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 盧 翀
一波四懸,扣人心弦
——論《燭之武退秦師》的懸念美
☉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盧翀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它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fā)生的重要事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同時,《左傳》也是一部先秦著名的散文著作,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敘人物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選入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著名篇目《燭之武退秦師》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左傳》在文學上的這些特點。然而,人們讀《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主要關(guān)注的是燭之武的形象之美和燭之武說退秦師的語言藝術(shù)之美,而往往會忽略課文“一波四懸,扣人心弦”的懸念美。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情節(jié)波瀾起伏,曲折有致,扣人心弦,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設置的四重懸念。沒有這四重懸念,課文情節(jié)不會如此曲折;沒有這四重懸念,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不會如此高超;沒有這四重懸念,燭之武的形象更不會如此高大。
公元前630年,當時的兩個大國晉、秦聯(lián)合圍攻鄭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鄭國身處存亡之秋。晉、秦圍鄭,與晉有關(guān),和秦關(guān)系不大。晉文公早年流亡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對國君說,要么厚待他,要么殺了他。鄭沒有厚待他,從此兩國結(jié)下梁子。公元前632年,以晉國為首的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和以楚國為首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在城濮展開決戰(zhàn),鄭幫了楚國的忙,結(jié)果楚大敗,鄭感到形勢不妙,立馬派人出使晉并獻上叔瞻的人頭,但仍未能感化晉。晉文公為爭奪霸權(quán),聯(lián)合也有擴張野心的盟友秦國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大軍壓境,鄭國命運何去何從?奮起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委曲投降讓家破國亡亦非心甘情愿。文章一開始就設置一個懸念,把讀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
當讀者都為鄭國命運捏一把汗時,佚之狐極力推薦善于言辭的燭之武,并斷言:“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必脑捵屶嵅吹搅艘唤z希望,也讓讀者看到了一絲希望,繃緊的弦得以稍稍松弛一下。
當鄭伯滿懷希望地去請燭之武出山,讀者也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秦營,挽狂瀾于既倒時,燭之武卻婉言拒絕了:“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睜T之武不出山,此二懸也。燭之武不出山,鄭國的命運依然處于危急之中,該怎么辦?鄭伯和讀者剛剛升起的一絲希望被燭之武婉言拒絕澆滅,讀者剛剛松弛了一點兒的心弦又繃緊了。年輕的時候有才能又有志向,卻遭受排擠不被重用,牢騷滿腹的燭之武顯然對鄭伯的用人方針憤憤不滿。
此時的鄭伯眼看唯一的救命稻草就要沒了,趕緊主動承認錯誤,并用國家大義婉言相勸,燭之武才答應了,讀者的心又隨著燭之武的答應松弛下來。
年老體衰的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前往虎狼之穴,前途未卜。燭之武能否成功說退秦師?能否挽狂瀾于既倒?能否安然返回?此三懸也。由此可以推想,當燭之武走后,鄭國的國君及老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他的消息。當燭之武到達秦營時,他又會面對秦國君臣怎樣蠻橫的態(tài)度、無理的刁難?讀者的心再次緊張起來。
燭之武來到秦營,不說此行目的,而是首先站在對方的角度,替對方打算,以引起好感:“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了?!苯又瑺T之武進一步對秦伯闡明利害關(guān)系,滅鄭,只能增加鄰國晉國的勢力而對秦國沒有好處;存鄭,讓鄭國作為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還能對秦國往來的使者提供所需的物品,對秦國也沒有什么害處。然后,他又列舉歷史上晉國受了秦的恩惠又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史實來挑撥離間秦晉之間的關(guān)系,來動搖秦伯滅鄭的決心。最后,他著眼于未來,分析貪得無厭的晉國滅了鄭后,必然會攻打秦國來提醒秦國謹慎對待。
燭之武不卑不亢,以利相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說服秦伯不但退兵,還留下將領(lǐng)幫助鄭國守衛(wèi)。至此,一場關(guān)系國家存亡的危機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平息,讀者也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繃緊的弦也一下子松開了。
然而,文章到此并沒有完。燭之武雖然巧言說退了秦師,但這并不等于說鄭國已完全解除了危險。因為,憑借晉國強大的實力,不用聯(lián)合秦國也照樣能輕而易舉滅了鄭國。于是當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進攻留下來的秦軍時,讀者的心再次緊張起來,此四懸也。留下的秦軍與鄭軍能否抵擋得住強大的晉軍的進攻?
思恩情、講仁義、有智謀、不沖動的晉文公經(jīng)過一番思索,終于不愿忘恩情,失同盟,以亂易整,決定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到此,一場劍拔弩張、驚心動魄的斗爭風波才終于徹底平息下來,讀者懸著的心也才終于徹底放了下來。
“文似看山不喜平”,《左傳》敘事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此文短短的幾百字,四次設置懸念,四次解開懸念,緊扣讀者心弦,讓讀者的心始終在緊張與松弛中交替變化,起伏跌宕,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