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192(2015)04-0125-04
收稿日期:2015-04-04
作者簡介:林淑熠,女,福建三明人,閩江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及英語口譯的教學研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qū),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移民流動速度加快,涉外案件不斷增多。與此同時,我國有限的法庭翻譯人員與資源根本無法滿足涉外的庭審需要,法庭翻譯人員水平良莠不齊,不能保證法庭翻譯的質量。
法庭翻譯又稱司法口譯(court interpreting),通常指針對無法理解法庭官方語言或無法使用特定語言的訴訟當事人或證人,為降低庭審的難度、避免不公正的判決所提供的一種翻譯服務。法庭譯員的職責是對法官、律師和訴訟當事人的所有語言進行交替?zhèn)髯g(consecutive interpreting)或是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在一些情況下還包括對法律書面文件進行視譯(sight translation)。基于法庭言語的特點,法庭翻譯體現(xiàn)出很強的即席性、互動性和規(guī)約性 [1]。
一、法庭翻譯現(xiàn)狀
對于法庭翻譯,國家早有相關法律規(guī)定。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法系的國家,許多少數(shù)民族依然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地區(qū)法庭經(jīng)常使用當?shù)胤窖赃M行庭審。因此我國《憲法》第134條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于不通曉當?shù)卣Z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或者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qū),應當用當?shù)赝ㄓ玫恼Z言進行審理;起訴書、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書應當根據(jù)實際需要使用當?shù)赝ㄓ玫囊环N或者幾種文字?!边@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少數(shù)民族訴訟參與人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權利?!缎淌略V訟法》第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不通曉當?shù)赝ㄓ玫恼Z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边@確定了,當訴訟參與人中有外國人時,法庭提供翻譯是基本的要求?!睹袷略V訟法》第11條也有關于民事案件中提供法庭翻譯的條文。中國加入WTO后,必須遵守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即“WTO成員方應當基于其他成員方的公民、企業(yè)、組織同本國公民、企業(yè)、組織同等的訴訟地位”。外國人在中國應當履行同中國國民一樣的義務,同樣也應享受相應的權利,其中就包括了享受法庭翻譯服務的權利 [2]。
但是,我國除了港澳兩地設有雙語法庭向當事人提供免費的法庭翻譯服務外,法庭翻譯服務并未普及和系統(tǒng)化。法庭翻譯報酬低、工作條件差、時間長、強度高,而且中國法庭翻譯呈現(xiàn)出如下特點:首先,法庭翻譯缺乏統(tǒng)一質量監(jiān)控體系,國家法庭口譯標準缺失,無職業(yè)培訓和全國通行的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其次,各級法院無系統(tǒng)的法庭口譯員任用和選拔機制,法庭譯員水平和素質參差不齊,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譯、漏譯、添譯,無法保障當事人的權益;最后,或是對法庭口譯的重視不夠,或是考慮到法庭文件的保密性,口譯員只能在開庭前獲得資料,由此導致翻譯效果不夠理想,有時法庭翻譯淪為形式,而不能真正幫助當事人進行交流。
二、法庭翻譯教育的挑戰(zhàn)
建立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庭翻譯服務系統(tǒng)迫在眉睫。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庭翻譯教育、培訓系統(tǒng),不僅能夠提高庭審效率,確保法律公平公正,保證當事人的權益,還能提升中國國家的大國形象。
目前我國法庭翻譯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如下。
(一)缺乏理論支持
中國的法庭翻譯研究相對滯后,相關領域的研究呈現(xiàn)碎片化的態(tài)勢。各學術期刊上關于法庭翻譯的文章數(shù)量少,多為理論探討,缺乏實證性研究,針對中文法庭翻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筆者認為,推行法庭翻譯教育的先行條件是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法庭翻譯經(jīng)驗和理論,建立基于語言學、翻譯學角度的針對中文的法庭翻譯理論體系,為法庭翻譯提供指導。
(二)法庭翻譯教育的復雜性
法庭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對于翻譯人員的語言技巧、法律知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都有較高的要求。
1.語言技巧:扎實的雙語技能和翻譯技能
熟練掌握一門或一門以上外語,是進行翻譯的最基本要素。掌握這門外語不僅僅是熟悉字詞和語法,還應該了解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經(jīng)濟狀態(tài)、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了解語言要素在其文化背景中的意思。在翻譯的過程中,法庭譯員扮演著文化協(xié)調員的角色。由于許多時候法庭口譯員是各方的唯一信息來源,譯員對于文化習俗的掌握顯得十分必要。如澳大利亞男性土著人不能在公開場合說出姐妹的名字,所以當律師問到的時候,他很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此時就需要法庭譯員進行解釋。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法庭譯員應該先獲得許可,才可以進行解釋 [3]。另外,會一門外語不代表就掌握了翻譯技巧,雙語或多語互譯技能的培訓也十分復雜,包括選擇性聽譯、記憶、邏輯分析、筆記、視譯和表達技能。
2.法律專業(yè)知識:要知其所以然
對于法律知識的基本掌握,是法庭譯員最基本的素質。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則會出現(xiàn)曲解、錯譯,這將給庭審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法庭譯員需有基本的法律知識框架,如學習法理學、民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如果有興趣,還可深入鉆研某一領域的具體法規(guī)。
法律語言的復雜性和法庭翻譯的獨特要求使其培訓難度陡增?!胺烧Z言中大量使用獨特的發(fā)音和拼寫方式,使用長句和復雜句,用詞重疊累贅,同義詞或近義詞并列使用,使用介詞短語等特殊句型,多用雙重或多重否定式,不用無人稱結構等” [4],這都要求法庭譯員必須了解法律英語的特性和其相應的用法。如damage是損壞,damages為損害賠償金;demise是死亡的意思,在法律中的含義是“轉讓,轉贈”;consideration是考慮、體貼的意思,但在法律中的含義是“對價”、“約因”。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3.職業(yè)素質和涵養(yǎng):機構的守門人和隱形人
法庭翻譯區(qū)別于其他翻譯的最顯著特征是其較高的道德標準。法庭譯員在庭審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為使法庭譯員扮演好這些角色,需要在法庭譯員的培訓中強調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法庭譯員的每一句翻譯都可能對庭審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這要求法庭譯員從始至終嚴格律己,有高度的責任感,不能錯譯、漏譯、添譯,若聽不清楚或不理解某一句話,應該及時表示困惑,并且要求重復,而不應隨意揣度、敷衍了事。
法庭話語由法官、律師、原告、被告等擁有不同權利的人參與話語組成,而法庭譯員作為臨時聘用的人員是不同參與人的中間人,他負有傳達源語權利的責任,在翻譯不同參與人話語的同時也要傳遞出不同程度的權利。所以這要求作為機構守門人的法庭譯員需要對法庭話語做出形式控制,即對法庭對話情況進行控制和對語言進行控制,這意味著對語言進行精準措辭 [5]。
《職業(yè)行為標準》(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要求法庭譯員最好是“身體上隱形,言辭上沉默”。意思是法庭譯員在文化上應該保持中立,不能夾雜個人的觀點和立場,同時盡可能地在內容和含義上貼近字面上的意思,而無權對問題或回答進行解釋 [6]。如嫌疑人供述:“我就把一包白色粉末放進我的褲袋里了?!痹诜ㄍド蠋缀趺總€人都清楚嫌疑人所說“白色粉末”就是海洛因(heroin),因為在開庭時,法官就已經(jīng)明確這是一起“涉嫌藏匿毒品海洛因”的案件。若法庭譯員直接將句子翻譯成“I put the pack of heroin in the pocket of trousers”,則容易曲解嫌疑人初衷,說明嫌疑人在藏匿“白色粉末”前就已經(jīng)知道這是違禁品;若將其字面意思直接翻成“white powder”,就有可能暗示嫌疑人在藏匿毒品前并不知情。
三、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庭翻譯系統(tǒng)和培訓經(jīng)驗
在美國,法庭口譯由相關法律嚴格監(jiān)管,有嚴格的全國統(tǒng)一職業(yè)資格考試。1978年,美國出臺了《法庭口譯人員法令》(The Court Interpreters Act),規(guī)定美國各級法庭的行政辦公室都需出臺選拔和任用法庭口譯員的標準。1980年聯(lián)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Federal Court Interpret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F(xiàn)CICE)正式開考。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是由政府進行監(jiān)管和承辦??荚噷τ陔p語實際語言運用能力要求極高。當時的測試語言僅為英語和西班牙語,測試分為筆試和口試兩部分。筆試由閱讀理解、用法、改錯、同義詞和詞語翻譯五個部分組成,以選擇題為主。口試環(huán)節(jié)為英西雙語視譯、英西交替互譯、英西單向同聲傳譯,同聲傳譯又細分為法庭獨白和證人證詞同聲傳譯??谠嚨沫h(huán)境盡量模仿庭審的真實場景。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2003年官方公布的測試語言已經(jīng)達到了14種。同時,“非測試語言口譯人員注冊制度”的實行方便了此類口譯人員獲取資格,從事法庭口譯工作 [7]。
澳大利亞針對法庭口譯頒布了特別法,同時于1978年在全國推行了全面的認證系統(tǒng)。澳大利亞翻譯資格認可局(The 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NAATI)成立于1977年,是澳大利亞唯一的翻譯專業(yè)認證機構,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隸屬于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工業(yè)管理和移民局。在近30年期間NATTI旨在為不同程度的翻譯和口譯人員制定行業(yè)標準,創(chuàng)立一個全國性的注冊和執(zhí)業(yè)上崗證辦法的系統(tǒng)。NAATI考試所涉及內容包括科技、生活、醫(yī)療、工農業(yè)、金融、環(huán)境、法律等方面,考試語言達62種,考試內容涉及三方面:語言水平、翻譯技能和文化意識。其考試的培訓包括三方面:一是基本理論建設,包括口譯解讀,闡述口譯的歷史沿革、目標和基本概念;二是基本口譯和翻譯技巧,包括語言能力、文化知識和影響、交流會話、面試技巧和道德和職業(yè)操守;三是電話口譯技巧,模擬電話口譯場景進行練習。
我國香港地區(qū)的法庭口譯歷史可以追溯到1841年。法庭口譯員主要分為全職和兼職,其中全職法庭口譯員的準入標準是二級傳譯主任。香港司法行政機構對于法庭口譯人員的培訓十分重視,除了教育背景和綜合招聘考試的要求,還采用“學徒制”的方式提高新譯員的時間能力。新錄用的譯員必須到基層的裁判法院見習,旁聽老譯員口譯工作。除此之外,法庭口譯人員還要進行入職培訓和在職進修。入職培訓為期一個月,主要是了解法庭訴訟程序,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庭用語,熟悉案件類型和詞匯,以及進行基本的法庭口譯技巧訓練 [8]。
四、我國本科院校法庭翻譯教育和培訓構想
國家要建立統(tǒng)一的職業(yè)資格培訓和考試體系,并以此考試體系為導向進行本科生甚至是碩士生的教育,知名政法類院校應首先承擔這一重任,加強學科建設,開設相關專業(yè)和方向,利用其法學的教學積淀和資源,積極引進人才,特別是實戰(zhàn)型和綜合型人才。
綜合國內外法庭翻譯教學經(jīng)驗,針對目前國內大學的現(xiàn)有培訓架構,筆者對中國本科類院校法庭口譯教育的構想如下。
(一)專業(yè)設置、課程結構與教學大綱
就專業(yè)設置來講,目前大多數(shù)院校將法庭翻譯作為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選修課之一,但就長遠發(fā)展來看,法庭翻譯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yè)方向,對于實力雄厚的外語學院則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yè),甚至可以設立法庭翻譯專業(yè)碩士進行招生。這一方面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已經(jīng)做出了創(chuàng)新的嘗試。其英語專業(yè)實行五年雙專業(yè)(英語、法學)學士學位培養(yǎng)模式,德語專業(yè)為推薦優(yōu)秀本科生免試攻讀法學碩士研究生的示范專業(yè)。筆者期待法庭翻譯能夠成為一個獨立專業(yè),便于人才點對點培養(yǎng)。
目前,大多數(shù)法庭口譯課程是由法律英語教學團隊進行授課的,政法學校一般都設有法律英語教研室或研究所。如西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法律、經(jīng)貿方向的本科培訓和翻譯專業(yè)碩士培訓,設置了法律語言文化與翻譯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學則設立了法律翻譯研究中心、法律英語研究所、法律語言研究所。所以法庭翻譯教育應以外語系為培育母體,法律系為輔助,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源。抽調兩個系的骨干老師,并引進綜合型人才和實戰(zhàn)型人才單獨組建法庭口譯教研室,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法庭翻譯的課程不是簡單的口譯課,而是專業(yè)方向課和英語技能課的結合,因此教學內容應當涵蓋口譯技能培訓和法律專業(yè)知識的講授兩方面。
法庭翻譯的翻譯技巧在本科層次應該注重交替?zhèn)髯g和視譯的培訓,在碩士層次則可進行同聲傳譯的培訓。因法庭翻譯是一項實踐課程,所以教師在授課期間應多引導同學進行無筆記記憶訓練、源語言復述、目標語言復述、長話短說和短話長說練習、邏輯架構分析、速記和筆記技巧練習,在分專業(yè)領域給學生補充背景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制作個性化的術語表格。在法律英語課程設置方面,學生需在學習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之外,從大一開始系統(tǒng)學習法律系的基礎課程,如法理學、民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等,到大三可以開始根據(jù)興趣攻讀不同的領域,如知識產權法、民商法、刑法等。
(二)教學制度
首先,應該實行淘汰制度,通過階段性考察,篩選能力不足的學生流轉到普通英語專業(yè)班級學習。其次,要實行選拔流動制度,即外語系學生和法律系學生都可通過選課成為法律翻譯方向的學生,但需通過統(tǒng)一的選拔考試。再次,實行模擬學徒制度,即利用寒暑假由導師帶領進行實戰(zhàn)練習,規(guī)定實戰(zhàn)小時數(shù),作為學分依據(jù)。
(三)實踐課程
一些院校在近幾年的法學改革中引入了實踐性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旁聽法庭審判教學法、法律診所教學法、模擬法庭審判教學法、專業(yè)實習教學法等 [9]。這些教學法無不秉承了“實踐至上”原則。其中案例教學法和法庭教學法獲得了師生的廣泛好評,教學效果顯著。法庭翻譯教學應該避免過多的理論說教,而通過影像資料和真實案例進行教學。建立模擬法庭,特別是建立英語模擬法庭,對于學生所學的語言技能和法學知識是否能在使用非母語語言情況下運用到實踐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一般模擬法庭在高年級段設置,可設置一定學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模擬法庭還需要配備一定的專業(yè)師資,最好配備至少一名具有法律實踐經(jīng)驗的外教和中國教師同時進行培訓、指導和答疑解惑。師生在開完模擬法庭會議之后應該留有一到兩個課時的時間進行同行(同學)互評、反饋、糾錯和經(jīng)驗總結。
學校也應積極為學生搭建橋梁,在社會各層次的法律服務機構設立專業(yè)實踐基地。每一年聯(lián)合國在全球的各辦事處、歐盟和許多國際非營利組織都設有大量的口譯實習生職位,應該鼓勵有條件的同學積極申請。這樣的實踐學習不僅是對于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升華,還是學生們對于法庭翻譯譯員職業(yè)素養(yǎng)和倫理的直觀感受。
本科院校法庭口譯的法庭翻譯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本科院校的發(fā)展不應該僅限單科外語專業(yè),而應該實現(xiàn)向“英語+法律”特色,以及通用和非通用語種協(xié)調發(fā)展的轉變,真正成為國家法律外語人才的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