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嬙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扎根基層讓新聞生命更強
陳玉嬙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作為新聞記者應該如何通過“走轉(zhuǎn)改”讓新聞生命更真、更鮮、更活。我深切感受到源頭有“活魚”,基層天地闊的道理。但長期以來,跑口記者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參會”、“拿通稿”、完成稿量任務。在“走轉(zhuǎn)改”活動中筆者感受到,只有走入基層、了解民生,新聞才能更真、更鮮、更活。
關鍵詞:新聞記者;走轉(zhuǎn)改;扎根基層;及時;準確;全面報道
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xiàn)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tài)化,中宣部、中央外宣辦等五部門聯(lián)合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了“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通過改進文風更好地把握正確導向、鞏固主流思想輿論。作為新聞廣播記者應該如何通過“走轉(zhuǎn)改”讓新聞生命更真、更鮮、更活,在實踐活動中,筆者認為作為黨和政府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新聞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層一線,才能汲取養(yǎng)分,才能采寫出更真、更鮮、更活、大眾喜聞樂聽的新聞報道。如此,才能使新聞生命更強、更旺盛。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深切感受到源頭有“活魚”,基層天地闊的道理。但長期以來,跑口記者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參會”、“拿通稿”、完成稿量任務。采寫的稿件千篇一律,不是大話、套話,就是模式化,往往是一篇稿件換個參會領導名字、換個會議標題就可通用。內(nèi)容大多空洞僵硬,遠離實際、遠離群眾,全篇稿件很少有適合群眾聽的、很少有群眾愛聽的、很少有群眾想聽的。長此以往,很多新聞稿件就成了應景之稿、和聲之稿,既沒有情感之根,更沒有報道之根。在“走轉(zhuǎn)改”活動中筆者感受到,只有走入基層、了解民生,新聞才能更真、更鮮、更活。2012年8月中旬,筆者被安排采訪清徐縣金沙灘社區(qū)菜農(nóng)賈晉卿,采訪前,筆者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筆者了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同村人紛紛轉(zhuǎn)行開煤礦、搞地產(chǎn)的時候,淳樸的賈晉卿卻矢志不渝,一頭扎在一畝三分地里,潛心研究起了蔬菜新品種。賈晉卿秉著“你遲我早、你差我好、你無我有、你少我多、你多我精、你精我變”的種菜理念,開創(chuàng)了當時畝產(chǎn)收入12000元的高記錄。20年來,在致富的路上,賈晉卿沒有忘記村民們,她還對全省多個地市的5000多名村民進行了免費技術培訓,累計推廣各類蔬菜品種30多個。
對賈晉卿有了初步了解后,為采寫出更真更鮮更活的作品,筆者多次走進賈晉卿家中,對她本人、家人、鄰居進行了采訪,并專程到幾里地外的田間地頭實地察看了賈晉卿實驗的蔬菜新品種的長勢和產(chǎn)量,現(xiàn)場隨即采訪了多名科技示范戶和大學生村官。由于賈晉卿的家鄉(xiāng)話非常濃厚,采訪起來非常困難,常常是南轅北轍、笑話百出。為了更好地交流,傾聽到最真、最鮮、最活的第一手素材,筆者專程請教多名清徐同事,學習清徐話、熟悉清徐話、了解清徐俚語。最終,采寫出錄音專稿《清徐大地上的“科技報春花”》。稿件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現(xiàn)場感強,語言文字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讓人聽起來真實、可信。
從這次采訪中,筆者深刻感受到走基層是新聞人最好的老師,走進基層不僅能豐富知識面,而且還開闊了視野。也正是因為筆者能夠堅持深入基層、走進百姓中、走進地頭里,才使得《清徐大地上的“科技報春花”》這篇報道克服了一般會議精神解讀和貫徹落實稿件空洞、說教的毛病,聽起來言之有物,道出了各方的心聲。所以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懂得,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記者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溫室里的玫瑰再鮮艷也不值得驕傲。作為一線記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實,感情才能投入、新聞才能真實,作品才能感人。
作風決定文風,文風反映作風。為了切實解決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冗長空洞、言之無物”、“文件語言、刻板生硬”等突出問題,筆者時刻提醒自己要徹底改變多年來的官話報道、空話報道、大話報道的寫作作風,力求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使新聞報道文風清新樸實,語言平實自然,作品短小精悍,以期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2012年9月10日下午,敦化坊派出所所長武曉勝在新浪網(wǎng)上開通“太原公安·敦化坊所長”微博,現(xiàn)場與網(wǎng)民在線交流。這在全省基層派出所所長里尚屬首次。得知這一消息,筆者立即趕到現(xiàn)場,對在線交流現(xiàn)場做了及時、準確、全面的報道,作品短小精悍、清新自然。通常對此類新聞,記者只是看看現(xiàn)場,簡單采訪一下派出所領導,談談開展這一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但為了讓聽眾能夠感受到在線交流的現(xiàn)場,筆者及時與本臺直播室進行了現(xiàn)場電話連線,通過記者繪聲繪色的現(xiàn)場解說,電波另一頭的聽眾對本次活動有了及時、準確、全面、詳細的了解,并真切感受到現(xiàn)場緊張、熱烈的氣氛。可以說本次采訪活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認可。
同時,筆者對題材的選定、典型音響的應用、新聞的挖掘、文字的風格、文章的標題、導語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在典型音響應用上,筆者更加突出、注重了現(xiàn)場音響的應用。2012年8月22日上午,當年我省利用亞行貸款環(huán)境改善項目的重要子項目,運行11年的焦化企業(yè)——太原煤氣化第二焦化廠于當天上午被關停搬遷,成為我市全面改善省城環(huán)境質(zhì)量向縱深推進的一個縮影。筆者參與了本次采訪活動,詳盡介紹了焦化廠關閉的前因后果以及職工和市民的看法,筆者將現(xiàn)場關閉的程序進行了實況錄音。本次報道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現(xiàn)場感強。聽起來清晰、生動、不失莊重。
筆者認為,只有轉(zhuǎn)變作風、心貼百姓,走下去,利用手中的采訪機捕捉現(xiàn)場、捕捉聲音、捕捉典型、捕捉每一個細節(jié),新聞才能更真、更鮮、更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走轉(zhuǎn)改活動不僅讓記者彎下身子走入基層靠近群眾,了解群眾所想所需,更重要的是通過“走轉(zhuǎn)改”基層采訪,筆者深深感到,新聞報道只有把筆觸和話筒對準普通群眾,傾聽普通百姓親身感受,這樣才能引領聽眾去感受時代變遷、感受生活多樣。同時,我也感受到基層天地是廣闊的,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有了人民群眾這個良師益友,我們新聞工作者必將大有作為,必將捕捉到人民群眾中更多、更好、更鮮的“活魚”。
中圖分類號:GG221144..22.....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885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