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 張一山(特級教師)
議論理趣:考場議論類作文的主要追求
——對2015年江蘇高考一篇優(yōu)秀議論類作文的質(zhì)疑
☉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張一山(特級教師)
2015年江蘇高考分數(shù)揭曉之后,南京考生滕慧超同學的哲理議論文《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感動專家組評委”獲滿分,并作為江蘇高考語文閱卷專家組推薦的8篇高考滿分作文的首篇刊登在2015年6月25日《揚子晚報》上。我們不妨一讀——
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
夏雨初霽,于校內(nèi)一棵不知名的老樹上,拾得一只蟬蛻,很好的中藥。
一顆露水滾落。就著千千萬萬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這只晶瑩剔透的蟬蛻,這是一間寂寞的空屋,惹人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間寂寞空屋,不盤花簇錦亦不金碧輝煌,只如蟬蛻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閃耀著一星光華,于漫漫長夜中點燃了一豆燈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蟬之生命有限,于陰暗潮濕的地下蟄伏數(shù)載只為了一個夏天。數(shù)千個寂寞長夜它們無言熬過,待到一朝羽化,便成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這時,它們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憐自哀,憂傷慨嘆,哪里來的心惰唱什么歌呢?可蟬偏不。“烏發(fā)如銀”的時節(jié)偏要日日歡歌,這便是生命的大氣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無形,是一個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證據(jù)。人之智慧便在這空屋中歲歲積淀,蘊于血脈的最深處。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這是歸有光的寂寞空屋。室僅方丈,容不下金銀珠寶亦容不下繁華如夢,容得下的僅是那一份割舍不斷的回憶。“某所,而母立于茲……”歸有光在這里讀書成長,身后有母親噓寒問暖的身影??瘴蓦m寂寞,此心卻溫柔,體察父母親惰,就是我們最平實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給高蹈以平實,給浮華不定的心靈以腳踏實地的依靠。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紀上忽然殘廢了雙腿。他的世界,從此不再有歡笑嬉鬧。他走進地壇,走進百代帚王家遺落下的那一間寂寞空屋。他看見葉上陽光、花間蜂蝶,他聽見這世界繁華落盡,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八劳鍪且粋€必然來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如是說。他的生命于此一間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氣盛,褪去了高蹈與不切實際的幻夢,他擁抱敞開的生命之門,成為智者。
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種各樣的幻光所?;螅撵`與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謂天堂的路途中。其實,“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zhì)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蔽移右挥?,獨擁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專家點評中稱“以‘一只晶瑩剔透的蟬蛻’為由頭,盤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氣度’,相當機智……”優(yōu)秀議論文應(yīng)該觀點鮮明,材料充足而理趣充分,讀后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這是一篇充滿“大智慧”“大氣度”的優(yōu)秀議論文嗎?“語文閱卷專家組”的褒揚之語恰當嗎?本文試作一次細讀。
評價考場議論文的關(guān)鍵要素是中心論點要鮮明、深刻。無論是什么類型的議論文,都要表達十分明確的觀點。
2015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智慧是一種經(jīng)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樣子。在這個題目中,核心詞是“智慧”,“智慧”存在的形態(tài)是“經(jīng)驗”“能力”“境界”,其樣子和“大自然一樣”。生活中,智慧是一種悠烈的存在,是一種激越的生成與升華,是一種飛速的選擇與加速的提升。考生據(jù)此寫作議論文,首先應(yīng)該努力發(fā)明自己讀得的理趣即中心論點。
《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的觀點是什么?標題本身是鮮明正確的中心論點嗎?
“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是個比喻句。中心詞“屋”前的修飾語是“寂寞”“空”。壓縮一下即“智慧是屋”?!爸腔凼俏荨钡呐袛?,體現(xiàn)出智慧的特點沒有?我以為,作者的“智慧是屋”的觀點,沒有明確的創(chuàng)新內(nèi)涵。
在深度研課群,許多老師閱讀此文后反問:“智慧”怎么就成了“空屋”,并且還是“寂寞空屋”呢!我們承認,智慧者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但寂寞本身并不是智慧,而是擁有智慧的前提或者表象。老子出關(guān)、莊子釣濮,都是生存智慧;孔子周游列國,理想未就,退而刪詩,是師長智慧;孟子退而教學也是儒家智慧。這些有智慧的人,確確實實有一個耐得住寂寞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智慧本身的全部密碼是寂寞。
對于蟬來說,“這只晶瑩剔透的蟬蛻”的確“是一間寂寞的空屋”。但從作文扣題來看,更應(yīng)該闡述的則是“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上的理趣。而“這只晶瑩剔透的蟬蛻”充其量只是蟬的智慧的縮影或者證明。而作者競?cè)灰云錇橹匦?,表述為“智慧是屋”,而不是“智慧是蟬”。這樣,中心論點便偏離了蟬本身應(yīng)有的理趣了。
我們知道,蟬是昆蟲類的代表,成蟬是由卵、幼蟲經(jīng)過多次蛻皮,而變?yōu)槌上x。蟬的卵常產(chǎn)在木質(zhì)組織內(nèi),蟲一孵出即鉆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所以,蟬的幼蟲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即蟬一般要經(jīng)5次蛻皮。人們稱贊蟬的智慧即在這5次蛻皮上。蟬的5次蛻皮才是智慧所在,而其“皮殼”則是智慧象征或者明證?!斑@只晶瑩剔透的蟬蛻”,只是“惹人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的線索或者物象。
這位考生卻借蟬皮的空殼將智慧比喻成“屋”,這就不恰當了。因為智慧的是蟬,而不是蛻!蛻與智慧只有關(guān)聯(lián)而沒有相似點。《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的開頭的確是“以‘一只晶瑩剔透的蟬蛻’為由頭,盤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氣度’,相當機智”。作者開篇精選蟬蛻意象極富有文化氣息,再通過精寫雨后拾蛻“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極富于詩意。但好文章,要寫出智慧的本質(zhì)存在或者生活情感的存在。作者在這個鮮亮的開頭之后,卻將蟬蛻的空殼與空屋相關(guān)聯(lián),認為“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這并沒有有效地揭示蟬與智慧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同時,智慧的確可以“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閃耀著一星光華”,也可以“于漫漫長夜中點燃了一豆燈火”。但蟬蛻這間“寂寞空屋”,則沒有這樣的功能,也沒有相似點。作者硬將蟬的智慧特征加在蟬蛻上,這顯然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所以,“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是一個比喻不當?shù)摹㈠e誤的中心論點。
哲理議論文沒有固定的開頭,一般從一件小事開始,提取相關(guān)論題,然后展開道理論述,或者評論歸納。但最起碼要叫人明明白白地知道作者寫了什么。中心論點應(yīng)是考生發(fā)現(xiàn)的理趣的集中展示。但許多教師不是引導學生樸素地行文,而是引導學生玩“高古”——明明可以通俗順暢地說一句明白話,偏偏要繞來繞去,堆砌鋪陳一番。為什么不引導考生寫《談骨氣》《談意氣》那樣的規(guī)范議論文,而悠衷于故作深刻、言不及物的所謂哲理議論文?我想,這是高中寫作過程中投機取巧的心態(tài)在作怪。
從文章理趣表達看,論證過程應(yīng)該是理趣存在的集中揭示。對于議論文的寫作來說,就是用充分的論據(jù),證明自己所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普遍的。但《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卻是問題多多的“范文”。
1.分論點站不住腳
當我們在議論文中提出具體觀點時,每每需要分成若干個分論點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從而證明中心論點的普遍性與廣泛性。《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的第一個分論點卻出現(xiàn)了“站不住腳”的現(xiàn)象。
作者在論述“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時,先提出“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這個分論點。這個分論點的中心內(nèi)容是什么呢?這里面的關(guān)鍵詞是“寂寞”,強調(diào)“寂寞空屋”是“耐得住寂寞”與“拒絕悲涼”的。而“寂寞空屋”是什么?即考生強調(diào)的“晶瑩剔透的蟬蛻”。這與智慧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我想,“晶瑩剔透的蟬蛻”的“耐得住寂寞”與“拒絕悲涼”,絕對不是老蟬歡歌的智慧秘密所在。顯然,這樣的分論點,偏離了蟬的智慧本身。
從智慧的層面看,真正“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的是蟬!是蟬“于陰暗潮濕的地下蟄伏數(shù)載”,“無言熬過”數(shù)干個寂寞長夜而成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從而生成了作者所說的“生命的大氣度”??忌恼撌鲋?,也表現(xiàn)出對老蟬歡歌的智慧的禮贊:
“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憐自哀,憂傷慨嘆,哪里來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蟬偏不?!疄醢l(fā)如銀’的時節(jié)偏要日日歡歌,這便是生命的大氣度?!?/p>
“寂寞空屋”既然不是蟬智慧的本質(zhì)特征,用“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領(lǐng)起第四段,顯然觀點與材料之間缺乏聯(lián)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不對題”。
2.論據(jù)證明不了觀點
議論文的證據(jù)是為了證明論點正確而存在的。但《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的諸多論據(jù)卻不能很好地證明論點或者分論點。被許多專家稱贊的“驚心動魄的大事”,其實與智慧的論證沒有直接關(guān)系。
最典型的應(yīng)該是第五段。在第五段中,這位考生在“寂寞空屋”與“晶瑩剔透的蟬蛻”之間建立了聯(lián)系。他強調(diào)“晶瑩剔透的蟬蛻”即“寂寞空屋”,是“此生生命存在的證據(jù)”——也只是智慧“存在的證據(jù)”;但這“寂寞空屋”并不是智慧的本質(zhì)所在?!叭酥腔邸钡拇_可以“歲歲積淀,蘊于血脈的最深處”。在“項脊軒,舊南閣子也”的例子中,“項脊軒”似乎可以視為“寂寞空屋”,但歸有光卻不是上述比喻中的那只“蟬”。
“項脊軒”這個材料是不能證明作者觀點的。在項脊軒,歸有光體察了父母的親情,寫了《項脊軒志》。歸有光的項脊軒“室僅方丈”“某所,而母立于茲……”,這些素材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恼n文事例。從考生提出的分論點看,項脊軒并不是歸有光智慧存在的證據(jù)。從課文情節(jié)看,項脊軒充其量是其“體察父母親情”的地方,承載一段刻骨銘心的生活回憶的地方。這和前面的從“這只晶瑩剔透的蟬蛻”可以看到蟬的智慧的縮影或者證明,并沒有相似點。相似的只是項脊軒像“晶瑩剔透的蟬蛻”,而歸有光如何在項脊軒中演繹了蟬的蛻皮一般的智慧?我們看不到!
同樣,考生使用的史鐵生《我與地壇》這個課文材料,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位考生以百代帝王家遺落下的古代建筑——地壇,來論說“寂寞空屋”讓史鐵生“褪去了年少氣盛,褪去了高蹈與不切實際的幻夢”,使之成為智者……其論述非常勉強。
按照考生的思路,地壇是“寂寞空屋”,貯滿智慧。上面筆者已經(jīng)強調(diào)“寂寞空屋”不是蟬的智慧,而在這里“寂寞空屋”則發(fā)展成裝滿了智慧的地方。而那與“寂寞空屋”相對應(yīng)的“蟬”到哪里去了呢?是史鐵生嗎?而作為封建家族衰落象征的地壇,又如何成了智慧之所?顯然,這源自考生從蟬蛻生發(fā)的寂寞空屋的比喻。地壇的確給了史鐵生以生存智慧。如果史鐵生的智慧來自地壇的話,那么蟬的智慧應(yīng)該是來自蟬蛻;這樣一審視,這位考生的思維偏差就非常明顯了。地壇實際上不是史鐵生智慧的證明。也就是說,史鐵生與地壇的關(guān)系,不是“蟬”與“寂寞空屋”的關(guān)系。
史鐵生從“寂寞空屋”——地壇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生存,讀懂了生命意義。地壇確確實實是一個含有智慧因子的地方。但這與從“這只晶瑩剔透的蟬蛻”而“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距離有多遠呢?顯然,從材料使用層面看,史鐵生與地壇并非神似于“蟬”與“寂寞空屋”。
筆者以為,各地推出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應(yīng)該經(jīng)得起讀者閱讀與討論。而閱卷老師為什么會給《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打那么高的分呢?“亂花漸欲迷人眼”,這就要從這位考生的文體上審視。
《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是一篇哲理散文。時下,高中老師們也稱之為文化散文或者哲理性議論文。這種文體既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又有議論文所蘊含的理趣韻味;既有散文詩一樣的亮麗詞句、深刻意味,又有議論文所強調(diào)的鮮明觀點與論證結(jié)構(gòu)。這樣的文體,文化氣息濃郁,語言光鮮華麗,一直受到許多名家們的喜愛。最好的例證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在《理想國》中,柏拉圖以“詩意對話”的方式,表達著他那深刻的哲學思想。他的對話中時常飄蕩和流動著詩歌的韻味和哲理的意趣。
當下,大多數(shù)考生也喜歡用這種文化氣息濃郁、語言華麗的文體。但考生們常常用得不恰當,每每是華麗語言遮擋了本質(zhì)內(nèi)容的表達,而閱卷老師們也每每停留在巧妙篇章、優(yōu)美詞語的審讀上。因此,這樣的作文多容易得高分。部分老師便大張旗鼓地強調(diào)在考場上寫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每屆高三課堂上,也總有教師將這樣的文章拿來給學生作示范。我以為,即使是文化散文,也應(yīng)該做到有感悟,有思想。如果能在充滿智慧的對話敘述中表現(xiàn)出獨具輕盈靈動的思想理趣,閱卷老師是應(yīng)該拍案叫絕的。但由于考生多在語言形式上模仿,不注重內(nèi)在理趣的建構(gòu),文章一寫成,除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外,什么意味也沒有?!吨腔凼且婚g寂寞空屋》就是這樣的文化散文——沒有明確的觀點,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只有花架子、花衣裳。
哲理散文講究理趣的生動活潑。如果要以蟬入手行文,就要努力揭示“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蟬蛻可以比喻為“一間寂寞的空屋”,但一只蟬蛻并非蟬智慧的本身。蟬的蛻變選擇,才是蟬智慧之所在!因此,我們只能說一只蟬蛻是智慧存在的明證,而不能說一只蟬蛻就是智慧——無論它有怎樣的中藥價值!但是在《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中,考生卻偏向了一只蟬蛻上。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從龍椅背后掏出了自己五十年前從陳寶琛那里拿來的蟈蟈籠子,仔細地擦了擦,遞給小紅衛(wèi)兵的鏡頭……不知道這位學生看過這個鏡頭沒有?百代帝王家遺落下的那一間寂寞空屋——等于貯滿智慧?溥儀的“寂寞空屋”多的是無奈悲涼!所以,考生在文章結(jié)尾寫的“我偏居一隅”“獨擁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筆者實在看不出智慧在哪里!這樣的作文審美,真正讓人一頭霧水!
考場文章應(yīng)該以“載道”為主,應(yīng)該闡述理性觀點,讓人信服。但這篇文章讓人讀來感到吃力,讀后不知所云,除了語言華麗高深,什么道理也不曾說清。真正的哲理散文,特別是哲理性議論文,其論證過程便是理趣存在集中揭示的過程。對于這篇哲理議論文來說,考生真正要回答的是智慧為什么是一間“寂寞空屋”、怎樣才能成就“寂寞空屋”。可惜的是,考生并沒有回答。所以說,《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從形式到內(nèi)容、從表象到本質(zhì),都呈現(xiàn)出虛無、浮躁、無力、賣弄的傾向。
高中日常議論文教學應(yīng)該教給學生什么?我想,首先要讓學生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生成了什么理趣”“你想說什么”!高考作文,不只是為了如何取悅別人,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還應(yīng)該形成平實、樸實、不浮夸的做人作風。如果考生僅僅是在作文紙上玩弄詞語、耍嘴皮子,甚或濃妝艷抹,裝腔作勢,而讀者看不出作文思想,這樣的作文得高分又有什么意思呢?哲理散文沒有思想,光有語言,讀者會喜愛嗎?當然,作文訓練過程中,考生可以注重語言形式、篇章技巧,但隨著技法逐漸成熟,應(yīng)該學會由華美轉(zhuǎn)向樸實自然。作為高考閱卷者,還是應(yīng)該多鼓勵那些樸實自然、清新清晰的作文。因此,就議論文寫作來說,發(fā)現(xiàn)議論的理趣,并闡述得讓人信服,這才是考場議論文的主要追求。
綜上所述,《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在篇章設(shè)計上有其精巧之處,但議論文寫作首先應(yīng)該做到觀點鮮明、正確,論證過程要回到理趣證明上。從這方面看,《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顯然還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