人們社會認知的構建及政治生活的實現施加著持續(xù)而深刻的影響。筆者對中國知網人文與社科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進行了檢索。截止到2014年8月,該文庫中標題冠有“群眾”二字的報刊文章、學術論文共有183220篇,與“百姓”( 94461篇)、“居民”( 100510篇)、“公民”( 35509篇)等稱謂相比,占據壓倒性優(yōu)勢??梢钥隙ǖ卣f,中國是當今世界使用“群眾”一詞最多的國家,各階層、各職業(yè)、各團體的人們都耳熟能詳,不假思索地運用。在一種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籠統(tǒng)地使用“群眾”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然而,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和政治文化的變遷,特別是在構建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對“群眾”這一政治術語的使用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如周光輝所言,“‘群眾’是用來表示與‘黨員’、‘干部’不同的政治身份,具有鮮明的社會等級身份的色彩?!薄?〕叢云日在其文中指出:“當代中國政治話語中的‘群眾’概念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或‘臣民’)與西方民主理論中的‘人民’相嫁接后,安頓在傳統(tǒng)術語‘群眾’的外殼之中而形成的?!薄?〕“群眾”作為特殊時代及文化背景相的產物,長期占據著社會話語空間。比較而言,政治學及法理學中提到“公民”一詞時,同時強調了某一主體的權利與義務,而“群眾”的概念則無法劃歸到某一特定的范疇之中。當社會成員被要求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及相應的行為準則時,使用“群眾”一詞的初衷難免會被誤解甚至被人為歪曲。那么,“群眾”一詞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在中國社會語境中有何定位?在群眾路線推進的當前,如何更好地理解“群眾”內涵?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于社會各主體間信息交流的通暢及政治文化的提升。

      二、“群眾”從何而來?——詞源考辨和文獻研究

      對“群眾”一詞進行詞源上的考辨,有助于我們撥開籠罩于其上的迷霧,理解其最初的根本涵義。由于“群眾”一詞的產生和流變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著自身的路徑,以下,我們將從東西方不同語境對其進行考辨。

      (一)“烏合之眾”:西方語境中的“群眾”

      與“群眾”相對應的“crowd”、“mass”、“the multitude”等詞匯是西方群眾理論的核心概念。從某種程度上講,西方主流的群眾理論事實上是“反群眾的理論”。在西方國家的大多數群眾理論中,群眾的特征基本上都是消極的,負面的,低劣的,是非理性的集合體,是對個體思想壓制的產物。如勒龐在其名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The Crowd)中評論:“由于群體的力量有著純粹的破壞性,因而他們的作用就像是加速垂危者或者死尸解體的細菌,當文明的結構搖搖欲墜時,使它傾覆的總是群眾”。〔3〕埃里克·霍弗( Eric Hoover)認為,群眾運動的初期追隨者以“失意者”( frustrated)居多,是一群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一團糟的人?!?〕

      這一系列的群眾理論多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值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末期,新舊思想相互激蕩,理性的反思以及對無意識理論的探討形成一股風潮。例如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以兩個重要的因素作為基點,即傳統(tǒng)的宗教、政治及社會信仰的毀滅和技術發(fā)明給工業(yè)生產帶來的巨變。〔5〕值得注意是,在西方國家的語境中,群眾并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實體,它無法像階級、宗教、族群那樣將人們劃分為穩(wěn)定的群體。按照里克爾( Hamilton Lickel)對群體類型的劃分,“群眾”應該歸為松散集合(最不像群體的群體)一類?!?〕因此,在西方國家的語境中“群眾”更多強調的是群的屬性,即自發(fā)性、情緒化以及整體的非理性,而不是群體或組成群體之個體的實體性。

      (二)“獸三為群,人三為眾”:中文語境中的“群眾”

      《辭?!贰叭罕姟币粭l解釋:“泛指人民大眾,如:傾聽群眾意見?!痹跐h語典籍中,“群”與“眾”二字最初分開使用,表示獸或人的集合體。如《國語·周上》記載:“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但在一般情況下,“群”和“眾”都可以表示人。如《尚書·周書》記載:“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尚書·商書》記載:“有眾率怠弗協(xié),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p>

      如同“國家”、“民族”等術語一樣,“群眾”的使用也經歷了由單字表示不同含義到連用表示特定概念的變化?!掇o源》記載,后來的典籍中,“群”、“眾”二字連用的情況也時常出現。如“功名未成,則群眾未縣也;群眾未縣,則君臣未立也”(《荀子·富國》) ;“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史記·禮年書》;“今東方執(zhí)政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周發(fā)兵,人人懷憂,騷動惶懼,莫敢正言,群眾疑惑,人懷顧望”(《后漢書·申屠剛傳》)。從語境上看,這里的“群眾”雖表示人,但強調的是一個量的概念,即“多數”與“集合”,并不摻雜價值判斷與政治文化內涵。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專門的稱謂來劃分社會等級,而“群眾”一詞卻長期游離于政治話語之外。

      (三)從“有序”到“無序”:近代以來的語義流變

      “群眾”的涵義在近代以來的演變中逐漸增加了一種“有序”與“無序”,“理性”與“非理性”的二元劃分,即“社會”與“群”概念由相互重合到相互分離。近代以來,大量西方社會思想傳入我國,許多本土學者試圖借此指導中國社會實踐,并在傳播的過程中結合傳統(tǒng)文化對其加以闡釋。如“society”(社會)一詞最早被譯為“群”、“人群”或“群體”,相應地,嚴復將“sociology”譯為“群學”。然而,兩者的差異逐漸在學術及社會實踐中顯現出來。如傅斯年認為,“社會”是有規(guī)則、有紀律、有活力、積極建設性的有機組織體系,“群眾”則不具備這些特征。于是,后來人們更傾向于用日語中的“社會”代替“群”這一稱謂?!?〕由此看來,“群眾”一詞與“社會”一詞的遭遇使其喪失了中立的地位,逐漸融入了西方群眾理論的政治內涵。

      三、當下“群眾”一詞的語義語用辨析

      語言在產生時獲得了其最初的意義,然而,語言作為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解釋。對“群眾”一詞在不同情境下的語義進行辨析,有助于我們動態(tài)地理解它的復雜涵義。

      (一)“群眾”語義的時代特點

      在近現代的中國語境中,“群眾”一詞融入了更豐富的內涵。歷史唯物主義史觀使群眾不再是一系列屬性的集合,而是具有能動性的實體。

      叢日云認為,“中國群眾理論與西方群眾理論的最初分野可以追溯到馬克思”?!?〕但馬克思更多使用的是人民( people)一詞,這一點與西方民主學說所強調的民有( of the people)、民治( by the people)、民享( for the people)是一致的。而“人民”在中國語境中,多數情況下是作為“群眾”的同位語,構成“人民群眾”。“people”與“the mass”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相融合,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特色。傳統(tǒng)文化“臣民”與西方“人民”的嫁接,使民有與民治的部分消失了,僅僅留下了民享。

      叢日云指出,“將西方主流理論中的群眾概念由貶義詞轉變成褒義詞,列寧起到了關鍵作用?!绷袑幍摹跋蠕h隊——群眾”模式將西方主流群眾概念在社會主義蘇聯化貶為褒?!跋蠕h隊”是與敵對勢力進行斗爭的先進的革命精英組織,而“群眾”介于“先鋒隊”與敵對勢力兩者之間,是被教育、被代表、被組織和被指導的對象。

      另外,群眾地位的提升形成了群眾史觀/英雄史觀的二元對立。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薄?〕李大釗認為,“離于眾庶,則無英雄。離于眾意總積,則英雄無勢力焉?!薄?0〕毛澤東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史觀被一直沿用。

      承襲蘇聯群眾理論,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觀,并將其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毛澤東的群眾觀在列寧的群眾理論的基礎上有了全新的演繹,一是淡化了工人階級與其他階層的區(qū)別,突出了黨與非黨群眾的關系;二是群眾的主體凸顯了下層農民;三是對農民或其他群體運動給予了更高度的肯定和贊揚?!?3〕

      由此,當下中國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基本形成。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首先,在哲學上,“群眾”是歷史主義與唯物史觀指導下的實體;其次,在文化上,“群眾”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臣民”與西方“人民”的結合體;第三,在實踐中,“群眾”被賦予了高度的道德屬性及政治正確性。

      (二)“群眾”語用的時代性辨析

      “群眾”在特定時代被賦予了高度的道德屬性及政治正確性,其“進步性”、“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性使我們相信,“群眾”掌握著國家權力并享受著高度的政治優(yōu)越感。但在政治生活中,“群眾”往往被束之高閣,其對立面卻被凸現出來。

      考察“群眾”一詞的涵義,必須深入具體的語境,對其如何被作為行動主體的人使用進行分析。伽達默爾主張,理解是在特定語境中發(fā)生的,是在諸多要素相協(xié)調一致的系統(tǒng)中的意義創(chuàng)造活動。他指出,“由整體關系所作的理解現在也必須要求歷史地再現文獻所屬的生活關系”,〔14〕語言的特點是多義,語言意義的確定高度依賴于語境。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的“規(guī)則有不同的解釋,它們(意義)甚至被它(規(guī)則)降為第二位的東西”。〔15〕在他看來,一切哲學問題從根本上可以歸結為“語言游戲”,即語言邏輯決定了思維邏輯。盡管維特根斯坦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人類思維及想象力的超越性( transcendence),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能動性的發(fā)揮也是建立在特定語言基礎上的。下文將通過具體的語境,對“群眾”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不同時期的使用進行分析。

      1.革命斗爭時期對“群眾”概念的使用

      ( 1)從“民主”到“民本”

      毛澤東早期的群眾運動理論形成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指出:“中國迫切需要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個革命必須要由無產階級領導才能完成。”〔16〕也就是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要通過發(fā)動工農群眾來實現。紅軍區(qū)別于軍閥之處,也是因為它接受過工農群眾影響及民主政治訓練。“群眾”因而與民主有了“天然”聯系。

      但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毛澤東又指出了“群眾”與民主互斥的一面,“一哄而集的群眾會,不能討論問題,不能使群眾得到政治訓練,又最便于知識分子和投機分子的操作。”〔17〕毛澤東在這里看到了群眾的自發(fā)性及非理性的一面。群眾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西方式的民主。

      這兩種觀點之間的矛盾,源于民主這一西方舶來品在中國的實踐。中國不存在民主制度下的公民群眾,甚至爭取民主的群眾也基本不存在。

      毛澤東在這里提到群眾,強調的是群眾的工具屬性。群眾作為一個共同體的集體性,與西方民主的多數原則吻合。公民的價值屬性則要由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來承擔。毛澤東在《糾正黨內錯誤思想》一文中指出,“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同時,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zhí)行”?!?8〕這就意味著,群眾的覺悟不高,容易動搖,因此,需要革命精英的幫助和領導。1939年6月,陳云在談到共產黨的支部問題時指出:“支部的責任是要引導群眾一步步走向共產黨的周圍,所以應該在各種斗爭中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使他們相信我們黨的一切口號、主張就是他們的切身的要求,并且為這些口號、主張而努力奮斗?!薄?9〕

      中國民主革命中的“民主”也與西方民主大相徑庭,而更接近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民為邦本”的概念。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雖然強調了“為人民服務”,但并沒有在制度上實現人的主體性。從“黨員”與“群眾”,“干部”與“群眾”的二元劃分上,就可以看出,“群眾”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

      ( 2)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到“階級敵人”

      中國官方群眾理論以階級為單位來劃分群眾。劉少奇在《論黨》一文中提出:“我們的群眾路線,也就是階級路線,就是無產階級的群眾路線?!薄?0〕“群眾”本身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由于階級結構、社會發(fā)展的具體進程以及具體的歷史任務不同,群眾所包括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亦各不相同??谷諔?zhàn)爭時期,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需求使“群眾”的范疇最大化。毛澤東在抗戰(zhàn)初期評論道,“我們主張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或者叫全面抗戰(zhàn)。因為只有這種抗戰(zhàn),才是群眾戰(zhàn)爭,才能達到保衛(wèi)祖國的目的”?!?1〕“群眾戰(zhàn)爭”理論作為一種戰(zhàn)時政治手段,對團結大多數人,取得民眾的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

      建國以后,“群眾”的范疇又有了新的變化。通過憲法在不同時期的相關表述,我們可以略知一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guī)定:“國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時期內剝奪封建地主和官僚資本家的政治權利,同時給以生活出路,使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公民?!?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國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時期內剝奪地主、富農、反動資本家和其他壞分子的政治權利,同時給以生活出路,使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其中最明顯的區(qū)別是關于富農地位的劃分。另外,“官僚資本家”變?yōu)椤胺磩淤Y本家”,也讓資本家的內涵顯得越來越模糊。資本家屬于社會階級范疇,而“反動派”是和“人民群眾”相對立的。

      由此不難看出,“群眾”造成的簡單化的二元對立在何種程度上混淆了邏輯。另外,作為組成“群眾”之個體,并沒有加入或退出“群眾”的主動權?!叭罕姟本拖褚粋€巨大容器,其使用者利用它來承載物體,如果不需要了,就可以將容器內的物品傾倒出去?!叭罕姟蹦軟Q定個人的屬性,而不是相反。

      2.改革開放以來對“群眾”概念的使用

      在俄國思想家巴赫金( M.Bakhtin)看來,意義離不開現存的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意義的語言和文化在歷史過程中積累下來,形成語言習慣,并繼續(xù)產生意義影響社會發(fā)展?!?2〕然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其中包含的意義并不是與社會發(fā)展完全同步的。正如奧格本的“文化滯后”觀點所指出,組成文化的各個部分在變遷過程中速度是不一致的,變化快慢的不同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從而產生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執(zhí)政方針,轉而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群眾”/“敵人”的二元結構已經瓦解,新時期的“群眾”已經失掉了原有的內涵。但從媒體報道以及政府文獻中不難發(fā)現,這一術語至今仍然被繼續(xù)廣泛使用,特別是在下述兩種語境中頻繁出現:

      首先是黨風黨紀建設。如《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時,后者答記者時在一段話中接連用了八次“群眾”:“著力改進執(zhí)法作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切實糾正和防止特權思想、霸道作風,嚴禁對人民群眾冷硬橫推、吃拿卡要,嚴禁辦人情案、關系案。下力量建立完善檢察人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進一步探索運用互聯網、微博等現代科技手段,搭建聯系群眾的新平臺,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把人民群眾反腐敗的熱情引導到法治軌道上來”。(見2013年04月2日《法制日報》)《江西日報》一篇題為《干群關系三種》的文章中一位領導干部對記者說,“我們經常深入基層,到群眾中調研,有時還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但群眾總與我們不近乎,也不太愿意說實話,有情況也不報告,出了事弄得我們還挺被動,真的令人頭疼”。(見2008年10月05日《江西日報》)

      其次是在遭遇突發(fā)性社會事件或自然災害時。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抗震救災斗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力量》一文中說:“大災面前,各級黨組織充分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和戰(zhàn)斗堡壘作用,發(fā)動和帶領群眾以各種方式抗震救災,真正成為抗震救災的堅強指揮部;危難之時,各級領導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公而忘私,充分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緊要關頭,共產黨員豁得出來、沖得上去,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真正成為帶領群眾前進的先進分子?!?見2008年6月2日《人民日報》)。

      我們由此不難發(fā)現,當下的“群眾”往往和反腐敗、反官僚主義、解決突發(fā)性公共事件等相伴而生。群眾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它存在于孤立的時間點,而不是持續(xù)的時間流上。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相關制度的不健全,群眾作為隱性力量,往往在事發(fā)之后才被構建出來。因此,在有效的公民監(jiān)督機制尚未形成的情況下,強調群眾的監(jiān)督作用徒勞無益。當前的政治文化糟粕,如貪污腐敗、政績形象工程等,無不是依靠在虛幻的“群眾”之上進行的。另外,在公共危機發(fā)生之后再“發(fā)動群眾”,忽略民間行為的重要性,客觀上阻礙了全民性預警機制的建立。

      以上,我們探討了官方對于“群眾”一詞的使用。而真正匪夷所思的是“群眾”自身對于“群眾”的使用?!叭罕姟弊鳛槭ド矸莸娜后w,沒有特定的語言符號指代自我,而只有對他者的符號加以借用。例如在填寫種類繁多表格的時候,關于“政治成分”一項,未加入黨團的人需要填寫“群眾”,以與“某某黨員”、“團員”加以區(qū)分。另外,在社會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群眾文化”一詞使用也相當頻繁。如《文化館工作試行條例》中對文化館的定性是:“文化館是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綜合性群眾文化事業(yè)機構,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边^去,文化館工作是政府職能的一種延伸,其對基層文化的指導是自上而下的,對其工作對象用“群眾”一詞指代尚可說得過去。但在今天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背景下,文化館是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它與其服務對象的關系是平等互動的關系,沿用“群眾文化”的表述顯然不合時宜了。

      關于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借用“失語”這一概念加以分析。陶東風在關于后殖民語境下中國文論的探討中使用了這一概念。他所引用的“話語學”層面的“失語”,是指在文化對話過程中,某一方“自身傳統(tǒng)話語”及“文化身份”喪失,從而導致“話語權力”和對話地位的喪失?!?3〕事實上,這種“失語”不僅僅存在于文化對話過程中,也體現在社會交往的行動主體之間。對于喪失話語權力的一方,這既是面對社會環(huán)境急速變化產生的迷茫,也是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導致的依賴感?!叭罕姟辈⒉皇巧鐣l(fā)展過程中多元主體間對話協(xié)商( negotiation)的產物,而是面對特殊歷史環(huán)境的權宜之策,在失去其專屬語境的情況下,成為社會交往當中的斷裂面,從而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四、“群眾”概念的負面影響與重新闡釋

      不可否認,“群眾”一詞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別是在挽救民族危機,抗擊侵略的過程中,起過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發(fā)展,其語用產生變化,已經和當今主流觀念不相適應。橫向看,無論是西方群眾理論中作為“烏合之眾”的“群眾”,還是作為“先鋒隊”附庸的“群眾”,在以和平發(fā)展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其缺乏主體性的弊端都凸現出來??v向看,形成于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群眾觀,在和平時期已經轉變?yōu)榱撕椭C社會的對立面。因此,在倡導“群眾路線”的今天,我們需要賦予“群眾”新的內涵,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

      (一)“群眾”概念的負面影響

      1.主體性缺失

      社會的存在及發(fā)展依賴于人的實踐主體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根本的、最高的價值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人類學家布萊恩·特納( Bryan S.Turner)將馬克思社會本體論中關于人性的分析總結為以下兩點:“一,人的普遍性特點不是固定和靜止的;二,人類和駕馭‘自然’的能力是以促進人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的?!薄?4〕近年來中國提出的治國安邦的理念,如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都是有利于實踐主體的合理性的社會實踐規(guī)范。但“群眾”這一政治術語卻將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定義為無理性和被動的群體,因而與上述觀念背道而馳。

      政治、經濟范疇的“公民”、“納稅人”、“消費者”、“企業(yè)”等概念,不僅僅是一個稱謂,更是對行動主體身份與地位的明確劃分。但長期以來,“群眾”作為一個“萬能”的稱謂,混淆了主體間的界限,導致“政治掛帥”,“整齊劃一”。在構建法治社會的進程中,“群眾”這一概念沒有所指,因而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

      2.阻礙社會多元化發(fā)展

      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tǒng)的綜合體,包括公平與效率的統(tǒng)一、民主與法治的統(tǒng)一、活力與秩序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等等。和諧社會并不是靜態(tài)的完美,而是動態(tài)的協(xié)調,其首要條件是承認多樣性的存在,肯定差異的價值。和諧社會的主體并不是為了消滅其對立面存在,而是一種“博弈”的關系;由簡單的二元對立斗爭關系轉變?yōu)椴町惢献??!叭罕姟币辉~運用不當,容易造成這樣的結果:在理論上似乎是提升了大多數人的地位,但在實際當中卻否定了“差異”的合理性,將一些人視為群眾的對立面來處理,致使統(tǒng)一性被片面理解為排他性,從而導致社會及經濟的發(fā)展失去活力。

      不僅如此,“群眾”運用不當還容易混淆個人意志和集體意志。在社會生活中,許多利益集團或個人為了實現其利益訴求,往往假借集體名義?!叭罕姟庇捎谄湓诜ɡ砩系牟幻鞔_性,很容易成為制造合法性的萬能工具。例如在“文革”當中,私人泄憤往往以“階級斗爭”的名義大行其道,“階級敵人”概念也被濫用。個體的人是構不成“階級敵人”的,而個體卻不得不作為“階級敵人”接受“無產階級專政”。“群眾”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個體義務被群體稀釋,群體責任由個體承擔。

      3.影響社會法治化進程

      中國法治化進程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道路。當前,在相關法律條文、法典逐步完善的同時,法律的實踐層面還相對滯后。朱曉陽通過對《鄉(xiāng)土中國》關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思考,借用格爾茨的話,提出了“法律語言混亂”( confusion of legal tongues)的問題?!?5〕傳統(tǒng)中國社會強調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克己復禮的道德觀,群己界線已然不十分明確。在個體意識被壓制的同時,群體被放大為模糊不清的“天下”。統(tǒng)治者以“草民”來指稱一般個體。而個體缺乏某種特定的稱謂,面對統(tǒng)治者,只得使用“草民”二字自我指代,從而導致了自我的客體化。

      這一現象在近現代中國社會依然延續(xù)下來,“群眾”在某種意義上即是“草民”的變種。即便其內在的等級色彩已經淡化,依然無法避免不同主體間的排斥與壓制。在現實中,對“群眾”的傳統(tǒng)解釋,使我們被動地構建出“官與民”、“政府與百姓”二元對立式的認知。在法律的執(zhí)行過程中,不僅導致普通公民的自我身份認同危機,更使執(zhí)法機關產生了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優(yōu)越感。

      (二)“群眾”在新時代的重新闡釋

      上文探討了“群眾”的傳統(tǒng)內涵在新時代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認為,需要對“群眾”進行新的闡釋,以適應社會潮流。這一點可以借鑒西方社會對“種族”( race)的處理。20世紀以前,科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分為若干個本質主義方式劃分的(即以不可缺的特征來劃分的)種族。而近年來,基于生物學的研究結果,任何對于人類種族的定義,都被認為缺乏科學分類的嚴謹性和正確性;“種族”的定義也被認為是不準確的,隨意性的,約定俗成的,隨文化視角的差異而變化。同時,出于政治正確性( political correctness)的訴求,為了避免種族歧視,人們盡量避免在社會文化領域使用“種族”一詞,僅保留其生物學的內涵。類似的語言使用方式的改變還有很多,如后殖民理論對西方話語中所謂“落后”、“邊緣”、“愚昧”的觀念及相關用詞的批評,以及性別研究從“sex”到“gender”轉換包涵的對性別身份文化構建的反思。這種語言使用的轉換并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而是體現了人類學及其他人文學科力圖糾正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間不平等關系,以期達到“互為主體性”( intersubjectivity),實現平等對話的努力。

      首先,要避免和其他術語混淆。“群眾”是一個雜糅的概念,因此,要將附著于其上的政治內涵分解開來。政治學與法學中的“公民”有自身法理上的解釋,“公民”享有政治、宗教、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權利和自由,并需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在這些場合中要避免使用“群眾”這一模糊的概念。另外,在描述公民的政治成分時,“群眾”不應與黨員或團員劃分為同一范疇,“干部”也不能與“群眾”相對。從本質上講,黨員干部也應該是群眾的一員,“走群眾路線”即是共產黨按照自身正確的路線方針執(zhí)政。這樣才能回歸“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初始內涵。

      其次,強調“群眾”的民間文化內涵。對“群眾”的闡釋應該向民間話語靠攏,使其接近“民眾”、“居民”或“百姓”等概念,強調“群眾”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例如“百姓”這一稱謂,自戰(zhàn)國以來沿用至今?!鞍佟睆娬{多與差異;古代庶民無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而姓氏在標明個體身份的同時也賦予其主體性。多元性與差異性存在的前提是平等,即“群眾”內部每個個體有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身價值。

      第三,尊重“群眾”的主體性?!叭罕娐肪€”這一方針的提出在邏輯上有一個前提,即“群眾”不可能是西方語境中任人擺布的“烏合之眾”。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信息傳播的不對稱性得到扭轉,一般的民眾都能夠參與到社會信息的構建中,對國家政策和社會道德產生影響。“草民”已具有了“草根意識”,形成有巨大影響力的話語體系。尊重“群眾”的主體性,才不會在“群眾路線”中偏離方向。

      當然,對于特定稱謂的理解不是一成不變的,否則,我們就會在跳出某一框架的同時落入另一自設的陷阱。對語言符號的使用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根本目的是要維持主體間交流的通暢,保持社會生態(tài)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結語

      “群眾”一詞在其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被不斷地闡釋并賦予新的內涵,同時,“群眾”一詞的使用也引導、約束著人們的社會實踐。本文分析了“群眾”的產生流變,以及在當下語境中的使用,對其中蘊含的消極因素及負面影響進行了反思。在筆者看來,對“群眾”在當下語境中的內涵進行合理的闡釋,是包括人類學在內的人文社科領域需要認真考量的。

      人類學學科通過研究文化來理解人性,強調從自身構筑的“意義之網”中解脫出來,通過不斷的反思來更新觀念,以實現更平等的主體間的對話。改革開放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也證明了開放社會基本原則的合理性,即以多元文化為前提組織起來的社會是最穩(wěn)定并富有活力的。強調個體價值,提倡多元主體間的博弈,擴大分工與合作,才能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轉。這就要求我們在意識上肯定人的價值,在制度上保障人的權利。在推行民主法治建設,建設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語境下,對“群眾”進行反思并進行合理闡釋是理論實踐不可缺少的一步。

      【參考文獻】

      〔1〕周光輝.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十大趨勢〔J〕.政治學研究,1998,( 1).

      〔2〕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J〕.政法論壇,2005,( 2).

      〔3〕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9.

      〔4〕埃里克·霍弗.狂熱分子〔M〕.梁永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

      〔5〕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07.

      〔6〕理查德·克里斯普,里安農·特納.社會心理學精要〔M〕.趙德雷,高明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3.

      〔7〕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J〕.政法論壇,2005,( 2).

      〔8〕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J〕.政法論壇,2005,( 2).

      〔9〕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57.104.

      〔10〕李大釗.民彝與政治〔A〕.李大釗文集:上〔C〕.人民出版社,1984.

      〔11〕毛澤東.論聯合政府〔A〕.毛澤東選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2〕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A〕.毛澤東選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899.

      〔13〕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J〕.政法論壇,2005,( 2).

      〔14〕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27-228.

      〔15〕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李步樓譯.商務印書館,2000.

      〔16〕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A〕.毛澤東選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A〕.毛澤東選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1.

      〔18〕毛澤東.糾正黨內錯誤思想〔A〕.毛澤東選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1.8.

      〔19〕陳云.黨的支部〔A〕.陳云文選: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

      〔20〕劉少奇.論黨〔A〕.劉少奇選集:上卷〔C〕.人民出版社,1981.

      〔21〕毛澤東.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和任務〔A〕.毛澤東選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

      〔22〕納日碧力戈.語言人類學闡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4).

      〔23〕陶東風.關于中國文論“失語”與“重建”問題的再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5).

      〔24〕布萊恩·特納.身體與社會〔M〕.馬海良,趙國新譯.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

      〔25〕朱曉陽.“語言混亂”與法律人類學進路〔A〕.朱曉陽,侯猛.法律與人類學:中國讀本〔C〕.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王云川)

      [作者簡介]武寧,蒙古族,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碩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類學、民族學。天津300071張海洋,中央民族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學、體質人類學、東西方文化比較、應用人類學。北京100081

      [收稿日期]2015-03-01

      [文章編號]1004-0633 ( 2015)03-071-7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D013

      猜你喜歡
      人民階級群體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翻譯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6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近代史學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6:03
      “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
      淺論提高我國公務員素質的途徑
      領導干部為民服務“四要四不要”
      人民論壇(2016年16期)2016-07-15 11:26:15
      被遺忘階級的困頓與救贖——關于影片《鋼的琴》的分析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中國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西方在濫用“人民”概念
      通州市| 靖边县| 汶川县| 肥城市| 梨树县| 大港区| 横山县| 益阳市| 阳原县| 理塘县| 恭城| 珲春市| 云梦县| 西青区| 松阳县| 辽中县| 永嘉县| 治县。| 兖州市| 商河县| 安平县| 宁陵县| 临邑县| 建始县| 甘孜| 米易县| 河曲县| 阆中市| 苏尼特左旗| 库尔勒市| 永丰县| 陈巴尔虎旗| 和龙市| 阆中市| 惠安县| 依兰县| 东至县| 新郑市| 遂宁市| 藁城市|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