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輝
(大慶市三永學校 黑龍江大慶 163716)
小學英語成功教學必備條件
張秀輝
(大慶市三永學校 黑龍江大慶 163716)
英語新課標教材內容新穎豐富,涵蓋面廣,作為教師首先要有能力駕馭教材、熟悉教材,從單詞到語句、從課文到課文所涉及的知識要達到熟知熟會、沒有死角,當你站在講臺時必須做到無障礙教學。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知識生疏或模糊不清,站在講臺上就底氣不足,自信心也不足。為此,遇到知識疑點就要學習和查找相關資料,不僅做到“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我在小學英語用書三年級上冊就遇到了北京的十三陵的石像路,說的是來自英國的Ms Smart老師一家人來十三陵參觀,其間談論共有24只石獸,有獅(There is a lion.)、駱駝(There is a camel.)、象(There is an elephant.)、馬(There is a horse.)等。當我仔細翻閱教材時心中不禁出現(xiàn)很多疑問,為什么有24只石獸?為什么Amy和Sam會被石獸嚇倒?這回可碰到我知識的盲點上了。于是我立即在網(wǎng)上搜索有關十三陵的信息,在閱讀大量資料后,心中的疑團解開。原來石像路為皇陵附屬建筑神道第一段,長615米,路兩側分列6種石獸,每種4只共24只,兩蹲兩立,依次為獅、獬豸(xie zhi)、駱駝、象、麒麟和馬。神道上安置這6種石獸是各有其掌故和寓意。獅乃獸中之王,被佛教尊為護法的靈獸。神道入口處首先安置兩對石獅,可顯示帝王無上尊嚴和威勢。獅是皇帝陵墓才可以用的石獸,其他諸王公的墓前不能用石獅。石獅后約54米處是兩對羊頭、牛尾、頂生獨角、似鹿非鹿的石獸,這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叫獬豸(Amy和Sam一定被他們所嚇倒)。獬豸之后是體形碩大兩對駱駝、兩對大象。增加了陵墓的威嚴氣勢,而且,駱駝是西域和蒙古沙漠中的動物,象則生活在南亞熱帶地區(qū),是外國進貢給明朝的珍貴動物。神道上安置這樣一些來自異邦的動物,也含有大明江山遼闊、皇帝威震四方的寓意。石象之后,是兩對周身披甲、靜穆威武的異獸,這是象征吉祥的瑞獸麒麟。神道的最后兩對石獸是馬,石獸盡處,神道方向折向正北則是第二段翁仲路了。我把在網(wǎng)上找到所有石像圖片制作成課件,配上畫外音后已經(jīng)是午夜1點了。當一幅幅鮮明生動、形象直觀的圖片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我變換各種不同的語調模仿獅子、獬豸、駱駝等聲音向學生們講述著它們自身的價值和用途。課堂上,我和學生們穿越了時間的隧道,來到了600年前明朝的神道,在石像路上徜徉著,觀賞著……學生們被這些巨大的石雕藝術品而吸引,靜態(tài)的石像路在動態(tài)和立體的畫面中完成了教學任務,我也為填補知識盲點,準確并延伸地傳授了課本知識而感到欣慰。
經(jīng)教育學家研究:一個學生如果對學習有興趣,積極性高,就能發(fā)揮其全部潛能的80%—90%,反之,只能發(fā)揮其20%—30%。為了發(fā)揮學生高分值潛能,我在從提高學習興趣的三大管道即視覺、聽覺、體覺上下功夫,在學生喜愛課文情景對話劇中激發(fā)興趣。讓課本上單一的畫面“活”起來。如我在講《狐假虎威》時,學生扮演的老虎晃著身子、揚著脖子以顯示自高自大,我也瞇起眼睛扮演狐貍狡猾的神態(tài)和同學們在歡聲笑語中完成教學。之后,我又啟發(fā)學生用發(fā)散思維對《狐假虎威》進行新編并演出。大概說的是:自從老虎知曉被狐貍利用后非常生氣,想著什么時候碰見狐貍一定吃了它。恰巧幾次在森林里都碰見狐貍,老虎暴怒著要吃了它。但都被急中生智狐貍逃脫了。其中第三次狐貍提到世界飛人冠軍——博爾特,9秒就能跑100米。老虎不服氣,嘲笑人類跑得太慢,自己先跑沒影了。之后老虎在反思告誡自己,再一再二再三,可不能再四了,決定如果再見到狐貍二話不說就吃了它。正巧又遇到了狐貍,這回狐貍卻大搖大擺地向老虎走去,居然寒暄道:“好久不見了”,這倒讓老虎犯了嘀咕。狐貍趾高氣揚地告訴老虎,它回家查了一下《百科全書》,發(fā)現(xiàn)自己是果子貍的一種,身上天生就帶著能致人死命的SARS病毒,上次老虎按住它已經(jīng)被傳染了。老虎一聽信以為真,當時就被嚇破膽了。在一周的排練中,我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表演。學生越來越領悟角色特征,從語氣和動作上比我學的還夸張。并主動要求加戲,如在老虎出場前應有些小動物在森林里快樂地蹦跳,一看見老虎就害怕地大喊“Tiger, tiger!”,然后急忙跑開,這樣顯出老虎的威風;還有說:最后一次狐貍見到老虎時應該拍拍老虎肩膀,裝出非常老道的樣子……。為了表演角色,扮演老虎的陳莫花了25元買了“虎爪”手套;扮演狐貍的趙雪花準備了一張飛人博爾特照片;所有老虎、狐貍、大樹、小兔子頭飾都是學生動手制作的。通過寓教于樂的《新編》和表演,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和學習英語能力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課本也多元化、多變化、多量化地“活”起來。
英語教學中提倡的是“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是一個整體,學是手段,用是目的。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將學生置于一種自主和諧、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學習和使用語言中將語言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fā)揮。如在一次“家長匯報課”中,我把格林童話故事《白雪公主》進行改編作為匯報課的縱線解說詞。大致意思是:已經(jīng)步入到21世紀今天,當年王子救活的身在異國的白雪公主已通過外交部照會,申請回國去看久別年邁的父親??蓜傁嘛w機就接到女巫裝扮的王后讓武士送來的一封信。原來王后為了外交活動,早已請教牧師學會了英語。就給白雪公主設置十道英語難關。在7位“小矮人英語學校”和動物們的幫助下,白雪公主順利通過了用唱英文歌曲、朗誦詩歌、兒歌、情景短劇、名人名言、英語擂臺賽等難關,最后順利見到父親。我組織了30多名學生經(jīng)過一周準備,進行了匯報演出,這是一節(jié)生動的英語綜合能力訓練課,既豐富英語課堂內容,又鍛煉了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做到了學以致用。